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清朝以後 從多元到多彩多姿(3)(2 / 3)

公元1834年清宣宗道光十四年,周彥致仕囬到鄱陽。這一年東湖薦福寺西側的,“顏範二賢祠”重建工程,曆經十年之久即要告竣。這項工程是由薦福寺莫莫堂僧人勝山,於公元1824道光四年,經府守同意後,著手募集資金並破土動工的。周彥致仕的第二年,鄉宿擬請他寫記,於是他寫道:

若顏範二賢祠,明嘉靖初始建於薦福寺後,萬曆改建於薦福寺右,然不久俱廢。寺僧勝山見荊榛滿目,顏亭並無其基,慨然以修複為己任,募金集腋,伐石鳩工。不數年,祠宗一新。前建魯公亭,後翼以青雲閣。將圓寂時,出橐中金謂居士培元曰:“蓋終其事,吾無憾焉!”培元不食其言,次第工畢,龍石以俟書。道光戊戌,值餘歸田,導遊薦福寺,得竭二賢祠,因碑祀請。予重二賢治行,為唐宋以來楷模,不僅為薦福寺顯,而勝山以方外崇善,不吝信廢舉墜,是可嘉乎!

周彥為薦福寺獻黃庭堅這首詩的手書真跡,可能是受勝山和尚善舉感動的結果。

著書立說成風的大清時期及主要人物

明朝以來,鄱陽著書立說的一天比一天多了。尤其是進入清朝後,著書立說之風更加盛行。據1994年《江西出版史誌叢書·江西編著人物傳略》所載,從洪武年間起,已有著作傳世的,以和尚克新為先。克新,又叫雷廬和尚,出家前從事科舉,後轉而致力佛學研究。公元1347年元至正七年,因為家鄉鄱陽及江西一帶戰亂不已,他便滯留在蘇杭一帶,與張士誠關係不錯。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公元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克新應朱元璋所召,在南京主持佛事。期間,又奉詔書赴西域今新疆,招諭吐蕃。他著有《雷廬南詢稿》。自他以後,其他另另總總也有十多個人,有著述傳世。但是,除童軒的《清風亭手稿》10卷,被《四庫全書》收錄7卷於集部別集外,給後世影響的並不多。而清朝錄入《江西出版史誌叢書·江西編著人物傳略》的,自史白起至章穆前後有15人。實際上清同治纂修的《鄱陽縣誌》中,有70多個入傳人物,之中竟有65人有著述存世。為什麼清朝的文人都喜歡結集成書呢?因為明王朝的覆滅,激發了人們進行深切反思,所以多以詩文抒發自己的感受。當然,之中也有追趕“風潮”的人物,但大多數還是很有見地和價值的。就其後來較有影響的,我想至少有這幾個人:王傳、史珥、胡克家、章穆,另外還有武狀元張鴻翥。

王傳,侯家崗人,葬在梘田街,住在鄱陽鎮王府山現五一小學東南。王傳是公元1691年康熙三十年進士,當過翰林院侍讀,為雍正皇帝的老師,後任國子監祭酒。雍正登位後,召入內廷任南書房侍讀。公元1723年雍正元年,設恩科取士,皇帝派他到山東主考,錄取了一批具有真才實學的名流為舉人,受到雍正嘉獎,賜以“講幄清班”匾額。據鄱陽名流陳孟慶老師說,他在建國前幾年,親眼看過這塊匾額,上為瘦金體書法,另刻有雍正禦寶大印。第二年,雍正又親書福字相賜,所以王傳又以福字為廳號。蔣士銓《竹枝詞》中:“小巷烏衣舊姓王,翰林門第比金張”的詩句,指的就是王傳。王傳從官場退身較早,在家閑賦了15年,到65歲時辭世,他死時雍正破格為他“諭祭”,因為諭祭要三品以上官員才能享受,可見王傳的官階並不太高。

史珥,學師戩,號彙東,鄱陽西隅人。史珥是公元1754年乾隆十九年莊培因榜進士,當時錄為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二十二年後升為主事,三年後也就是乾隆二十五年,便回到鄱陽奉養繼母。史珥在官場經曆時間很短,前後不過六年光景,但對鄱陽文化作出的貢獻很大,一生中對鄱陽的風土人情、軼人軼事,進行了認真的搜集整理和潛心研究,並將地方誌及刊本中沒有刊印的有價值資料,搜集成篇,作為考察和糾證訛誤的依據。現在成了我們婦孺皆知的瓦屑壩,第一個考證的鄱陽人就是他,他在《續瓦屑坽考》中指出:“鄱地以瓦屑為名者,莫著於瓦屑坽,若壩若墩,則傳者蓋寡。考郡城西二十裏為堯山,泛彭蠽湖者,數十裏間隱隱可見。延袤十裏許,總謂堯山。山在番江北,南岸迤東,有水斜出通江,即瓦屑坽支流也”。“今之坽,應是蒙當時墩壩以為號,及後墩壩名漸隱,而坽獨傳。”從這簡短的文字中,把瓦屑坽即人稱之為瓦屑壩的地理方位,確定了下來。使人們毋庸置疑地確信,蓮湖瓦屑坽就是時人稱作為瓦屑壩的所在。史珥67歲時病故,一生中著述很多,按類別,考證有:《四史俟疑》8卷、《鄱郡史事考》4卷、《三立考》24卷、《鄱陽遺事考》4卷、《四史剿說》16卷、《胡忠烈公遺事》2卷、《塞遊記》2卷;文集有:《藝潤書院隨筆》20卷、《彙東且東文集》4卷、《存舊錄》4卷;詩集有:《且存詩》4卷、《睡餘集》2卷;另有《年譜》1卷。此外,史珥還有一本《彙東手談》,為乾隆時代文化專製的犧牲品,被列為禁書,未能流傳。然而,令人歎惜的是,史珥這些豐富的寶貴地方史資料,現在能看到的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