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大明王朝 走進繁榮和勃興(6)(3 / 3)

一、鄱陽的水神不僅是人物神、外來神,而且不再是人格神。鄱陽水神祀奉的,多的中國特色的民間諸神,甚至多到全縣各地,各以自己的鄉俗奉出一個神靈,而這些神靈多半與水相關,或有過水上救助行為的,或因溺水而亡的,死後便奉之為水神。帶普通性的主要有:屈原、長江三水府中的定江王、金龍四大王、楊泗將軍、晏公、蕭公爺爺等。這些水神中除屈原為大家熟悉之外,其他的可能不一定清楚。先說定江王,至今隻知道他的傳說,不知其為何人,就其定江王的神名,顧名思義是江神,全稱為中水府濟遠定江王,唐初風送王勃到滕王閣的,就是這位尊神。朱陳鄱陽湖大戰時,助過朱元璋,鄱陽湖的老爺廟有他的神位;金龍四大王為浙人謝緒;楊泗將軍至今沒有定論,之中有種說法,說他就是當年被嶽飛圍剿的楊麼;晏公為元未文錦堂長晏戌仔,臨江人;蕭麼爺爺為蕭伯軒,新淦人。此外,如蓮湖慕禮有位當地祀奉的汪大帝,據說是一位溺死的徽州人;又如內青的北大帝,像這樣的情況鄱陽很多。

二、不少水神是明朝敕封的,明朝時鄱陽建的水神廟也多。金龍四大王、晏公爺爺、蕭公爺爺這些人之能成為神,多半與朱元璋有關,而且都是受他敕封為神明的。在《鄱陽縣誌》(民國稿)的石王山廟條中,附有這樣一段話:“曆代封神,以明代為最濫,著於《明史》禮誌者,斑斑可考。本縣為明太祖曾經行幸之地。朱陳鄱湖之戰,史稱得於神佑者為多,封神之說,亦以本縣流傳最盛。”這段話盡管說明了鄱陽在明朝時神靈信仰的狀況,但並不知道不少神已在江南廣大地區落戶。如上麵所列舉的水神,早在鄱陽之前,便在長江沿岸和江浙出現。這些水神又差不多從明朝開始,便落籍鄱陽鎮及周邊地區,像管驛前的晏公廟、高門的七勝廟、石灰巷的楊泗廟、雙港龍王山的龍王廟、南門河邊的屈原廟或稱水府廟;建在柴家巷口,同為祀屈原,卻作稱公公堂的三閭廟等等。

三、不少庇護神的功能由保境安民向水神功能轉換,即使是商家,也都把祈禱水情擺在第一位,數張王廟最典型。張王廟祀奉唐朝的張巡,有人說是祀張士誠,這是不準確的。張巡生於公元708年唐中宗景龍二年,公元735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高中進士一甲,為探花。後受奸相李林甫排擠離開京城,先後任河北清河、安徽亳州、河南鹿邑縣令。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年,範陽節度使安祿山造反,張巡因抗安祿山屢立戰功,升為禮部主客郎中、河南節度副使,成為朝廷四品官員。張巡是在公元757年肅宗至德二年的河南睢陽保衛戰中,不幸被俘而遭殺害的。此後,他與其部下許遠被人們奉為安境保民神,並且廟立全國各地。明朝以前,鄱陽就有張王廟,後坍圯,公元1410年明永樂八年,知府李益重修,以後屢圮屢修。為什麼說張王廟不是祀張士誠?因為朱元璋這人心胸狹隘,對他的敵手從來都是恨之入骨的。江浙富人幫了張士誠,他登位便將這些富人移民到濠州種田,並且不準返鄉探親;鄱陽湖以西的人幫了陳友諒,結果以加重賦稅來懲治。如果鄱陽人將張士誠奉為神靈,能會有好果子吃。事實上從明朝起,地方官不僅大肆宣揚張王菩薩,而且使他的庇護功能逐漸地得到改變,因為商市的東移,水碼頭的延伸,船家對有求必應的張王菩薩有了新的乞求,以致公元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張巡被加封為“江西鄱陽湖顯佑安瀾之神”,從此名正言順地正式司起了水神之職。

四、龍崇拜逐漸淡化,從自然信仰、動物信仰到人物神,實用性越來越強,功利色彩越來越重。照道理說,龍崇拜是我們中國水神崇拜中的一個普遍現象,然而,明朝時的鄱陽人卻淡化了對龍的崇拜。鄱陽的龍王廟本來就不多,上規模或名氣稍大點的鄱陽鎮有黃龍廟,雙港龍王山的龍王廟,如果把帶龍字的都算上,凰崗還有座龍居寺。實際上真正祀奉龍王的隻有兩座。為什麼會對龍的敬畏減弱呢?這是因為龍隻為公共神,而每個鄉鎮、村落開始興起了地方神,大村有大村的福主,小村聯合起來造廟供出自己的福主。中國民間諸神的色彩,在鄱陽越來越濃。這種現象的產生,歸結起來還是與洪武皇帝分不開。中國曆代王朝的開國皇帝,都自封為真命天子,真命天子都是會受到神祗庇護的。皇帝都如此,老百姓能不效仿。實用,目的就是讓神走進百姓,以使偶像的作用更好地發揮。於是鄱陽湖畔以水謀生、水中求財的貧苦老百姓,似乎又多了一個靠山,多了一份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