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清朝以後 從多元到多彩多姿(5)(3 / 3)

三、設立保學基金,推動鄱陽教育。教育是國家大計,也是相當耗資的事業。鄱陽曆為州府所在,教育一向發達,但進入清朝尤其是民國時期,鄱陽教育資金一直匱乏,所占政府支出比例很小。加上國民政府虛造政績,實行每保聯辦一所中心小學,經費由地方自行負擔。這是打腫臉充胖子的行為,無疑會造成捉襟見肘,無力支撐的後果。加上當時戰爭不斷,災饉連年,苛損雜稅日益加重,民眾無力分攤。一風而起的農村中心小學,因無法支付教師工資,大多名存實亡。然而鄱陽鎮地區,由於商會出麵,成立保學基金會,多方籌集資金,使保學一直辦到新中國成立,為鄱陽的教育發展盡到了努力。

四、建立消防機構,減少火災損失。舊時民居,多是木質結構,加上消防設施落後,曆史上的鄱陽,曾多次因火災造成重大損失。大明王朝時有兩次大火,差點將縣城焚燒一空。然而,自商會成立後,消防作為公益事業,被列在首位。商會的消防組織,按徽撫南饒四大商幫,成立分支隊伍,各自購置新的消防設施,分請茅園裏、東湖裏、黃龍廟等壯健青年,成立專業消防隊伍。1927年,瓷器巷竹本加工行業起火,火勢很快越街過牆,經東門口向楓子巷蔓延。這時,商會各路消防人馬及時趕到撲滅,最大限熱減少了財產損失。1931年康王廟打醮時,因爆竹引燃鋪華街的棉布,釀成火災。當時,火勢凶猛,南起戴家院,北至一條巷,一百多米的兩邊店屋合燒,就在這個緊急關頭,又是商會的消防組織及時予以撲大,這幸免了火洗橫街的後果。

五、拓寬全鎮街道,鋪設麻石路麵。鄱陽街市雖然形成較早,但老街非常窄狹,大約隻在六、七尺光景,加上泥土路麵,難免晴天塵土飛揚,雨後道路泥濘。隨著商業的發展,人口漸增,街市越來越不盡人意,一天比一天更顯得偪側。對於街道的改造,地方政府也多次動過念頭,終因財力不夠,一直無法如願。1927年為適應商市變化,由商會出麵拓寬街道,經過反複動員,不僅使所有臨街店鋪自行內移了屋腳,將路麵擴至丈餘,而且從星子縣買來麻條石,將橫直兩街及河街,包括巷弄全部鋪滿,使鄱陽街市不僅整潔大方,而且更具了江南市鎮典雅雍容的水鄉韻味。

六、引進現代文明,率先發電照明。1866年德國工程師西門子,發明強力發電機並用於機車後,電才真正式進入人類社會生產。但是,鄱陽第一次擁有電,卻在60多年以後的20世紀30年代,而且是由商會出麵辦成的。追溯鄱陽的夜市,有據可稽當在北宋。盡管文人詩中曾出現“十裏長街,萬家燈火”的詩句,那也不過是秉燭購物,或用“氣死風燈”也就是燈籠,基本上還是處在“點好自家店鋪燈,不管他人門前光”,各管各事的狀態。商會成立後,為了方便百姓,使街市保持繁華,便著手夜燈事宜。起初,隻從統籌考慮街燈設置出發,安排專人點燈掛燈。直到1938年,由商會出麵引進火力發電機,成立晡耀電廠,鄱陽鎮東門口以上至新橋段的夜間,於是有了現代文明的光亮。

七、活躍民眾生活,推動文化發展。一年一度的元宵燈會,是鄱陽近百年來的慣例。雖然鬧元宵的習俗源遠流長,但鄱陽的元宵燈會的持續堅持,應該說還是在商會的推動下。眾所周知,從明清朝以來,尤其是清朝末年之後,地方財政便入不抵支,政府總想粉飾太平,實際財力又遠遠不夠。商會成立後,受“融通官商”、“讚助社會公益”等條文約束,無條件地履行起章程所賦予的義務。況且,“熱鬧”既是“社會繁榮”的表現,同時又是一種“預兆”,更是一次商機。因此,期待一年比一年勝的商人,都會不吝所捐,積極投身這項活動。於是十三起燈,元宵燈會,成了每年的必修之課。又正是這種堅持不懈的群眾活動,使我們鄱陽以魚為特色的燈彩,聞名遐邇,以致在20世紀80年代,作為地方特色文化,由江西電視台錄製播放。

近兩百多年來河流經濟帶來的繁榮(上)

縱觀鄱陽曆史,不難發現,從18世紀70年代乾隆中期,到20世紀80年代的兩百多年間,這塊土地無論從經濟到文化,都可以用七個字總結:日漸進步和繁榮。而這種進步與繁榮,是鄱陽湖和饒河的賜予,是河流經濟推動的結果,是鄱陽人文化取向緊跟時代步伐的體現。說具體點,表現兩大方麵:

一、水土資源充分得到利用

溫和的氣候,肥沃的土地,豐富的降水,密布的水網,這些良好的生態環境,為鄱陽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理想條件。而使這些條件得到充分實現,應該是近兩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