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做人處事的50件事12(3 / 3)

3.要履行自己的諾言

從小教育孩子,自己答應了別人、許下了諾言就要盡全力增履行諾言,即使自己不情願也要這樣做,因為這樣做是對別人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

4.要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

要教育孩子自己是社會集體中的一員,權利與義務是並存的,他有義務為社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這是培養孩子對社會負責的重要途徑。

在家庭環境中長出責任心的孩子,才能在更複雜的學校、社會環境中經受考驗,得到修正和磨煉,最終成為一個自強、自立的人。

講給孩子的故事

隻穿襪子進入飛船的細節

20世紀60年代,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東方”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遨遊了108分鍾,成為世界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

當時有幾十個宇航員在培訓,並且每一個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加加林也不是最優秀的一個。他之所以能脫穎而出,是因為他心懷對別人勞動成果愛惜的責任心。

原來在確定人選的前一個星期,主設計師羅廖夫發現,在進入飛船參觀前,隻有加加林一個人把鞋脫下來,隻穿襪子進入飛船。就是這樣一個細節,加加林一下子贏得了羅廖夫的好感。羅廖夫說,我隻有把飛船交給一個愛惜它的人才會放心。

告訴孩子

責任心是一種習慣性行為,也是一種很重要的素質,是做一個優秀的人所必需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愛惜他人勞動成果的責任感成就了加加林。

36讓孩子說出他所觀察到的

做人處事箴言

一個會說話的孩子,往往會贏得老師、父母、同學和朋友的尊重和喜歡;而一個不會用語言表達的孩子,通常他一說話就會得罪人。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教育孩子的第一步,它是架起孩子自信與能力的一座橋梁。

奇奇上小學了,可是語言表達能力很差。平時說話表達不清自己的意思,他總是急得抓耳撓腮。爸媽意識到,這對孩子的人際交往是極為不利的。

為培養奇奇的語言表達能力,爸媽開始有計劃地給他創造條件,帶他直接到大自然中去觀察,然後讓他表達出來。

媽媽在給奇奇講春天的故事之前,先告訴他:“春天到了,大樹、天氣、人、花、草、小動物呀,都有一些變化。看到這些變化,就知道春天來了。”接著媽媽給他講故事。

故事講完了,媽媽帶奇奇去公園,並告訴孩子:“你找一找,看一看,春天到了有些什麼變化,回家我們講給爸爸聽。”

經過仔細地觀察、查找後,媽媽又問奇奇:“除了故事中講的大樹、小草、小動物的變化外,我們還可以通過什麼知道春天到來了?”

根據自己的觀察判斷和親身體會,奇奇說:“天更藍了,陽光更溫暖了……還有,水不結冰了……”

就這樣,媽媽發現奇奇進步多了。

延伸閱讀

教孩子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心口相應,言為心聲。語言是人們表達思想,進行交流和溝通的工具。孩子時期的語言發展是人生中最好的時期。通過語言,孩子可以獲得知識技能,可以養成一定的行為習慣,可以和別人交流,可以做很多事情。總之,人總是在很多時候都需要語言的陪伴。通過語言的表達可以促進孩子的溝通能力,所以,父母要學會傾聽孩子並鼓勵孩子多說話。當孩子在興致勃勃地向父母訴說某件事,或是描述某件事物的時候,父母要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去傾聽他,並試著從不同的角度去刺激孩子多說話。

語言是作用最廣泛的一種交往的工具,在和別人交往的時候,能否可以恰當地使用語言,是一個人交往成敗的關鍵。一個人很可能會因為自己的“不會說話”,缺乏有效的語言表達,而使別人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尊重,從而不再與其交往,這就是言語所造成的失誤。所以說,有效的語言表達方式是交往的必要條件。同樣的,一個會說話的孩子,往往會贏得老師、父母、同學和朋友的尊重和喜歡;一個不會用語言表達的孩子,通常他一說話就會得罪人,讓人覺得討厭。所以,父母一定要從小就培養孩子語言表達的能力,讓孩子在和別人交往的時候沒有語言方麵的煩惱。

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呢?

1.不要混淆孩子的發音

當孩子在學習語言之前,會有一段說話很不清楚的模糊的發音期,那個時候孩子所說的話一般都是語言片段,這可能是因為孩子的智力還沒有發展到可以對語言運用自如的程度。而有的父母在和孩子交談的時候,常常會迎合孩子的聲音或者是說話方式。可能父母覺得這樣做可以更親近地和孩子進行交流,實際上,這樣做非常不利於孩子的智力增長。父母一直去刻意模仿孩子的語氣和說話方式和孩子交談,隻會延長孩子使用片段語言的時間,並且會使孩子的思維長時間處於一種幼稚狀態。

比如,有的父母在讓孩子認識事物的時候,把貓叫做“咪咪”,把狗叫做“汪汪”,這樣做隻會讓孩子對叫聲類似的動物產和一種模糊的概念。所以,當父母在教孩子說話的時候,一定要用正確的發音和孩子交流。

2.豐富孩子的詞彙

當孩子開始說話的時候,父母要注意豐富孩子的詞彙。父母可以通過和孩子談論身邊的事物,讓孩子記一些簡單的詞語,但是絕對不可以讓孩子死記硬背。比如家裏所擺設的家具、廚房中所用的炊具以及院子裏的花草樹木,父母一定要用正確的發音告訴孩子這些事物的名字。然後再漸漸地讓孩子對每個事物的組成部分進行仔細地分別,並且讓孩子學會用一些形容詞和動詞來形容它們。這樣,就會讓孩子的詞彙豐富起來。

