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我們走進明朝的鄱陽,就會發現-個有趣的現象,原先因水災浸擾而使人望而生畏的濱湖地區,絕大多數從這個朝代的中葉開始,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並以捕撈為職業的專業漁村。這是為什麼?比方說鄱陽鎮的管驛前、姚公渡、東湖裏。如果通過當地人敘述及家譜尋蹤,這些地方盡管在明朝以前都有人家,甚至還有以漁為業的,但歸根結底是在明中葉以後,才擴大了遷入。這些村落,不但有本地人,也有來投靠親戚的外來戶,甚至還有迫於無奈,盲目來碰運氣的外地人,如婺源及鄰近縣的。因為舉目無親一無所有,才從事了捕撈這門職業。另外,也有厭煩官場的人,最典型的是明永樂年間,最後-榜進士高舉和他的後人。高舉當過監察禦史,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罷官回家。也就是從他開始,從城裏的高門,遷到祝君坽往蓮湖方向走的,黃沙港邊一個高墩上居住。他的子孫從此以後世代為漁,這個漁村也因為高舉的身份,被稱作君子裏,我們土話把它叫變音了,叫渾子裏。再如最近炒得火熱的瓦屑坽,它的第一代住戶,來自北關胡氏,查查北關胡氏家譜看,也是名門望族,官宦後裔。我就手頭現有的資料,粗略地作過-個統計,蓮湖、雙港、珠湖、三廟前、樂豐等濱湖地區,專業漁民比較集中的村落,80%是明朝中葉,及以後從四麵八方遷入的。有人奇怪,為什麼從明代中期起,專業漁民會愈增愈多?要說答案也很筒單,明朝中葉之後,人們的商品經濟觀念越來越濃重,在這種新的思潮推動下,社會風尚發生了很大變化,棄儒經商、棄農就賈、工商為本的思想已經入滲入了人心。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進一步擴大,鄱陽鎮的市鎮綜合功能,和商品交換能力大大提高,交通樞紐型和商業服務性的特點不斷凸顯。清以來的曆代《縣誌》稱:“所謂‘百貨歸墟,帆檣雲集’至此(指明朝)臻於盛軌矣”。與此同時,由於人們的思想觀念有了很大改變,奢侈之習、拜金主義已經抬頭。在沒有錢無法生存的環境下,“抬頭求天,低頭求土”,遠不如水中求財更來得簡單、快捷,隻要舉手之勞便能變成金錢,靠水吃水,向鄱陽湖要飯吃,這對於具備了商品經濟觀念,但身無分文、上無片瓦、下無寸土,想從商且無本錢的窮苦士農來說,“茅屋深灣裏,釣船橫竹門。經營衣食外,猶得弄兒孫”,倒是一條實實在在的路,水窩裏反倒成了樂土,或許這也是一種“湖文化”現象。
說到湖文化,借此機會饒舌幾句。現代社會,文化一下子成了時尚詞,人人個個大談特談。吃為飲食文化,住為民居文化,掌錢的說財文化……處處是文化,結果是談不清楚的文化。那麼,到底什麼是文化?《辭海》“文化”條中有三解(我這裏引主要的兩解):1、廣義:指人類社會曆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製度和機構·2、泛指一般知識,包括語文知識在內。《辭海》條目中的廣義解釋文字比較多,我隻是摘引了定義的部分。因為辭書的定義太概括,以致每到具體的文化恐怕就不好談了。這些年來我一直琢磨,文化什麼是玩意?因為越是牽涉具體,越難說清楚,比方說鄱陽文化或者說湖文化,我曾經聽見一位很有名氣的人說,鄱陽文化就是名人文化,漁文化,戲曲文化……對此我不敢苟同。你說鄱陽有吳芮、陶侃……他們是名人,別人呢?王安石、歐陽修,解縉是名人吧?他們是哪裏人?他們那個地方就不叫名人文化?同樣漁民漁俗,人家也有,總不能說別人的不算隻有我們的才算。京劇、越劇、黃梅戲?看來談文化一旦陷入泛文化的怪圈,就會自己把自己弄糊塗了。我理解從廣義說,文化這玩意實際上就是除大自然自身存在的-切物質之外,凡與人類活動相關的精神和物質東西,都應該屬於文化。簡單點說,文化就是人類的行為習慣,就是怎樣對待自己,怎樣對待別人,怎樣對待大自然的問題。如果你要突出你們那個地方或單位的文化,你就要必須找到你那個地區或單位,大家都認同了這種行為習慣,這才是那個地方或單位的文化,說文雅一點,找出有個性的東西。以靠水吃水為例,我們就有不同吃水習慣,我們對水的敬畏,就與人不同,我們的水崇拜,已經近乎到宗教色彩。有人可能認為我在危言聳聽,故弄玄虛而誇大其詞。實際上由於我們的司空習慣,而忽視了這一特殊的文化現象——那就是鄱陽地區為死去的人買水,它無論是隆重程度,還是虔誠程度,都有別於其他地區,這能說不是我們絕無僅有的一種獨特文化現象。它的文化意義,難道會比水神崇拜遜色?我覺得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難能可貴的。可惜近些年來,這種傳統而古樸的鄱陽特色文化,已經在逐漸變味,變得越來越被庸俗化了,使之成了攀比、炫耀、鬥富、鬥勢的一種表現形式,我認為這是對鄱陽文化的一種褻瀆。當然,我們與湖相關而有著自身特色的文化,還有很多很多,這裏不再展開。還有一點,用什麼衡量有沒有文化,我認為隻兩個字:道德。一個人連道德都喪失了,他還談得上有文化?不是有學者說,國際經濟危機會帶來的是文化對應,為什麼,經濟危機起因多是金融,多半也是信用危機,信用是需要道德支撐的,道理就這麼簡單,做起來實在太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