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清朝以後 從多元到多彩多姿(6)(3 / 3)

除曲藝發達之外,這段時期的表演團體也特別多。五十歲以上的鄱陽人,多半記得本縣曾有過木偶劇團。那麼鄱陽的提線木偶是在什麼時候,通過什麼渠道傳入的呢?舊縣誌中有記載:“戴締典,鄱陽津頭戴家河人。家巨富,道光間經商南京,偶覽傀儡戲,羨甚,專心效仿,盡得其妙。返鄱後,另築別墅,授伎家僮。每當賓客宴集之時,必令家僮演唱以助娛樂。於是,鄱陽始有傀儡戲之傳播焉。”從20世紀30年代,到新中國成立後,鄱陽除贛劇之外,先後又曾有過話劇隊、越劇團、京劇票友組織的“大同票社”、本縣小學教師組成的“人民京劇團”、鄱陽采茶劇團、鄱陽縣木偶劇團;進入70年代,又有銀寶湖雜技團、田阪街的發揚氣功團等文藝表演團體。

鄱陽的電影出現也早。1920年,國民黨縣黨部,買了一台小型放映機,供少數人消遣。大眾看到電影卻是十年後,江西省巡回放映隊來鄱陽放映無聲電影。新中國成立後的1950年,電影正式落戶新橋上首的湖南會館,當時稱之為工人電影院。現在,盡管不少演出形式和表演團體已經退出,但我仍然認為,近兩百多年來,是鄱陽文化多元和多彩多姿的繁榮時期,而水運和商貿,則是促進文化交往的重要傳播渠道。

這段時期以來,鄱陽不僅在文化娛樂方麵百花齊放,在飲食文化上也有了一個飛躍。這期間,無論是餐飲酒樓或糕點副食,不僅色香味形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品種花樣、菜係點式、環境布置,都由單一走向了多元。

餐飲:鄱陽餐飲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鋪多、店雅、講究、排場。同治年間,“一品香”菜酒館已聞名遐邇;清末以來,僅縣城內較有名氣和規模,也就是稱之為正品的上戶酒樓有10多家,其中包括新聚樓、聚賢樓、進化樓、聚眾樓、嘉賓樓、一品香、太平春、鳳鳴樓、會仙樓、文明樓、迎賓樓等;茶館也有20多家,以露芽春、一品香、玉龍園、湧金泉、湧錦泉、和春園、玉峰泉、長三園、新味園等名聲較響;至於經營酒糟、油餅、清湯、麻螆、油條、鍋貼等點心的小吃店,也有20多家;此外還有像福和園、和興館之類,菜食品種單一、價格低廉、隨到隨吃,主要服務農民大眾的小飯店10多家。由於分工較細,特色也各不相同。如太平春之類的,氣勢氣魄都顯得典雅雍容華貴。名人名家撰聯書對,雕梁畫棟富麗堂皇,花色品種一應齊全,服務周到味美價廉。八大八小、十大十小、冷碟熱盤、點心水果,應有盡有。之中,既有徽菜特色,又有淮揚、湘粵風味,甚至還有宮廷菜的講究。茶館,儒雅大方、清潔衛生、招牌醒目,字畫點綴、花卉盆景、特色凸顯。可以說這段時期,是鄱陽飲食文化最具特色和光彩的時期,按雞、魚、肉、山珍海味、鹵菜、其他六項歸類,已入菜譜的雞有20種,魚有32種,肉有33種,山珍海味有45種,鹵菜有19種,其他如鴨、牛肉、鵝之類的有29種。形成自己特色,可以稱之為鄱陽菜的有33種。

除了餐飲業,副食品行業也很發達,舊時副食品店稱南茶店,縣城有30多家分布在主要街道,前店後坊,自產自銷。稍具規模的有20多家。其中著名商號有源昌、誌美、益豐、民生、協和昌、可大等。所製糕點五花八門,京式、廣式、蘇式、滇式無所不包。色感強、味道好,甜而不膩,香而不惱,餘味綿長,在周邊一帶,包括景德鎮、樂平、餘幹、萬年,都享有盛名。

此外,鄱陽大茂、天興醬園的醬菜,品種多樣,頗具特色。張致和、太和春等中藥店;中西大藥店、江德美、新生、百靈等西藥房,更使鄱陽的商業文化增加了異彩。張致和是樟樹人經營,太和春是徽州人合股,中西大藥店為廣東人所開,經營方式不盡相同,經營特色各自凸顯,並都為推動鄱陽的中西醫藥事業作出了貢獻。

總之,鄱陽的文化,在近兩百多年間,不僅已經具有了各種元素,而且可以當之無愧地說,是當時周邊最發達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