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做人處事的50件事13(3 / 3)

講給孩子的故事

有時愛的太多也是錯

有一個湖,叫天鵝湖,湖中有一個小島,住著一個老漁翁和他的妻子。漁翁搖船捕魚,妻子養雞喂鴨,除了買些油鹽,他們很少與外界往來。

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鵝來到島上,它們是從遙遠的北方飛來,準備去南方過冬的。老夫婦看到這群遠方來客,非常高興,因為他們在這兒住了這麼多年,還沒有誰來拜訪過。漁翁夫婦拿出喂雞的飼料和打來的小魚招待天鵝,漸漸地這群天鵝就和漁翁夫婦成了朋友。它們在島上不僅敢大搖大擺地走來走去,而且在老漁翁捕魚時,它們還隨船而行,嬉戲左右。

冬天來了,這群天鵝竟然沒有繼續往南飛,它們白天在湖上覓食,晚上在小島上棲息。當湖麵封凍,它們無法覓食的時候,老夫婦就敞開他們的茅屋讓它們進屋取暖,並且給它們食物。這種關愛一直持續到春天來臨,湖麵解凍。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每年冬天,老夫婦都這樣奉獻著他們的愛心。後來,他們老了,離開了小島,天鵝也從此消失了,不過它們不是飛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麵封凍的時候被凍死、餓死的。

告訴孩子

愛是人間最美好的情感,但有時候愛得太多,反而會對被愛者造成傷害。

41讓孩子學會巧妙地回擊“小惡霸”

做人處事箴言

孩子受了欺負,應找對方的父母進行溝通,讓他去嚴格教育自己的孩子。有些糾紛父母不便直接介入,可以通過老師進行協商教育。對孩子來說,老師是權威,他們解決問題的效果會比較好。

葉子班上有個叫壯壯的男孩,憑借自己人高馬大經常欺負弱小同學。有好幾次,葉子傷心地告訴媽媽,壯壯揪她頭發,還用小剪刀剪她的新裙子。

媽媽看著委屈的葉子很心疼,也很氣憤,但媽媽還是盡量克製自己,然後平靜地說:“他再欺負你,你就大聲嗬斥:“‘你這樣不對!’然後告訴老師。媽媽明天會跟老師說的。”

可是第二天,葉子卻紅著眼圈說:“壯壯說我打他小報告,讓我以後小心點!”

媽媽已經跟老師交涉過了,得知壯壯沒媽媽,爸爸又不務正業,也挺可憐。葉子告訴媽媽,壯壯最怕、也最尊敬警察。於是,由爸爸的一個朋友穿著一身迷彩服去送葉子上學,媽媽告訴葉子這位叔叔是警察。

到學校時,看到了壯壯,葉子拉緊叔叔的手,用眼睛緊盯著壯壯說:“我叔叔是警察,你再欺負我,我就告訴叔叔。”

叔叔摸著壯壯的頭說:“愛欺負女生的可不是男子漢呀!”

後來,葉子回家說,壯壯不再欺負她了。

延伸閱讀

教孩子學會應對“侵略”

孩子遭到同伴欺負,甚至挨了拳腳,對父母來說,是件非常煩心的事。父母看著孩子委屈的樣子,心疼得不得了,但還是得克製自己,要冷靜。想想自己的孩子為什麼被欺負,在想想對方為什麼愛打人。隻有找到了事情的根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如果孩子經常受欺負,那麼父母就要考慮,看看孩子的交往方式是否有問題。孩子在同伴中總是處於弱勢,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父母應從自己孩子身上找到問題的症結並加以正確的引導,幫孩子調整與同伴交往的策略。對於處在交往弱勢的孩子,決不能強行地要求他“打回去”。因為孩子本來可能就比對方弱小,萬一孩子動了手也“打不回來”,孩子就更緊張了。而且,輕易教孩子以動手方式來解決問題,容易使孩子間的爭鬥升級,形成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的激烈局麵,最終可能造成更大的傷害。

小孩子愛打人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兩歲多的孩子,正處在以自我為中心的時期,他們總認為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不懂得分享、合作,爭搶玩具更是常有的事。還有一些孩子的語言發展滯後,不能用語言正確處理和小朋友的問題,也易發生咬人、打人、抓人的現象。當然,也有一些孩子,打人根本就不是因為要攻擊對方,而是向對方表示友好,隻是他不懂得輕重,比如親小朋友的時候像是在咬人,弄疼了被親的小朋友,兩個人就打起來了。

弄清了孩子被“侵略”,和一些孩子“侵略”別人的原因,父母就要正確地加以引導了。

1.教孩子學會寬容對人

一般來說,孩子平時所受的欺負,無非就是被逗了一回,推了一把,如果沒有很嚴重的傷害,父母完全沒有必要大驚小怪。我們可以抓住這樣的事例對孩子適時進行引導教育,讓孩子體會到這種行為會對別人造成傷害,是大家都不喜歡的。要從培養孩子的愛心出發,盡可能地去淡化人與人之間的“敵意”,教孩子寬容待人,學會諒解別人。

