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大明王朝 走進繁榮和勃興(8)(2 / 3)

明朝的士人和幾個典型人物(下)

因為是說典型,所以將他們分別歸類。前麵說過胡閏、餘廷瓚和陳嘉訓,下麵我想分兩種類型說。一是隨朱元璋打天下的兩個人,再是明朝在鄱陽有點影響的人物。

在朱元璋時代,有兩個人不得不說,一是吳宏,再是劉炳。吳宏在舊《縣誌》中沒有一席之地,可能屬於有爭議的人物。他一會投元兵,一會投陳友諒,最後再投朱元璋。按照儒家思想,這人的氣節有問題,但他自己不這樣看:“番君初事秦,繼而思楚,事漢,史卒稱忠,以其義耳”。從《饒州府誌·吳宏》條中看,吳宏當時起事,可以說沒有任何政治目的。農民起義軍打來了,那時鄱陽還是元朝的皇土,便自發號召周邊縣的人,一同起來抵抗“流寇”。當時他的初衷隻一條,怎樣減少鄱陽或饒州人的損失,這才是他認定的主要目標,我認為這正是吳宏的可貴之處。此外,吳宏這個人不過河拆橋,為了自己的利益給別人設套套。元朝人封他官叫他殺同時起事的人,他不幹,因為起事的時候,他與大家曾有過承諾。何謂一諾千金?這就是。他是識時務者,雖然他不受儒家喜愛,且充滿了墨家的思想,我認為這也是鄱陽平民文化,在某件事某個人上的一種體現。事實上吳宏造福了鄉梓,當後來朱元璋登上了皇帝寶座後,在落實賦稅政策時,鄱陽,包括整個饒州,比起袁州和江西其他地區,都得到了較好優待,因為在朱元璋眼底,鄱陽是積極支持他而不是陳友諒的,這能說不是吳宏的功勞!吳宏後來官拜中書左丞,為正二品官員,那是在朱明政權剛剛建立的時候,時間不長。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他就病故了,如果不死,說不定也弄來個常遇春他們的下場。

劉炳,字彥昺,鄱陽義城,現隨魚山劃歸景德鎮人。在鄱陽,他的名氣比吳宏大,至少從劉炳遺存的詩文中,證明他不但是讀書人,而且還是個有點名氣的詩人。從劉炳的傳文中可以看出,劉炳不僅受過良好的教育,從小也很有政治抱負。“自憐少年心誌狂,赤手直欲攀扶桑”,少年起便雄心勃勃,有淩雲之誌。但是,在他投奔朱元璋之前,頗經曆了一番周折。後來總算找對了路,成了朱元璋的中書簽典,文書收發吧。公元1363年元至正二十三年鄱陽湖大戰前夕,陳友諒率六十萬大軍攻打南昌。鄱陽湖周邊失陷,告急文書不斷飛往南京,在朱元璋召開應對會議時,劉炳憑著對鄱陽湖環境的熟悉,出了一些好主意並被朱元璋采納。可以說一場轟轟烈烈、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中國水戰史上的奇跡產生,劉炳是有汗馬功勞的,因而升任為中書博士廳堂議典簽。以後,他又隨朱元璋的養子、樂平人沐英,總兵官傅友德先後轉戰福建、吐魯藩。劉炳後半生一度因眼疾而辭官,朱元璋仍要他複出,後不得不出任為東阿縣知縣,69歲時病故,留下《春雨軒集》傳世。

在大明王朝,以進士之身躋身宦海,並留下聲名的在舊《縣誌》裏有不少人,1994年江西省出版史誌編輯部出版的,《江西編著人物傳略》一書中,收錄明代鄱陽籍的編著人物共有17位,其中還有一位叫張敔的音樂家、一位號克新的和尚詩人兼佛學家。我這裏主要說兩個人:童軒、劉應麒,再就是為擴大鄱陽影響作出過貢獻的占雨時。

童軒,字士昂,公元1424年生,卒年無考,公元1451年明代宗景泰二年辛未科柯潛榜進士。起初,授南吏科給事中,任職期中,上書淘汰冗員、考察官員、選擇優秀教諭、關心人民疾苦等條陳,為代宗所采納。英宗複位之後,他又上書平息盜匪、安定社會、保障人民生活等建議,得到英宗嘉許。不久,改為戶科給事中,並主持過一次全國會試。憲宗即位之後,他又上書新皇帝,“治國之本在隆聖德、用賢才、納忠諫、愛小民、平盜匪、安邊疆”。童軒曆官都給事中、浙江壽昌,今浙江建德縣壽昌鎮縣令、雲南提學僉事、太常寺卿、都察院部都禦史、提都鬆潘軍務兼巡撫、南京吏部侍郎及尚書。公元1479年明憲宗成化十五年,童軒因精通天文、曆法,以天官學召入南京欽天監任太常寺少卿,掌管欽天監事。在任職期間,通過勘議,考訂了曆法氣期爭差之誤,並向皇帝進寫了《曆日疏》。童軒綜合自己多年對曆法的研究、實驗、考證,在肯定天體運動規律的同時,指出了人類對這種規律的認識和掌握,提出了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相統一的認識觀,這在15世紀中葉的中國,是不可多得的。童軒有《清風亭稿》10卷、《枕肱集》20卷、《紀夢要覽》3卷、《海浩涓談》、《諭蜀稿》、《籌邊錄》等著作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