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節 勤奮是成功人生的捷徑(1 / 3)

通往成功的路有很多,曲折和坎坷是擺脫不掉的困惑,而不管多麼聰明的人,要想從中取一捷徑,都少不了一個“勤”字。所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主要指讀書與成功的關係,其實,人生中任何一種成功和任何一種幸福的獲取,大多都始之於勤而且成之於勤。

勤,勞也。無論勞心勞力,竭盡所能勤勉從事,就叫做勤。各行各業,凡是勤奮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即使是出家的和尚,息跡岩穴,徜徉於山水之間,勘破紅塵,與世無爭,他們也自有一番精進的功夫要做,於讀經禮拜之外還要勤行善法不自放逸。

日本最成功的企業家之一鬆下幸之助說:“我自己小時,在當學徒的七年當中,在老板的教導之下,不得不勤勉從事學藝,也不知不覺地養成了勤勉的習性。所以在他人視為辛苦困難的工作,而我自己卻不覺得辛苦,甚至有人安慰我說‘大辛苦了’的困難工作,我卻反覺得很快樂。換個立場說,我覺得快樂的工作,由旁人看來,隻不過是認真工作而已,所以我與他人的看法,自有差異了。

我青年時代,始終一貫地被教導要勤勉努力。當時我想,如果把勤勉努力去掉,那麼一個青年人還所剩幾何?因為青年人有所期望,才需要勤勉努力;此乃人生之一大原則。

事實上,在這個社會裏,對有勤勉努力習性的人,不大被人稱讚是尊貴或者偉大,也不會認為他很有價值。因此我認為大家應該無所顧忌地提升對具有這種良好習性者的評價,這樣才算是真正對勤勉習性的價值有所認識。”

勤,總是同“苦”字聯係在一起。甘於吃苦,勤奮努力,盡管有時還沒得到成功的報答,卻先已磨煉了我們的意誌,培養了自己的堅韌,這不也是一種收獲嗎?

勤勉努力,可以說是一種無形的財產和力量。培養成勤勉習性的人,雖然上了年紀,也由於習性的關係,不減勤勉且更努力;雖然他不自覺是勤勉努力,可是其所作所為,會自然表現出勤勉努力的行為。

一生之計在於勤。大衛·薩珀斯坦在小說《繭》中有這麼一句話:“勤奮是你人生遊戲的惟一名字。”雖然你輸了,但你完全不必灰心,隻要人生還在,希望就在,勤奮必有回報。

縱觀古今中外的曆史,許多傑出的科學巨匠、學術大家、偉大文豪,幾乎都是在走過艱辛、漫長的勤奮之路後才攀上人類文化的高峰的。曆史是這樣明白無誤地記載著:司馬遷寫《史記》,十三年;王楨寫《農書》,十六年;李時珍寫《本草綱目》,二十七年;談遷寫《國榷》,二十年;顧炎武寫《音學五書》,三十幾年;哥白尼寫《論天體運動》,三十年;達爾文寫《物種起源》,二十八年;摩爾根寫《古代社會》,四十年;歌德寫《浮士德》,五十八年。想一想吧,如果司馬遷、王楨……他們不是十幾年、幾十年如一日地勤奮不已,能給後人留下如此珍貴的巨著?是的,勤奮出成果,勤奮是點燃智慧的火把。而懶惰者,隻知悲歎自己處境低劣的懶惰者,永遠不會在事業上有所建樹,永遠不會變得聰明起來,永遠隻能是一隻飛不起來的笨鳥。

春秋時期,齊國有個叫梁丘據的大夫,有一次他對聰明的晏子說:“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說:“嬰聞之: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嬰非有異於人也,常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已矣。”晏子的話,實在也含有“勤能補拙”的意思,古人早已懂得這個道理,今人更應該明白。常常悲歎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人,不妨打掉自卑感,“常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用勤奮不息的勞動扇起智慧的翅膀,飛向理想的彼岸。

華人傳奇人物王永慶,15歲小學畢業後被迫輟學,隻身背井離鄉,來到台灣南部一家米店當小工。聰明伶俐的王永慶雖然年紀小,卻不滿足於當學徒,除了完成送米工作外,還悄悄觀察老板怎樣經營米店,學習做生意的本領。因為他總想:假如我也能有一家米店……

第二年,王永慶請父親幫他借了200元台幣,以此做本錢,在自己的家鄉嘉義開了家小米店。開始經營時困難重重,因為附近的居民都有固定的米店供應。王永慶隻好一家家登門送貨,好不容易才爭取到幾家住戶同意用他的米。他知道,如果服務質量比不上別人,自己的米店就要關門。於是,他特別在“勤”字上下功夫。他趴在地上把米中雜物一粒粒揀幹淨。有時為了多爭取一個用戶,多一分錢的利潤,寧願深夜冒雨把米送到用戶家中。他的服務態度很快贏得了一部分用戶,主動替他宣傳,使業務逐漸開展起來。不久,王永慶又開設了一個小碾米廠。由於他處處留心,經營藝術日漸高超,再加上他勤快能幹,每天工作十六、七個小時,克勤克儉,業務範圍逐漸拓寬。此後又開辦了一家製磚廠。

王永慶現在發跡成為了台灣傳奇式的人物,成功的原因之一,正是王永慶本人常常提及的“一勤天下無難事”的道理。王永慶有一次在美國華盛頓企業學院演講時,談到了他一生的坎坷經曆。他說:“先天環境的好壞,並不足為奇,功的關鍵完全在於一己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