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在傳承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增強了滲透力,壯大了生命力,所以能沿襲到今天。
明朝的士人和幾個典型人物(上)
進入明朝,鄱陽正式入榜的進士前後有63位,薑金和考得最好,嘉靖二十九年庚戊科唐汝揖榜探花,也就是說按照朝廷規定,屬一甲即進士及第,名列第三;第二名即榜眼叫呂調和。盡管如此,明朝鄱陽的進士與江西進士總數相比,人數要少得多,明朝江西進士為2690人,鄱陽隻占當時總數的2·3%。不過,除進士之外,舉人的名額還可以,除考上進士的還有124人。加上薦辟入仕的,包括賢良、明經、人才、老椽等名目在內又有100人,這樣算起來,取得做官入場卷的一共有287人,總體數字還是可觀,多少體現了一點大縣地位。
由幹明朝鄱陽的進士少,進入上層的概率地低。舉人和薦辟人雖然有這麼多,他們畢竟資格不夠。所以很難有個把宰相副宰相出現。明朝官職最高的是童軒和餘祜,童軒為景泰二年辛未科進士,成化六年的南禮部尚書,從二品。明朝設兩個六部,北京和南京,朝廷在北京,為北六部,是實職。而南京是朱元璋立都的所在,像征性的機構,屬虛職,是隻享受待遇的榮譽性職務。餘祜為弘治十二年己未科進士,官至雲南布政使,從二品。明朝那多鄱陽人,又都做了哪些官?基本上是地方官,品級不大高,運氣好點的是知府,知縣或相當於這個品級的多點,地方幕僚占的職數也不少。
就當時的教育情況看,那時鄱陽的教育並不落後,府學、縣學、私塾同時並舉,另外還開辦了“白雲”、“忠宣”、“浮洲”、“菁莪”、“裏仁”、“芝山”6座書院。除“菁莪書院”為淮藩家族書院之外,其餘5座全都麵向社會。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局麵呢?原因是多方麵的,第一、明朝的科舉製度,設科多,錄取進士比例大,中舉後沒有官做的概率也很髙。第二,在商品經濟大潮衝擊下,人們腳下的路寬了、多了,能富即貴,不一定非要求得功名才能富貴。相反,對功名看得重的倒是貧寒家庭的人,以求得一官半職改變自己或全家的命運,如同現在走出農門。第三,明朝到了中後期,由於財政入不敷出,有錢能使鬼推磨,考不上功名同樣能買得到官做。此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明朝因為朱元璋的專製,給後來他們的子孫帶來了很多的隱患。從表麵上看,朱元璋為子孫後代的承傳皇位打好了基礎,凡是開國有功的,或在他眼裏有能為的,都讓他殺的殺,害的害死了,結果為宦官當權創造了條件。朱元璋滿以殺了功臣,就替子孫辦了件好事。沒想到這事辦得糟糕。他死後第四個年頭,自己的兒子奪了法定孫子的王位,朱棣以靖難之役當上了皇帝,之造成這種局麵,是因沒有老臣、重臣站出保駕。從此以後,朝廷的亂,在人們眼底是朱家王朝自巳內部的事,也就不願學狗咬耗子。自洪武、永樂皇帝之後,朱家敢做敢為的子孫,都當不了幾天皇帝,胡而混之、不理朝綱的,反而順順利利地“萬歲”幾十年。可想而知,皇帝不理國是,宦官為非作歹,首輔重權在握,奸臣獨攬專權,官場風雲譎變,買官鬻爵成風,腐敗日漸加劇。在這種政治背景下,從小受平民文化熏陶鄱陽人,一直接受著謀生容易,安土重遷,小富則安環境的影響,因此有著好爭是非曲直,無心精於權術的習慣。就是在商品經濟大潮下,並逐漸樹立了工商為本的觀念,仍沒有拋棄長期過緊日子的傳統,就把堅持以道德為立身準則,以誠信為處世待人信條,又不願意放棄“有時當作無時過”的“美德”,其前途當然可想而知。盡管如此,這些多少還算是能應付官場的,至於一些不諳事體者,不僅失意官場,更有甚者,反落得家破人亡,株連九族的下場,這之中最典型的是胡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