2.教孩子學會躲避危險

在家裏,父母可以和孩子玩一玩遊戲,比如媽媽和寶寶追打著玩,打寶寶身體時,看看他是否能迅速躲避,假裝要打他的臉時,看看他是否會扭頭避開。同時,允許孩子和要好的小夥伴之間打鬧,這是孩子的一種學習方式。從遊戲中,孩子也能逐漸學會躲避危險。

3.教孩子學會大聲求援

有的孩子生性軟弱,當別人欺負他時,隻知道向後退,一直退到牆角。孩子越是退縮,攻擊他的孩子越是厲害。對這樣的孩子,家長應當告訴他,不用害怕,要大聲喊老師或大人,老師或大人的到來,能阻止攻擊他的孩子,同時高聲地喊叫,能吸引其他小朋友的注意,使攻擊他的孩子住手。

4.引導孩子在實踐中積累經驗

兩個孩子打架,引來各自父母相幫,當父母之間吵得不可開交時,兩個孩子卻早已和好如初,又玩得很開心了。孩子間的打鬧爭鬥是平常事,是他們交往過程中的必然經曆。孩子就是在今天吵明天好的過程中積累生活經驗,學會與人相處的。做父母的決不能以成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的行為。順其自然,讓孩子通過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相信孩子通過摸索實踐,最終會找到交往的“度”。

5.教給孩子解決爭執的方法

父母要允許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幾個要好的小朋友,有時也會出現爭執的場麵,此時父母可以在一旁靜靜地觀察孩子們如何處理。當孩子們無法正確處理時,再幫他們解決。經過這樣的交往,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是能逐漸學會處理問題和爭執的。

講給孩子的故事

一把壞椅子換來的友誼

徐遠正讀小學二年級。上周一,徐遠進教室後,一屁股坐到自己的位子上,沒想到被摔得四腳朝天,惹得全班學生哄堂大笑。後來,同桌告訴徐遠,一個來得早的同學把他的好椅子換成了一把三條腿的椅子。

中午,徐遠回到家,跟爸爸說起這事時憤憤不平:“下午我非要告狀不可!”爸爸卻不讚成孩子這樣做。這天下午,爸爸帶上工具,和兒子一起提前到校,把教室裏損壞的椅子都修好了。

次日中午放學時,徐遠興衝衝地告訴爸爸:“換我椅子的同學向我道歉了,他把好椅子還給了我,還邀請我去參加他的生日晚會!”

告訴孩子

同學之間發生了摩擦,告狀往往並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而且還會犧牲同學之間的友誼。而以寬容坦蕩的心胸去麵對,反而會使對方自慚形穢,主動認錯。

42讓孩子學會化解矛盾

做人處事箴言

孩子之間相互爭吵、打架,然後又自己和好,就在這一來一去之中,孩子的交友能力便鍛煉出來了。小糾紛能促使孩子慢慢地明白,蠻橫、不講理、任性和霸道在社會上是行不通的,孩子也漸漸地會掌握一些與人相處和妥善處理問題的方法。

在搶玩具時,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把盈盈的額頭抓傷了,留下了一條紅色的印子。

離園時,媽媽來接盈盈了。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掛了彩”,趕快抱起孩子,親了親問:“疼嗎?跟小朋友鬧矛盾了?”

盈盈說:“小朋友跟我搶玩具,不小心抓傷的。不疼了。”

“那小朋友有沒有跟你道歉?”媽媽耐心地問。

“小朋友跟我說對不起,也不跟我搶玩具了,我們一起玩了很長時間。” 盈盈一點也不生氣。

看到孩子沒有一點傷心的樣子,媽媽也就放心了。

延伸閱讀

正確看待孩子之間的糾紛

孩子在一起玩耍時,打打鬧鬧的事經常發生,這種摩擦、打鬧的處理過程也是孩子學會與人相處的課程之一。孩子怎樣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尤其是孩子在與同齡人發生糾紛以後,父母應該怎麼做,是我們經常遇到而又必須及時處理好的一個現實問題。

孩子的是非觀念尚未明確形成。尤其是現在有些獨生子女從小缺少夥伴,在家備受父輩、祖輩的寵愛,有的孩子性格就暴躁,而且自私,在同伴中稍有不如意,便拳腳相加。另有一些孩子因受到父母過分的嗬護,反而失去了自我保護的能力,在粗暴、驕橫的孩子麵前不知所措。因此,作為父母,應當把教會孩子處理好與夥伴之間的糾紛,看作是培養孩子人際交往能力,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提高孩子分辨是非能力的重要時機。

