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大明王朝 走進繁榮和勃興(2)(1 / 3)

就我個人從曆史資料中所了解到明朝的移民,它在大明立國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因為,經過二十年的長期戰爭,人口減少,土地荒蕪,成為當時的普遍現象。以方說曾經的繁華都市揚州,一度被地主武裝的元帥張明鑒占領,軍隊搞不到糧食,每天殺城裏的老百姓吃。到公元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韓林兒的龍鳳三年,朱元璋的大將繆大亨攻克揚州、張明鑒投降時,城中居民僅僅剩下18戶。所以,朱元璋早在公元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下令,用移民屯田,開墾荒地的辦法,調劑人力的不足。移民的原則是:把農民從窄鄉移到寬鄉,也就是說,從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人少地廣的地區。他在這一年,遷了不少蘇州的富民到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居住,理由是這些人幫張士誠抵抗了明軍,為張士誠說了好話。據史書記載,自洪武三年起,僅朱元璋手上就有過多次移民。具體有:洪武三年從蘇州、鬆江、嘉興、湖州、杭州五個地方,移出無業農民4千多戶到濠州種田,給牛具種子,三年不征稅。這一年不但規定,凡是移民墾田,都由政府給耕牛種子路費;還訂出製度,北方郡縣的荒蕪田地,召鄉民無田者墾辟,每戶給15畝,又給地2畝種菜,有餘力的不限頃畝,一律免交三年租稅。不久,又強迫江南,主要是蘇、鬆、杭、嘉、湖一帶14萬戶富民移居他的家鄉鳳陽,而且不準私自回老家。洪武九年,徙山西及真定,今河北正定,民無產者於鳳陽屯田。洪武十五年,遷廣東番禺、東莞、增城降民24400人於泗州屯田。洪武十六年,遷廣東清遠徭民1307人於泗州屯田。這段時間,朱元璋強令的移民目標,主要是為了繁榮他起義的根據地和周邊。到洪武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五年、二十八年先後共八萬多戶移民,不再限於他故鄉一帶,而是真正意義的從窄鄉到寬鄉墾辟……由此可見,移民不僅是朱明王朝的一項重農措施,也是當時的一種大趨勢。公元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朱無璋幹脆發話,“公侯大官以及民人,不問何處,惟犁到熟田,方許為主。”政策己經寬到這種程度,對視土地如同生命的中中國百姓來說,那是多好的消息。

瓦屑壩移民呢?可以這樣說,瓦屑壩的移民一直不在朱元璋的視線之中,又正是這個原因,史料才缺少記載。但從移民後裔的回顧看,瓦屑壩移民的高潮期,恰恰就在朱元璋生前的洪武年間。更為奇怪的,移民主要散布在安徽安慶地區的桐城、潛江和宿鬆等縣,並且不是一次成行的。基於這些因素,我認為瓦屑壩移民,實際上是地方官員,推行朱元璋安養生息政策的結果,它的始作俑者,應該是元至正末至洪武初任職鄱陽的知府大人——陶安。

陶安,字主敬,《明史》為安徽當塗人,同治《饒州府誌》為姑熟人,後者為前者的古稱。陶安博識經史,尤其長於易學。元至正初,薦舉參加浙江鄉試,授明道書院山長。後為避戰亂,回到當塗。朱元璋奪取太平洲時,陶安與當地耆儒李習一道帶領父老出迎。通過對話,陶安得到了朱元璋的賞識,任命他為左司員外郎,及後又命他知黃州。在黃州,陶安因施政太寬,忽視政權初立,不該讓老百姓沉浸安樂,而受到朱元璋譴責,貶到安徽桐城當知縣,不久來鄱陽任饒州知府。陶安既然在朱元璋身邊待過,當然吃透了朱元璋的治國方略,所以身體力行擴大耕辟。在鄱陽期間,陶安狠抓農桑,墾辟土地,使百姓的日子有了改善。離任時,鄱陽人拿他來時比較,覺得變化很大,便編順口溜歌頌他:“千裏榛蕪,侯來之初。萬姓耕辟,侯去之日。”其實,當時的鄱陽也屬於人多地少的地區。洪武年間,鄱陽人口已達20多萬。麵對鄱陽乃至饒州地窄的實際,聯想到安慶地區桐城一帶,地廣人稀的荒蕪景象,陶安在狠抓墾辟的同時,同樣動起了移民的念頭,我想這就是鄱陽移民的主要原因。此外,從瓦屑壩移民的散布看,主要是安徽懷寧,即安慶地區,而這一帶又曾是陶安任職過的地方,能說這僅僅是巧合?當然,這隻是推論,目前尚未找到具體的依據。不過,後來發生的事更堅定了我這一推論。瓦屑壩移民擴大到江西,這就有了“江西瓦屑壩”的說法。因為陶安離開饒州後高升了,當上了江西行省的參政知事。

有人會問,瓦屑壩的移民規模到底有多大?據曹樹基、葛劍雄《中國曆史上的移民發源地之——江西瓦屑壩》一文說:從鄱陽瓦屑壩、或饒州瓦屑壩、或江西瓦屑壩的移民總數約28萬,其中約20萬來自饒州,直接來自瓦屑壩的約10萬人。文中還引錄民國間安徽《宿鬆縣誌》對族係的綜合比較說,這個縣256個氏族,除遷入時間和原籍不詳的之外,還有213個氏族,其中182個是明中期以前遷入的。182個氏族中有82個來自饒州,占總數的45%。而元末明初遷入的143個氏族中,遷自江西的116個,其中有38個明確記載來自瓦屑壩,31個來自饒州或鄱陽。桐城縣63個氏族,有20%來自鄱陽瓦屑壩,其餘的來自九江、南昌、南康、吉安或江西、“江右”。如果這些引錄可以佐證,我想我的推論或許可以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