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後不久的1926年,受中共江西地委委派,共產黨員鄭育民、汪辰,在鄱陽建立了中共鄱陽縣支部委員會。從此,鄱陽的革命鬥爭不僅有了核心領導,而且培養造就了一大批,革命誌士和領袖人物。這些至今讓我們敬仰的人士,包括:彭濤,原名定乾,鄱陽鎮七條巷人。“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新中國成立後擔任第一任化工部部長;李清泉,新中國駐瑞士大使,1965年協助安排,曾任國民黨代總統李宗仁及隨行程思遠,從美國經瑞士回國。至於獻身於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烈士,那就更多,之中較有影響的有:英豪、何桃花、李烈、陳紹平、李興漢、餘恵韾、汪辰、程文、胡和熾、潘泳流、程翊等。
五四運動除去喚醒人民的覺醒之外,它的劃時代性,我認為是對於文化的推動,尤其是對人們新價值觀的啟迪。這種新文化觀念,使鄱陽同樣經曆了由沉睡到覺悟,它不僅體現在人們對封建傳統的抗爭上,也體現在求知求學中。清末明初以來,鄱陽不少貧民,通過經商發家和勤勞致富之後,對子女的教育培養,不再宥於讀書做官了。他們更多地是從實業、實用、實際,有益於人民出發,因此舍得花費,讓子女出外或出國深造。當時鄱陽流行著一句極概括,又極富理性的民諺:“窮盼養豬,富盼讀書”,家境漸好的家庭,將子女接受良好教育列為等大事。正是這種觀念和思想的催化,使我們看到了,在新中國建立後,一大批國家級鄱陽籍人才,分布在全國各地不同的工作崗位,為新中國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其代表人物,有:李儒勉,字貴成,鄱陽鎮土井巷人,1900年生,語音學家。1920年,入金陵大學即現在的南京大學讀書,畢業後先後在東南大學、武漢大學從事教學工作。1936年至1938年,不滿足現有成績的李儒勉,利用學校給予的休假機會,自費赴英國牛津、劍橋大學研究莎士比亞,同時受聘講授英語語音學。1943年根據需要,他在英國駐華大使館新聞處負責主編“中英周刊”。1948年,不滿蔣介石政府對外消極抗日,對內加緊白色恐怖,尤其是摯友聞一多先生慘遭殺害後,再次到劍橋大學講學,直到1949年聞悉上海解放,他才回到祖國。在北京,受到胡喬木、田漢等老友熱烈歡迎。經周恩來總理的安排,在文化部對外聯絡處任職,後兼任輔仁大學英語係主任。1956年,因突發腦溢血病逝,時任文化部部長的周揚,主持了他的追悼會。
段錚,字元錚,小名福來,1903年生,鄱陽鎮筷子巷人。他是第一個,留學歐洲的鄱陽人。段錚家原先也是小魚販,後來他父親靠加工醃製鮮魚,才積聚家業,成為鄱陽早期可數的魚行之一。就是這樣一位出身寒微的魚老板,在他發家之後,致力讓子女接受現代教育。1923年,段錚在鄱陽中學高中畢業後,其父讓他繼續深造,先是考上金陵大學,大學四年畢業後出國留學。起初,段錚在法國巴黎大學就讀,隨著又入德國柏林大學攻讀心理學。1933年,獲心理學碩士學位回國,並畢生從事心理學教學,為推動我國心理學教育作出了貢獻。新中國成立後,段錚一直任教於浙江,因此與我國著名的薑夔研究者夏承燾先生,交往甚厚。1979年,段錚在浙江杭州病逝。
其他還有:葉森玉,又名葉舟,1925年生,鄱陽鎮巡官巷人,金融學家,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研究員。曾任廈門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譚成祖,1928年生,鄱陽鎮鍾家巷人,國家一級律師,曾任福建省律師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彭定安,1929年生,鄱陽鎮七條巷人,作家,曾任遼寧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東北大學文法學院院長,中國報告文學研究會副會長,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作家協會副主席;陳先達,1930年生,鄱陽鎮新橋柳樹巷人,哲學家,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主任、第三屆國務院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會國社科規劃哲學組組長、北京市哲學學會會長、全國曆史唯物主義學會會長;王元萼,1931年生,鄱陽縣謝家灘人,著名的婦產腫瘤醫學專家,曾任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副主任,是攻克醫治婦科“絕症”——絨癌的主要研究者之一;劉秉京,1932年生,鄱陽縣珠湖鄉劉家村人,混凝土技術專家,曾任交通部第二航務局科研所主任工程師,享有國務院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榮譽;吳梓梁,1932年生,鄱陽縣古縣渡鎮廟背村人,兒科專家,曾任廣州醫學院兒科教研室副主任、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醫學院客座副教授,業績入選英國劍橋大學《世界名醫錄》;方維鵬,1933年生,鄱陽縣蘆田鄉櫟林村人,鐵道隧道專家,曾任第五鐵路工程局二處總工程師、鐵道部隧道工程局副局長,為我國鐵路工程建設史書寫過光輝篇章。
出生於20世紀30年代以前的,還有:超硬材料專家王光祖、電力專家陳哲民、航空專家石屏、濕法冶金專家張仁裏、土壤肥料專家王運華、聯合國高級衛生官員陳秉衡、地球物理學專家周熙襄、再生資原化學家杜予民、土木工程建築專家施楚賢、生命科學家彭珍榮、氣象專家吳崇浩等等。當然,這裏還沒有包括因當時家境條件較好,受到良好教育,學有所成的薑伯彰三個兒子,藥物學家薑達衢、地質學家薑達權、天氣和氣侯動力學家薑達雍,他們都用自己一技之長,為祖國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