孩子之間發生糾紛,是他們在群體交往中協調、解決矛盾的一種手段。孩子們就是通過這種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學會怎樣堅持獨立的見解,學會怎樣競爭怎樣協調,學會適度地表現自己,同時學會忍耐的。因此,如果孩子的糾紛發生在正常交往中而且並不十分厲害,父母就不應過多幹涉,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好了。這有利於提高孩子的協調性和社會交往能力。

如果孩子之間發生了嚴重的衝突,父母要先加以製止,以防止不必要的肉體傷害。對問題的解決應堅持:孩子自己能解決的問題,盡量讓孩子自己解決;孩子自己解決不了,求助於父母,父母切莫簡單處理,武斷對待。更不能越俎代庖介入孩子之間的糾紛,不問青紅皂白打罵自己的孩子或別人的孩子。

常言說“一隻巴掌拍不響”,很多時候,父母應先管教自己的孩子,這不是什麼吃虧的事,也不在於謙讓,而在於讓孩子認識自己身上存在的錯誤和不足,有利於他的成長進步。即便完全是對方的過錯,也可以和對方家長坐下來協商解決,可以配合學校解決,學校解決不了的,還可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家長介入孩子之間的糾紛,無助於孩子之間的和解,反而會激化家長之間的矛盾,使原本孩子們之間的打打鬧鬧,變成了大人之間的恩恩怨怨,事情的性質變了,解決的難度也大了。

從另一個角度講,家長過分介入孩子糾紛,時時充當孩子的“保護傘”,容易造成孩子的依賴心理,不利於培養他們直麵糾紛的勇氣和解決糾紛的能力,反而會讓他們變得更加有恃無恐,肆無忌憚。家長能“保護”孩子一時,能“保護”他一世嗎?所以,讓孩子自己麵對糾紛,解決糾紛,在與同伴的吵吵鬧鬧中學會如何與人為善,如何化幹戈為玉帛,才更利於孩子性情的錘煉和能力的提高。

父母在了解到孩子與同學之間有了摩擦之後,應引導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家長可以先適當地給予撫慰,並幫助孩子分析事情發生的原因,讓孩子有正確的是非觀,分析原因後是自己孩子不對,父母應明確指出孩子的不對之處,並進行教育,還應該讓孩子向對方賠禮道歉,指導孩子道歉時應注意的禮貌用語。假如分析原因後是對方的不對,父母也應指導孩子學會正確處理問題的方法。

屬於在正常交往中發生的小衝突,可讓孩子采取忍讓、不予理睬的方法,這有利於培養謙讓寬容的良好品質;如果屬於孩子的既得權益受到侵犯,可讓孩子據理力爭;對經常欺侮人的同學,可以采取回避的方法,或向教師、家長反映情況,這個時候成人才可介入。

孩子之間發生衝突,家長要以誠相待,寬以待人,講文明禮貌,從而給孩子樹立一個很好的學習榜樣。切莫因孩子在交往中的問題引起家長之間的不和睦,造成不良的影響。

講給孩子的故事

打破自習秩序的糾紛

一天早自習,老師剛走到班教室門口,就聽到教室裏氣氛不對,原來兩個孩子正在扭打在一起。看見老師,兩個孩子都停下了,但雙方都瞪著眼睛,扭著脖子怒視著對方。老師平靜地說:“請同學們抓緊時間學習,你們倆和我去辦公室。”

在辦公室,老師讓他們分別敘說打架的理由。倆人似乎都感到很委屈,不斷爭辯,各說各有理,試圖把責任推給對方。在他們的辯解中,老師了解了事情的經過。他倆是前後位,隻是一個不小心踩了另一個的腳。

麵對他們的爭辯,老師說:“我知道你們倆都很委屈,老師能理解,現在我隻想讓你們想想整個事件中哪些地方自己做得不夠好,想好了再和我說說。”聽老師這麼一說,他們停止了爭辯,都不吭聲,低頭不語。

老師乘機離開了辦公室,到教室巡視自習情況。當老師再次來到辦公室時,一個孩子主動上前說:“老師,是我不對,不該踩他的腳,而且出口罵人。”另一個孩子見對方態度誠懇,也趕忙說:“ 老師,我也做得不對,再怎麼也不該動手打人,還嚴重影響了全班的自習紀律。”

老師一看火候已到,就用商量的語氣問:“你們說今天的問題怎麼處理?”這次,先動手打人的孩子態度誠懇地走過去,主動握住對方的手說:“真對不起,我不該動手打人,請你原諒。”踩人腳的孩子也忙說:“我也請你原諒。” 就這樣,一場糾紛排除了。在整個處理過程中,老師幾乎沒說什麼,但是效果出奇的好,也沒有給學生留下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