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清朝以後 從多元到多彩多姿(3)(3 / 3)

章穆,字深遠,晚號杏雲,鄱陽縣城外北關人。章穆的生卒年不詳,如果以他的《調疾飲食辨》成書時間推算,他大概是乾隆至嘉慶年間的人。了解現代中國中醫學的人都知道,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中醫古籍出版社,為供廣大醫務工作者和科研、教學人員參考,搶救了一批即將失傳的,孤善本中醫著作,影印出版為《中醫珍本叢書》。章穆的《調疾飲食辨》,是其中的一本。《調疾飲食辨》是集章穆一生行醫體會的一本力作。全書20多萬字分7卷計6大類,收載食用食物653種。這本書上窮天文日星歲序曆算,下究草木蟲魚山海珍錯,凡五行存產之精,一飲一會之微,獨到見解的地方很多。書中每論述一味食物,基本上都是按照訓詁、產地、種類、形態、性味、功用、醫方、使用宜忌進行編寫。涉及到醫家論述、風俗習慣、詩詞歌賦、野史雜談,隨手拾來,涉筆成趣,而且都是憑借自己記憶。原來,章穆的家境起初並不太差,由於天災人禍加上善醫而不善理財,日子才慢慢緊巴起來。他家中收藏的大量圖書,又因一場大火焚燒一空,於是隻能憑記憶來撰寫《飲食辨》。此書雖為鴻篇巨製,但借典引用都很精確,加上辭暢理明,文采熠熠,妙如隨筆,以致後人評議說:“名醫乎!儒學乎!”從實用意義看,章穆《調疾飲食辨》的價值有五個方麵:一、內容豐富,切合實用;二、見解獨特,重在探索;三、言之有據,說服力強;四、,旁征博引,卻不泥古;五、觀點鮮明,經驗之說。章穆是清代鄱陽的名醫,在臨床治病方麵留下很多趣聞軼事,尤其是注重醫德方麵,深受當時和後人的尊敬。

胡克家,字占蒙,號果泉,本縣站前人,公元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汪如洋榜進士,曆官刑部主事、貴州司員外郎、廣東惠潮嘉三州道台、開歸道台、安徽巡撫、江蘇巡撫等職。胡克家在封疆大吏任上政績顯赫,屢有建樹。除內抓治安,外抗海盜之外,尤其關心民瘼,重視水利建設,以致為疏浚吳淞口而積勞成疾,死於任上,其時僅55歲。胡克家是著名的刊刻家,嘉慶間他在江蘇任職時,出版重刻南朝蕭統,即昭明編選的《昭明文選》,並就文選注本存在的較多問題,撰寫了考異。這也就是刊刻史上著名的《宋本胡刻文選注》60卷、《考異》10卷,兩本書都受到曾國藩稱許。公元1816年清嘉慶二十一年,又刊刻《資治通鑒音注》294卷。此書刊印後,人皆稱為善本。1986年8月,上海古籍出版《資治通鑒》時,就出現這樣的說明:“清嘉慶間,胡克家據元刊本覆刻,校刻精善,為世所重,1935年國學整理社曾據此加以斷句,拚合縮印。”由此可見,胡克家在刊刻事業上的貢獻。

在結束這節後時,再談談清朝鄱陽著名人物——武狀元張鴻翥。張鴻翥,字長河,號高騰,鄱陽鎮東湖裏人。公元1868年清同治七年生,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位武狀元,與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張謇,同為公元1894年光緒二十一年的文武魁首。張鴻翥可以說是位生不逢時的人物,雖為武狀元,卻處在列強入侵、國力衰弱的年代,因此報國無望。戊戌變法時,他與張謇聯名擁護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主張;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能果並複辟帝製,他痛恨其倒行逆施行為,回鄉隱居,甘為草民。“九·一八”事變後,張鴻翥憂鬱而死,終年63歲。張鴻翥一生中,盡管沒有做出轟轟烈烈的壯舉,可是對鄱陽人來說,他仍是個了不起的人物。畢竟,他給鄱陽曆史留下了濃筆重彩的一頁,從彭汝礪到張鴻翥,一文一武兩位狀元,雖然時隔829年,但畢竟為這方土地畫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書院及科舉廢除與新學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