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大明王朝 走進繁榮和勃興(3)(3 / 3)

從湖廣移民的大流域看,長江中下遊的江、浙、皖、贛約占移民總數的90%。也就是說,長江流域內有一個由東向西的移民趨勢,而且是兩湖移民來源的主要特征。在這90%中,江西移民又占90%。據推算,兩湖人口中有60-70%,是江西移民的後代。“居楚之家,多豫章(指江西)籍”。所以,民間以“江西”來代稱移民的來源。而江西移民,主要出自明清時期的饒州、南昌、吉安、九江四府。今鄱陽、餘幹、景德鎮、樂平、南昌、豐城、九江、德安、吉安、泰和等市縣,贛北多於贛南。

當時,成千上萬戶外省移民,扶老攜幼,遠途跋涉,遷入兩湖,自主擇居,看似無序,實際上很有規律。受相對地理位置和遷移距離的影響,各省移民有一個大致的分布範圍。陝西、山西等北方移民集中落戶,在湖北的北部和西北部,比如陝西移民占鄖陽地區人口的40%。越往南,數量越少,遠徙湖南的就極其有限了。而廣東、福建移民,又主要定居在湖南的南部。以江西為主的長江中下遊移民,在兩湖的分布,由東向西逐漸減少,湖北東部的家族比例中,江西移民占80%,而在西北部還不到30%。

陽新位於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遊南岸,幕阜山脈北麓,地處鄂贛交界,與江西修水、武寧、瑞昌三地相接,是多山之鄉,百湖之縣。也是公元前221年建縣,全縣有兩千多平方公裏土地,98·3萬人口,2009年財政收入7億元。綜上所說,這也就奠定了上述移民的地理特征。複原當時的移民路線,可以看到,移民是水陸並舉遷入兩湖。進入湖北以水路為主,移民充分利用了長江,一乘船溯江而上,先選擇鄂東定居,所以東部江西移民最多。此外,在江西一側的修水、武寧、瑞昌,通過幕阜山中段的白嶺和大洞兩個關口,也就是現在的316國道,成為陸路移民的主要通道。

我們再回到移民出發地的鄱陽,為什麼油墩街也成為了重要的移民點?眾所周知,鄱陽農村稱之為街的地方寥寥可數,鄱北:石門街、梘田街、田畈街、油墩街四個地方;鄱中:四十裏街、鋪田街;鄱南:永平街,全縣總共不過7個。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現象?首先,我們看看街的定義,“兩邊有房屋的、比較寬闊的道路,通常指開設商店的地方”;《說文》說:“街,四通道也”;《三蒼》說:“街,交道也”。可見街的最起碼的條件——四通八達,也就是交通樞紐吧。油墩街地處我縣西北,稍西有漳田河,往南有廟前湖,都與鄱陽湖相通,這是水路;陸路,它是古代通往江州,今九江的驛道的重要站點,輻射範圍很大。往南與鋪田街相通直達縣城;往東與田畈街相直抵浮梁;往北與謝家灘、石門街相連轉程安徽;往西更是登廬山訪潯陽,出贛去鄂的必經之途,水陸交通都很方便,加上又是古代鄱陽的居民聚集地,它之成為移民點也就不奇怪了。從我所知,油墩街周邊雖然多是明代移來的都昌人,實際上作為村落早已存在,其相鄰不遠的漢墓群足以說明這一點。

還是那句老調,曆史需要證據,中國幅員遼闊,同地名的地方很多,未必彼油墩街就是此油墩街。不過,從陽新地區至今保留的方言土語中,也能尋到油墩街乃至鄱陽的蹤跡。據研究陽新民俗的學者王炎鬆、何滔考證,“陽新方言,與湖北省大部分地區流行的西南官話回然有別。曆史上是由於明清時期江西的移民遷居境內,使陽新方言相當接近贛方言。”當然,這兩位學者隻是說相當接近贛方言,而沒有說是油墩街或鄱北或鄱陽方言,但從舉例中我們按圖索驥進行對照,就會發現下麵所說的,分明是鄱陽話:如“瘦肉”叫“精肉”,“廁所”叫“東司”,“大”讀成“它”,“道”讀成“濤”,“坐”讀成“挫”,“撞”讀成“倉”,“造”讀成“操”,“歡”讀成“豁”,“原”讀成“曰”以及幸運叫“行時”,去年叫“舊年”,女人稱“雲仔”,怎麼辦為“是何解”,英雄稱“好佬”,嫁女叫“把人家”,生病叫“不好過”,幹瘦叫“殼殼仂”等等等等。此外,陽新方言象鄱陽話一樣,在音調上沒有去聲,沒有卷舌聲母,所有去聲的“濁輔音”都被“清輔音”代替,能說這種現象僅僅是一種偶然?從地緣說,陽新接近江西的九江與宜春,為什麼語言又接近我們?所以說這是因為筷子巷與油墩街的緣由。原來,油墩街也是元末明初之後的一處重要移民點。可見,在中國曆史上,鄱陽人早已散落在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