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鄱陽,每說起明朝的淮王時,人們便津津樂道地數起“十裏磨刀石,十八裏鋪,三十裏康,四十裏街,五十裏崗,六十裏花橋”,這些讓人感到自豪的順口溜來,而且有鼻子有眼地把它與江西吉水才子解縉掛起了鉤,說是解縉編造了上麵那些話,才把淮王“引進”來鄱陽的。其實,杜撰者並不知道,淮靖王遷藩時,解縉早在公元1415年永樂十三年,讓淮靖王的祖父朱棣給迫害死了。淮藩徙來鄱陽,是解縉死後26年的事,這一年是公元1436年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元年。當時,明仁宗朱高熾的第七個兒子朱瞻墺,因為適應不了嶺南的氣侯,從廣東韶州,今韶關落籍了鄱陽。不過,把解縉聯係起來也不是完全沒有一點原因。解緒與朱瞻墺父親朱高熾的關係很好,解縉的死,就是因為朱高熾。淮王朱瞻墺的父親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嫡,在宗法社會指正室,明媒正娶的,這種人所生的兒子稱嫡子。朱高熾雖貴為皇太子,卻不幸患有足疾,加上身體肥胖,人較懦弱,朱棣一直不喜歡他,並一度產生傳位於第二個兒子朱高煦的念頭。朱棣不想解縉與自己這個兒子走得太近,偏偏解縉自投羅網,他在任地方官後,居然在沒有得到朱棣的恩準下,偷偷與皇太子見了麵,結果朱棣以此為由,讓解縉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寒天裏自己活活凍死。後來朱高熾為什麼又當上了皇帝呢?朱棣權衡再三,考慮朱高熾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開始時,以一萬兵力,抵禦了李景隆五十萬大軍,可以說為他的登基立下大功;二是他為人寬厚,善於凝聚人心;三是朱棣特別喜歡朱高熾的長子——後來的宣宗朱瞻基,再加上朱高熾是朱元璋最喜歡的長孫,朱棣擔心背下違犯其父朱元璋所立傳嫡長之製的罵名,結果還是把皇位傳給了朱高熾。可是朱高熾的福份太淺,好不容易抱病守到父親閉眼後高髙興興當上皇帝,卻沒想到隻一年功夫,也兩腿一蹬,隨父親朱棣去了。至亍朱瞻墺的封藩,那還是他祖父登位的第二十二個年頭受封的。公元1426年,朱瞻墺的大哥朱瞻基登位,是為宣宗皇帝,第四年,便把朱瞻墺打發到了韶州。到了韶州才知道此地實在難熬,多次向大哥要求挪個地方,卻一直沒有如願,直到大侄子英宗朱祁鎮坐上金鑾寶座後,才如願以償遷徙來到鄱陽。
淮王來鄱,對不了解內情的人說,似是本地的一份榮耀。其實,地方有了那麼一位王室之後,當地的日子並不好過。從這一年起,鄱陽這塊土地的人民是雪上加霜,走進了水深火熱,因為沉重的負擔,己經落在了這塊土地的人民身上。
我們都知道,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曆代皇帝中最專權的皇帝,他為了把天下占為朱姓,讓自己的子孫世代承襲帝位,不惜大殺功臣,製定出一係列有利於自己皇族的舉措。他把26個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以達到“藩屏國家,備侮禦邊,夾輔王室”的目的。朱元璋這一開頭,明王朝在兩百多年間,先後共冊封親王289位,靖王11位。這些親王的嫡長子,又立為王世子,長孫立王世孫,世代襲承親王的名位。親王們其他的兒子,也封為郡王。所以明王朝郡王以下、奉國中尉以上的子孫輩,不計其數。按照朱明王朝建藩之初的規定,在政治上藩王不僅有相傅,而且武臣由勳臣擔任,王府官還可以兼行省參政,當任地方行政首長,執掌地方兵權,也就是“列爵治民,分藩錫土”。後來這些政治待遇受到了削弱,朱元璋後期,意識到藩王權重對皇權是個威脅,才又補充了一些限製措施。而經濟優厚待遇依然照舊,歲祿原為5萬石,是正一品大臣的50倍。此外,還有冊封、宮室、婚姻、喪葬等費用,廚役、齋郎、鋪陳等雜役人員的開支。最後,還是朱元璋自己發現,這些待遇財政確實不堪負擔,便於公元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對藩王待遇重新作了規定:親王祿米1萬石,郡王祿米2千石,鎮國將軍8百石,奉國將軍6百石,鎮國中尉4百石,輔國中尉3百石,奉國中尉2百石,公主及駙馬2千石。所有這些支出,朝廷不出分文,倒黴的是老百姓,統統攤到所在地的每個人頭上。據史料記載,我們江西有三個藩王,除寧王之外,還有淮、益(封地建昌,即撫州南城)二王。而淮、益二王一年的負擔是多少?當時二府(包括弋陽)各府郡王,鎮國、輔國、奉國將軍,中尉及養贍妃嬪夫人共計388位,全年該供銀90021兩4錢4厘;各府庶人共60位,寡婦、庶女61位,全年該供銀3368兩4錢;各府縣主、郡君、縣君、鄉君、儀嬪共221位,又喪偶縣主、郡縣鄉君、儀嬪36位,合計全年該供銀18372兩7錢5分5厘;三類總計該供銀118372兩4錢5分9厘。除此之外,還要攤派“冠服、婚喪、屋料屑瑣、不啻米鹽”。有人以公元1552年嘉靖三十一年為例,全國稅糧總收入為2285萬石,而各王府的歲祿開支,則達853萬石,占全國稅糧總收入的37%。從這些數字中我們可以看出,豢養這些藩王是談何容易的事,能說他們來後,人民不加重了水深火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