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祀神活動越來越頻繁,敬畏也越來越多。明朝的鄱陽民間,既有對祖先神靈的信仰與崇拜,又有對天地萬物神靈的信仰與崇拜、宗教神靈的信仰與崇拜和民間俗神的信仰與崇拜,這種多樣性的信仰與崇拜,便派生出一係列的祭祀風俗與習尚。每有災異、瘟疫發生,鄉民便虔誠敬奉神靈,以求消禳災禍。而消禳災異的方式,除祈伏禱告之外,常舉行各種祭祀活動,最隆重的數打醮和抬神遊街。從這個時候起,敬祀活動中繁華的儀節、豐富的供品、參與者的投入、信仰者的真摯,既讓人感動,又使人感概。人們不分貴賤,不分長幼,個個是主角,處處有表現,事事有講究。“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華。”“紙肆市月光紙,給滿月像”,“把豬頭當作大祭品,也奉獻最好的雞鵝鴨及米飯,一大壺酒,把祭品擺在神麵前,”“每早晚都獻香及其他的香料”。就是平時,每有船隻遠行,或重大的漁事活動,人們也常常買來豬頭,擺在船頭,向經行的廟宇頂禮膜拜,以乞求平安順達。
經濟的繁榮帶來了多彩的風俗
我曾經說過,從明朝起,鄱陽已經走向文化繁榮期,這是為什麼?我們知道,文化有個重要的要素,它具有極強的傳承性,即-代-代地相傳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作為精神範疇的風俗,據我所知,我們有不少的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並至今仍在延讀。
我們知道,進入明朝後,農業的發展推動了手工業的發展,到明中葉,中國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現象,不但有了市鎮與市鎮經濟,而且城鎮市民隊伍也不斷壯大,並成為社會的一支重要新生力量。隨著商品經濟的活躍,以及生產力發展所推動的物質生活提高,傳統的觀念受到了衝擊。新思想、新追求、新風尚使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氣發生變化。明朝初期的或以前的拘謹、守成、儉約的“敦厚儉樸”風氣有了新的突破,社會價值觀的變化,商品的誘惑,催長了消費和享受的欲望,人們由“趨新慕異”的傾向,演變到“浮靡奢侈”的行為,日長月久,逐漸地形成了一種風氣。鄱陽在明中葉以後,市場和市場經濟,已經初具了一定規模,商業交往不斷擴大,商業流動迅速加快,南北文化不斷融入,使我們不少精神的、物質和非物質的文化,不但從那個時候開始更加豐富和豐滿了起來,而且-代一傳承直至今天仍在沿襲。歸納起來,大概有下麵這些主要方麵:
一、商俗:我曾經在拙作《鄱陽風俗談屑》中說過,本縣人尤其喜歡打爆竹,可以說偌大的鄱陽鎮,每天都能聽到燃放編爆的聲音。特別是近幾年來,縣城規模擴大了,街道縱橫,商鋪鱗次,天天都有新店開張,天天都有打爆竹祝賀的場麵。盡管這都是司空見慣的常事,但追溯起來,這種店鋪開業不但要舉行儀式,而且還須親戚朋友相賀的商俗,就是從明朝傳承下來的。明人趙吉士在《寄園寄所寄》中說:“市肆初開,必盛張鼓樂,廣結彩繒,賀者持果核堆盤,圍以屏風祀神”,稍有不同的是,不持果核堆盤,不圍以屏風祀神,而送花籃打爆竹而已,但開張的隆重這一商俗,仍在繼讀傳承。此外,又如廚師這一職業,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至今經久不衰的;還有用響器並根據響器的不同來招徠顧客、伢人也就是現在的經紀人、茶館、沒有自來水以前的送水工以及挑腳夫等等,都是從那個時候才有的。尤其是店鋪集中列肆,形成街市這一商業行為,也是自明中葉以後才有的事。可能有人對我這一說法持有異議,並拿出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為例。不可否認,曆史發展到北宋,商業已經發達了,《清明上河圖》也有-定的反映,且還沒有發達到集中列肆的地步。
二、飲食:鄱陽曆為水碼頭,飲業業一向發達,如果認真追溯起來,不少飲食習俗,是從明朝傳承下來的。在前麵談明朝風尚變化時,我稍微涉及到一點飲食方麵的話題,講究時鮮、排場、闊氣、奢侈。除此之外,明朝在吃俗還有大特點,一是官紳食俗講究等級,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看客下菜;二是改進了豆製品的做法,擴大了豆製品的品種。雖然我國飲用豆製品的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但製作技術的提高卻在明朝。豆腐製作由“自澱”法改為凝固劑生成,用行話說下鹵或點石膏,於是才有了豆腐皮等多種多樣的豆製品。皮蛋的製作也是從明朝才有的。三是茶肆酒樓漸成規模,而且具有社交生活的重要功能。在明代,不但大酒樓興建成風,而且文化色彩特別濃重,名人題字的匾額,衣冠鮮麗的招待員,也都是從這個時候形成時尚的。精美小吃,經濟實惠成了酒樓茶肆的經營特色,人們開始將重要的社會交往安排到這些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