第四,國家所有製演變為事實上的地方和部門所有製展製了國家股的轉讓。國有企業的資產從法律上講歸屬於國家,但在實際營運過程中,企業的主管鬱門卻扮演了所有者角色,即部門或地方政府能夠支配企業資產的營運即使這錢企業改造成股份公司,該行政部門也能大致控製董事會、總經理的任命及決定公司的大政方針,雖允許國家股轉讓,在處置出讓國家股所獲得的貨幣歸厲時將陷人兩難地:如果歸屬於地方政府或行業主管部門,則等於國家把所有權無償轉讓給地方或部門然而,企業資產淨值是由國家曆年投資形成的,承認事實上的地方和部門所有製不僅不公平(如經濟發達地區與經濟落後地區的機遇不均等等),而且以剝奪國家所有權為代價,將引起國家收人的減少;如果出讓國家股後獲得的貨幣歸屬於國家,則等於把事實上的地方和部門所有製還原為國家所有製,這固然維護了國家的利益,但地方政府或部門管理機構將在轉讓國家股的同時,喪失對股份公司的控製權,即不再能憑借事實的股東身份獲得相應的權益。
在對國有企業進行必要的分類後,根據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對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進行股份製改造,使之成為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對於經過改造的股份製企業,其股票並非都必須上市相反,為了保持國家對關鍵性產業部門的控製,一部分企業可以改造成股票非上市公司。對於股票上市的公司來說,在政府職能轉換和產權明晰化的基礎上,國家股的轉讓可以采取多種方式。
經法律機關審核和資產局批準,在全國各地成立相互獨立的分散化、競爭性、盈利性的控股公司。控股公司以實力和信譽為後盾,向資產局發行一定量與國家股麵額相同的準股票,以獲得國家股的控股權。資產購入準股票,實際上是委托控股公司操作國家股,並按期獲取準股息,這表明資產局仍是股份公司的終極所有者。
控股公司向資產局發行的準股票分為二類:一類是累積性優先權準股票。這類準股票的基期準股息率在準股票市場上的形成過程類似於投標中標的競爭過程。控股公司根據對某一股份公司的股票價格及股息率變動趨向的預期,確定由其發行的準股票的股息率,參與獲取國家股控股權的競爭。資產局比較各控股公司所承諾支付的準股息率的高低及它們的信譽和實力,有選擇地用國家股購買其一定量的準股票。資產局按照控股公司所承諾的準股息率按期獲取準股息,控股公司在本年度盈利不足以支付準股息時,可由下年的淨利潤補足。這類準股票一般隻有收益權,承擔的風險較小,它的價格與準股息率相對穩定。這一方麵能保障資產局收益的穩定性,另一方麵使控股公司的收益預期明晰化。針對這類準股票缺乏獲額外利潤和資本利得可能性的缺陷,使國家股的溢價部分地歸於資產局,另一類是普通準股票。
論股份製與國有企業製度的改造
國有企業是社會主義全民所有製經濟,它是國民經濟的主要力量。對國有企業的改造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能否順利建立的關鍵。改革開放十五年來,我國在進行宏觀經濟體製改革的同時,對國有企業製度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從企業經濟責任製的推行,到利稅及各種形式的企業承包經營責任製,我國的企業體製改革基本上是沿著“政企分離”,“擴大企業的經營自主權”的思路展開的,這些改革雖然取得一些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尤其突出的是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問題得不到保障,政企分離並未真正實現,企業行為短期化,產業結構調整步履艱難,企業收入分配向個人傾斜,企業經濟行為非規範化等等問題。究竟是什麼原因使我國的國有企業製度改革效果不理想呢?這不得不引人思考。尤其是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國已明確提出改革的目標是要在我國建立以公有製為基礎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因此,如何對市場經濟運行的微觀基礎——國有企業進行改造,以使其適應市場經濟運行的要求,更是令入關注。本文將從產權經濟的角度,探討國有企業製度改造的途徑。
一、市場經濟對企業製度的要求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經濟體製改革的最終目標。但我國的市場經濟具有兩個明顯的特征:其一、市場經濟是建立在以公有製經濟為主,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混合經濟基礎上;其二、我國的市場經濟是在國家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經濟,除了上述兩個基本特征外,我國的市場經濟具有一切市場經濟模式的一般特征,即市場機製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甩。
在市場經濟中,資源配置和經濟調節的基本方式和手段是市場機製。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作為市場經濟微觀基本的企業,它是市場競爭的主體,處於市場競爭中的不同企業,它們彼此是平等的競爭對手,它們能否在市場競爭中不被淘汰,取決於企業能否充分適應市場的變化,並根據市場信號或市場行情的變化,調整企業的資源配置,並以最低成本生產出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
二、產權明晰是國有企業製度改造的基礎
企業是從事商品生產和經營活動的經濟組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要想在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其經濟活動的首要目標是實現利潤最大化或效率極大化。髙效率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在激烈的競爭中不被淘汰的保障。為此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活動必須能隨時適應市場行情和市場需求的變化,調整其生產和經營活動。這些要求對私有製條件下的企業來說是理所當然,因為私有製企業的責、權、利是極為明確的。作為企業的所者,它是企業盈利的受益者,也是企業虧損的受害者。即使在現代股份公司中,企業的責、權、砂也是明確的。作為企業的所有者,它對公司的資產擁有最終所有權,並且享有對企業剩備的索取權,企股東可以通過股東大會,選出董事會,委托其管理公司資產,董事會作為公司資本的法人所有者,它有權對公司的一些重大經營決策作出裁決,而公司的日常經營活動則由總經理全權負責。此外,公司股東如對公司業績不滿意,又無法改變,他可以將其股權轉讓。所有這些是私有製企業高效率的關鍵。
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力量,也是確保我國經濟的社會主義性質的關鍵。因此,在市場經齊條件下,既保持公有製性質不變,又確保企業高效率運行是國有企業體製改革的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國有企業進行一係列的改革,從這些改革的內容上看,主要集中在與企業自主權有關的經營機製及企業內部和企業與國家之間的分配製度方麵的改革,這些改革雖然取得一些成就,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如企業行為短期化,國有資產流失、企業經濟效益低下等問題。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二,其一是企業產權關係模糊,其二是政企並未真正分離,企業經營自主權受限製,因此,要從根本上改變我國企業目前麵臨的困境,進行企業產權製度的改革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