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清朝以後 從多元到多彩多姿(5)(2 / 3)

在說過上述人物之後,有一個人必須要說,那就是辭世於新中國成立之前的胡飛。胡飛,字翼勤,饒埠鎮九甲裏胡家村人,造船專家。如果問鄱陽誰是第一個留學生,那就是胡飛。1905年科舉製度廢止,胡飛便考上公費留學日本,經過預科學習後,入讀東京帝國大學造船科深造。在此期間,加入了同盟會,並與董必武、郭沫若結為至交。帝國大學畢業的胡飛,因成績優秀,被日本方麵高薪挽留,擔任長崎三菱造船所相當於工程師的正技師。幾年實踐,使他積累了豐富的造船經驗。雖然,這時他待遇優厚,妻子兒女一家五口都在身邊,但強烈的愛國激情,讓他選擇了從日本回國。先是在上海江南造船廠任工程師,後回到南昌接辦了江西工業專科學校並任校長。1937年,他擔了任同濟大學教授兼造船係主任,為祖國培養了一批造船專業人才。抗日戰爭爆發,他隨校遷到昆明。當時,有充當日本走狗的同學殷汝耕,想收買他到華北日偽政權任職,胡飛嚴辭拒絕:“我寧可餓死,決不做亡國奴,更不做日寇侵華的幫凶。”1940年,胡飛的股骨被日寇飛機炸傷,萬般無奈下,隻好從昆明回到江西。1944年因腦溢血病故,享年56歲。新中國成立後,董必武副主席先後兩次電話江西,了解胡飛下落,得知胡飛病故,便致函邀請胡飛夫人進京作客。

商會一-走進近代文明的一個標誌

對於商會,在現代人看來,僅僅是一個統戰組織——新中國成立後叫做工商業聯合會的人民團體。進入21世紀,商會與工商聯並存,成為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組織。其實,商會在中國近代史上,是具有裏程碑式的社會團體。如果拔高一點,可以稱得是近代文明的一個標誌。因為,商會是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過渡的產物,是中國幾千多年來農本商末思想轉變的具體體現——中央政府在行動上予以了對商業地位的重視。

商會,自誕生至今已有100多年曆史。公元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清政府在張之洞、盛懷宣等洋務大臣的倡議下,從振興實業入手,設立了商務部,翌年即頒布《商會簡明章程》,規定:凡屬商務繁富之區,不論係省垣或埠,均應設立商務總會;商務發達稍次之地則設商務分會;前此所設商務公所等類似的商人組織,一律改為商會。章程頒行之後,清廷又下令各省督撫告諭商人,並勸導設立商會。商務部也向各省頒發勸辦商會諭帖,大力宣傳設立商會的重要作用,闡明“商會一設,不特可以去商與商隔膜之弊,抑且可以去官與商隔膜之弊,為益商務,良非淺鮮。”

鄱陽是贛東北的重要商埠,又是清時饒州府治所在,商業一直發達,在省撫督導下,於公元1906年正式宣布成立商會。鄱陽第一任商會會長是徽商程伯良,接著是王瑾光、施秉鈞負責。當時,江西全省成立商會的市縣寥寥無幾,為數很少。雖說,商會是由官府出麵組織的,但它成立之後,在整個近代中國,發揮了工商業者新型社團組織的重要作用。鄱陽的商會同樣如此,這個組織秉承融通官商,融通商情,繁榮地方經濟,維護商民權益及“舉辦慈善事業,讚助社會公益”等宗旨,對推動鄱陽經濟、文化、教育、社會公益事業發展,發揮了應有作用,作出了一定貢獻。

一、關注鄉梓安危,傾心對付軍閥。1924年,王瑾光任會長。在王任職期間,北洋軍閥馮紹閔師,由南昌退駐鄱陽縣城,這支敗兵,縱兵擾民,掠奪搶刼,給鄱陽百姓帶來極大侵犯。其間,官佐供應、士兵給養,全都取之於商會。據統計,僅一年多時間,耗去銀元18萬多元,如果不是商會從中斡旋,後果不堪設想,但對鄱陽商業發展,卻造成了重大創傷。

二、組織商民抗洪,保障市場供應。鄱陽瀕湖依河,舊有“水窩”之說,20世紀70年代以前又沒有圍堤,可以說年年遭遇水災,稍稍不同的是水大水小和時間長短。水大時深達數米,時間長時多則兩、三個月。麵對大水浸淹,鄱陽人自有的對付辦法,板壁搭台,與水相伴。然而時間一長,居民有生活所需怎麼辦?商市在這種情況下,能不能保持營業?商會在抗洪活動中,起到了非同一般的作用。他們出麵,在安排各商鋪搭好自家避水台的同時,建立製度,籌集資金,通過設立過街跳板的機製,既便利民眾往來行走,又連通各家商鋪,從而保證了商業正常經營。過街跳板全部由杉木打造,長約兩丈多,寬過兩尺多。直街即解放街,從流水溝,至湖夾埂與筷子巷交接的橋頭;橫街,則從東門口至一條巷。一條巷以北地勢高,非特大洪水,一般水浸不到。每到泛期,大水一來,由專人負責,按預先規定,將跳板架放在指定位置架起,跳板根據水勢升降。通街跳板,分左右兩行沿街並排架設,人們左上右下循序行進。各商號將自備跳板與通街跳板連接,於是因水癱瘓的街市,在跳板的連接下,加上小劃子、腰盆在其間的靈活穿梭,重新充滿了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