父母也可以通過講故事來擴展孩子知識麵的同時來豐富孩子的詞彙。最好是讓孩子一邊聽故事一邊重複故事,這樣可以加深孩子對詞彙的記憶。但是,有一點父母必須記住,在豐富孩子的詞彙量時一定不可以操之過急,因為豐富孩子詞彙的教育過程是循序漸進的,一旦太過著急,隻會有物極必反的效果。

3.給孩子說話的機會

語言是通過說話表達出來的,所以,父母一定要找機會讓孩子自己說話,鼓勵孩子說話的勇氣。父母可以讓孩子複述一下給他講的故事,或是讓他講一下今天所發生的事情;父母還可以在和孩子一起做事情的時候和孩子多做一些交流,並製造一些讓孩子說話的條件,這些對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4.說話時要顧及到對方

當父母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要讓孩子隻顧著自己說,或是隻說關於自己的事情,老是把話題圍繞著自己打轉。應該讓孩子學會顧及到對方,談一些讓大家都有興趣的話題,也可以把重點放在對方關心的事情上,還要留心對方有沒有欲言又止的動作,如果有的話,一定要主動詢問,絕對不可以視而不見。這是和別人交流時非常重要的一點。

5.父母要注意與孩子的對話方式

很多家長可能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因為在父母的眼裏,和自己說話的那個人又不是外人,他是自己的孩子,沒有必要去在意什麼對話的方式。如果和自己的孩子說話時還得去絞盡腦汁地“繞圈子”,這樣不是太愚蠢了嗎?可是,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你和孩子說話時所表現出來的方式、展現出來的特色以說說話時的語氣都可能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而且,有些父母常常會在家庭教育中用命令的口氣和孩子說話,這種口氣很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的心理。如果父母換一種說話的方式,很委婉地將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這樣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其實對話的方式不僅僅隻限於講話的語氣,更重要的是內容的表達。所以,父母在平常的言行或是在和孩子交談的方式上一定要注意。

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語言的。對於孩子來說,有效的語言表達是學會與人共處的重要內容。如果說傾聽的態度更多地需要一種修煉來支撐,那麼說話的風度則更多地需要一種素養來嗬護。在增進素養中學會說話,在學會說話中學會共處。

講給孩子的故事

卡爾?威特教兒子學外語

大教育家卡爾?威特並不滿足隻對兒子進行語言、識字教育,他下決心讓兒子盡可能早地學會以一種語言為主的多種外語。

小卡爾學會法語和意大利語之後,卡爾?威特認為,可以教兒子拉丁語了。

拉丁語是相當難的語言,為此,卡爾?威特做了充足的準備。為了提高兒子的興趣,在教拉丁語之前,卡爾?威特先把《艾麗綺斯》的故事情節、藝術的思想等講給兒子聽。他還對兒子講,想要成為一個卓越的學者,隻有學好拉丁語。兒子的好勝心被激發起來了。

在小卡爾7歲時,有一次卡爾?威特帶他去參加萊比錫音樂會。在中間休息時,小卡爾看著印有歌劇歌詞的小冊子對父親說:“爸爸,這既不是法語也不是意大利語,那一定是拉丁語。”卡爾?威特趁機啟發兒子:“說得不錯,那麼你想想看,它是什麼意思。”小卡爾從法語和意大利語類推,基本明白了大意。他高興地說:“我覺得學拉丁語很容易,爸爸,你早點教我吧。”

此時,卡爾?威特覺得時機已經成熟,就開始教兒子拉丁語,隻用了9個月的時間,小卡爾就學會了。

告訴孩子

學語言很煩瑣,但隻要有興趣,學習得法,又能堅持下來,就能很快學會。

37讓孩子學會理解別人

做人處事箴言

父母要讓孩子懂得,人與人之間需要互相理解、關心和體貼。在對孩子付出愛的同時,也要讓他們知道,別人同樣也需要他的愛。這樣做就能激發孩子了解、關心別人的願望,使孩子變得善解人意。

媽媽認為,小孩子吃飯不在於多而在於精,所以總是讓竇豆多吃菜。爸爸則認為,人是鐵飯是鋼,一日不吃餓得慌。媽媽不讓孩子吃飽飯無異於“肉體摧殘”,這正是孩子長不胖的主要原因。因此,就竇豆該怎樣吃飯一事,爸爸和媽媽不知吵過多少回。

一次,全家在外聚餐。當竇豆正在大快朵頤地吃龍蝦的時候,爸爸又不合時宜地叫了一碗白米飯。竇豆向媽媽投來求救的目光,媽媽立即衝著爸說:“菜吃了那麼多,哪還吃得下這麼多飯?孩子吃不下了。”

爸爸不答媽媽的腔,轉而問竇豆:“你吃得下嗎?”

“我吃得下。”竇豆邊撥拉飯粒邊回答。

第二天,奶奶告訴了媽媽實情。

“竇豆,昨天的晚飯你到底吃得下嗎?”奶奶問。

“吃不下,太多了。”竇豆回答。

“那為什麼不叫媽媽給你拿掉一點?”

“算了吧,這樣做的話爸爸和媽媽會吵架的。”

媽媽聽了這段話,感動不已,覺得竇豆是個善解人意的好孩子。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