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填湖廣的重要移民點之一——油墩街
前些時候我籠統地說過筷子巷,尤其讓我堅信的是,河南光縣趙氏宗譜中出現的:“江西鄱陽縣瓦屑壩雙港橋下筷子巷趙家灣”,這一連串的鄱陽地名,說明在元末明發生的移民活動中,我們這個古縣所發揮的重要作用。趙氏宗譜中那些看似混亂,卻有關聯的地名,竟被600多年前的移民後裔記住,並在那些略顯矛盾的地名前,毫不猶豫地冠上江西鄱陽縣,能說這是一種偶然,而不是一條重要的曆史線索。因此我敢斷言,除瓦屑壩之外,筷子巷也是鄱陽一處讓移民及其後裔,念念不忘的移民點。不但如此,在明和後來的清朝這段曆史時期,鄱陽還有一處至今讓湖北移民後代惦念的分家地——油墩街。
對油墩街這個移民點,恐怕知道的人很少,絕大多人都可能是第一次聽說。其實,在我剛剛接觸這三個字時也不敢相信,因為此前接觸過的史料和資料中,都從未涉及到這個地名,也可以說是聞所未聞吧。但是,油墩街對於“江西填湖廣”,並在鄂東南重要移民中轉地——現湖北省陽新地區的居民來說,同樣與筷子巷一樣重要,是他們先祖分家的地方,是江西移民遷徙到湖北的首發地。我得到這個信息純屬偶然,到深圳與兒子們聚居,閑暇時在南山書城過書癮,不經意中從一本《中國老村——陽新民居》書中獲得。原來,在元末明初發生的移民活動中,鄱陽除經瓦屑壩大量移民安慶地區之外,又有過“江西填湖廣”的大規模移民。這看似毫不相幹兩處移民,無論從起始時間及背景,都是既有著關連又互相交叉的,所不同的是一部分移民奔安徽懷寧地區,一部分則奔鄂東南的陽新,然後又從這裏散發到湖北其它地方,如鹹寧、通山、大冶甚至成為“湖廣填四川”的移民。
據史料記載,江西填湖廣不但是元末明初大規模移民活動中的組成,而且一直延續到清朝。大量江西人遷居到湖廣,湖廣指元代包括現在的湖南、廣西、海南全省區以及廣東、湖北、貴州;明代有所縮小,基本上隻轄有兩湖地區,現在的湖南和湖北兩省;清代雖然分置為湖南、湖北,但“湖廣”之名仍然約定俗成。這次移民,影響十分深遠。從已掌握的資料來看,湖南、湖北人中除極少數是土著的後裔外,絕大部分人的祖先,是從兩湖以外其它省遷來的。考查其原籍,來自十多個省區,之中有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廣東、福建、山東、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內蒙、四川等。居前三位的是江西、安徽、廣東。
為什麼江西移民會占其他省的首位呢?在元、明以前,江西是全國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北宋時期,江西人口曾居各省之首,經濟開發在南方屬於先進地區。及至明代,雖然江西人口較浙江稍遜一籌,居全國十三布政司的第二位,但每年所納稅糧有時甚至要超過浙江。不過,從總體趨勢上看,當時東南沿江、沿海區域經濟已日趨多元化,相形之下,地處內地的江西,以農業為主的單一經濟結構,注定了其發展水平將日趨下風,當地百姓的生活水準,也隻能是每況愈下。明人張瀚就曾指出:(江西)“地產窄而生齒繁,人無積聚,質儉勤苦而多貧,多設智巧挾技藝經營四方,至老死不歸。”試想,鄱陽既為江西所轄,豈能不受行省“領導”,不參與這一重大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