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新的文化繁榮期的開始
大明王朝前後經了曆276年,276年在曆史的長河裏,隻不過是個瞬間,但對於一個已經建縣一千多年的古縣來說,她不但開始走進了一個新的經濟發展時期,同時走進了一個經過漫長時間蘊釀的,文化繁榮階段。眾所周知,文化的繁榮,與經濟的發展密不可分,經濟是文化的原動力,也是文化發展的酵母。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文化有可能是一片蒼白。從明代起,鄱陽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繁榮時期——走進了商品經濟時代。正是這樣一種新的經濟模式,才加快了水碼頭的發展步伐。因此我認為,明代鄱陽文化繁榮的最大特色之一,主要體現在商品經濟的發達,城鎮化進程的加大加快,和新興市民階層的形成三個方麵,而這種發展,已經不僅為以前的朝代所沒有,同時呈現出一種全方位的突破態式。
首先,我們從農業談起。進入大明王朝,農業的最大變化,是綜合經濟體製的發展。這種發展,改變了傳統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的,自給性經濟體製,而形成了經濟作物的普遍種植機製。尤其是隨著農業集約化程度的提高,農林漁副較合理的協調發展,生態平衡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並加以利用等,推進了農業經濟中的商品地位。考慮到電視機前受眾對象不同,我就“集約”一詞,在這裏稍稍多說幾句,什麼叫集約?集約與粗放相對,也就是說在同一土地麵上,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進行精耕細作,用提高單位麵積產量的方法,增加產品總量,不是完全依靠老天,或水耕火耨,或任其自然。相反在種作上,既注意“合天時、地脈、物性之宜”,在選種、育苗、施肥、除蟲、灌溉、收割、貯藏及翻耕、土地利用諸方麵,尚科學、重經驗之外,又信神重巫,講究禁忌。明代的農民耕田,提倡“寧可少而精密,不可多而草率”。“凡稻田收獲不種者,土宜秋耕墾,使宿稿化爛,敵糞力一倍”。到了來春播種時,“一耕之後,勤者再耕、三耕,然後施肥,則士質勻碎,而其中膏脈釋化也”。在作物方麵,稻、麥、糯粟米、高粱、豆、棉、麻、蔗和若幹油料並存。後來又有從國外引進的玉米、山薯和花生、煙草。據明武宗正德年間編纂的《饒州府誌》記載,僅帛類,便有“布、棉、麻苧數色,”“貨類,棉花。”這裏的色字作種類解;貨,指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