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大明王朝 走進繁榮和勃興(8)(3 / 3)

劉應麒,字道征,縣城東門口一帶人,公元1569年明穆宗隆慶三年戊辰科羅萬化榜進士。曆任廣西督學、四川參政、湖廣巡撫、南大理卿、兵部侍郎。從官的職務看,在明朝他是僅次於童軒、餘祜的一位,正三品,相當於副省部級。如果說做官的機會,劉應麒屬於比較好的,他在賜進士出身之後,被選作了庶常官。庶常官又叫庶吉士。雖然這隻是一個九品官,而且不是實職,但前程無限。因為一旦被選中為庶吉士,就是通常說的點了翰林。他們先是留在翰林院,研究曆朝經籍典故、治國用人之術,以備日後晉升為侍讀侍講,作為皇帝顧向的儲備人才。在明朝,自永樂至隆慶的一百多年間,進入內閣的81位大臣,絕大多數是庶吉士出身。其實,劉應麒在翰林院庶常館的三年學習期間,成績一直優越,不到三年就提前授予了禮部主事,無奈命運不濟,穆宗是個短命皇帝,在位僅僅六年便嗚呼哀哉。穆宗在位時,髙拱、張居正輔政。高張兩人不和,下屬的日子可想而知,劉應麒隻得走人。然而,劉應麒在官宦生涯中,光明磊落,清泉廉潔,不畏權勢,很有氣節,所到的地方,都留下卓著的官箴。尤其是他的清廉,深為百姓感歎。劉應麒是鄉土情結最重的人,早在辭去廣東督學之職後,便致力編修《鄱陽縣誌》。公元1585年明萬曆十三年,他主修成稿的《鄱陽縣誌》,為後來鄱陽人留下了豐富的曆史資料。他的著作《芝陽集》,謳歌了家鄉的山山水水。

占時雨,字霖臣,崇禎七年甲戌科劉理順榜進士,鄱陽鎮東門一帶人。這人因為英年早逝,官職做得不怎麼大,當過監察禦史、貴州提學。在貴州任上,正值藩臬缺官,他身兼數職,積勞成疾,病卒於官。占時雨對鄱陽的最大貢獻,是在他的精心謀劃下,在北京設立了“京都鄱陽會館”。這是鄱陽第一所最高規格的駐外活動場所,原在前門外河埂打磨廠新開胡同。入清後,在鄉人、在順治九年進士史彪古帶頭捐助下,遷址西河沿柴兒胡同,並以“日邊芝彩”匾額,象征鄱陽人的形象。

在結束談明朝鄱陽人的話題之前,借此機會說件既是題內又是題外的話,最近,有人問我,為什麼鄱陽自古至今,沒有出過一位貪官?這問題還真的將我問住了。就所接觸的資料,無據可稽,從推理來看,又不是沒有可能。就在我感到困惑的時候,在網上瀏覽到一篇江西學者方誌遠與胡平的對話帖子:《一段曆史、一方水土與一方人》,文中居然有了我無法回答的答案。文章主要談明朝的江西,並涉及到官本位問題,裏麵有這樣一段話:“做官了,自然便能發財,小官發小財,大官發大財……在嘉靖時,嚴嵩之子嚴世藩,就與人搞出來一個排行榜,榜上有十七家,都是家產在100萬兩銀子以上的大戶,其中有他自己嚴家,還有錦衣衛都督陸炳家,這兩家顯然是通過權勢發家的。接下來是兩戶晉商一戶徽商。明前期,官員們退休囬家,如果有誰搞到了銀子,多帶了箱子,那是不光彩的,被人們斥為貪官。到了明後期時,哪個退休沒有搞到銀子,不能蓋起高宅深院,那是沒有本事的人,鄉人都瞧不起。這說明這時候的官員已經敢於先讓自己富起來,而且公開露富,社會風氣發生了深刻變化。”這是原文,文章是指江西,不知有沒有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