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慶在“勤”的業績上寫著如下記錄:
做米店學徒時,他工作之餘,經常暗中觀察,了解老板的經營之術。初開米店時,他趴在地上揀米中的砂子;冒雨給用戶送米上門;每天工作十六、七個小時。創辦台塑時,他事必躬親,艱苦備至,奮鬥不懈。一步也不放鬆,一點也不偷懶,對事業兢兢業業。
一勤天下無難事,人們在年輕時,就培養成“勤勉努力”的習性,並且在生活中永遠保持,不減勤勉且更努力,這種無形的財產和力量將會成為終生受用的法寶。
日本著名的鬆下幸之助,在當學徒的7年當中,在老板教導之下,勤勉從事學藝,不知不覺地養成了勤勉的習性。正是因為這一習性的養成,在他人視之為辛苦困難的工作,而鬆下卻反而覺得快樂,在他的一生中,始終一貫地勤勉努力,他把這一習性稱之為終身不會脫離的財產。
一時勤快不難做到,但要一生任勞任怨卻不容易。勤奮使平凡變得偉大,使庸人變成豪傑。成功者的人生,無一不是勤奮創造、頑強進取的過程。
勤奮不僅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成功的進取精神。實實在在付出心血,才會換來真正的享受。
一生之計在於勤,而一個成功人生的關鍵,更在於及時努力,在有限的時間裏努力做點什麼。
說勤奮,是說人生每日都應當做點什麼,不斷地有所行動。而進取精神則是講為人在世,應當不斷地發展自己,不斷地豐富自己。在眼界上,努力求取新的知識,思考新的問題;在事業上,努力爭取年年有所變化。用現在的說法是:不斷否定自己,不斷超越自己,不斷給自己樹立新的目標。
古語曆來有“勤能補拙”的良訓,在此提及,不要以為是老生常談而忽視它的重要性。勤奮,乃終身受用不竭的財產,更是奠定成功的基石。當然也是成事之道。
不管什麼人做什麼事,有什麼樣條件,身處什麼樣的環境,隻要專心致誌,勤奮刻苦,好學多問,堅持不懈腳踏實地做下去,自然會有功成名就的一天,所以說,勤奮是成就事業的關鍵,做生意更是如此。隻要你肯下苦功做別人不肯做不願做的事,就能做別人做不成做不來的事,穩當當地賺錢。
著名推銷商比爾·波特在剛剛從事推銷業時,屢受挫折,但他硬是一家一家的走下去,終於找到了第一個買家,成了一名走街串巷的英雄。如今的他,成了懷特金斯公司的招牌。比爾·波特說:“決定你在生活中要做的事情,要看到積極的一麵,沒有實現它之前要永遠勤奮下去。
比爾出生於1932年。他媽媽生他的時候難產,大夫用鑷子助產時不慎夾碎了比爾大腦的一部分。傷害的結果導致比爾患上了大腦神經係統癱瘓,這種紊亂嚴重影響了比爾的說話、行走和對肢體的控製。比爾長大後,人們都認為他肯定在神智上還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和障礙,州福利機關將他定為“不適於被雇用的人。”專家們說他永遠都不能工作。
比爾能有今天應當感謝他的媽媽,她一直鼓勵比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她一次又一次地對比爾說,“你能行。你能夠工作,能夠獨立。”
比爾受到媽媽的鼓勵後,開始從事推銷員的工作。他從來沒有將自己看作是“殘疾人”。開始時,他向福勒刷子公司提交了一份工作申請,但該公司拒絕了他,並說,他根本無法完成本公司的業務。幾家公司都做出了同樣的判斷。但比爾堅持了下來,他發誓一定要找到工作,最後懷特金斯公司很不情願地接受了他,同時也提出了一個條件:比爾必須接受沒有人願意承擔的波特蘭、奧根地區的業務。雖然條件非常苛刻,但畢竟是個機構,比爾欣然接受了。
1959年,比爾第一次上門推銷,反複猶豫了四次,才最終鼓起勇氣摁響了門鈴。開門的人對比爾推銷的產品並不感興趣。接著是第二家,第三家。比爾的生活習慣讓他始終把注意力放在尋求更強大的生存技巧上,所以即使顧客對產品不感興趣,他也不感覺灰心喪氣,而是一遍一遍地去敲開其他人的家門,直到找到對產品感興趣的顧客。
38年來,他的生活幾乎重複著同樣的路線。每天早上,在他工作的路上,比爾會在一個擦鞋攤前停下來,讓別人幫他係一下鞋帶,因為他的手非常不靈巧,要花很長時間才能係好;然後在一家賓館門前停下來,賓館的接待員給他扣上襯衫的扣子,幫他整理好領帶,使比爾看上去更好一些。不論刮風,還是下雨,比爾每天都要走10英裏,背著沉重的樣品包,四處奔波,那隻沒用的右胳膊蜷縮在身體後麵。這樣過了三個月,比爾敲遍了這個地區的所有家門。當他做成一筆交易時,顧客會幫助他填寫好定單,因為比爾的手幾乎拿不住筆。
出門14個小時後,比爾會筋疲力盡地回到家中,此時他關節疼痛,而且偏頭痛還時常折磨著他。每隔幾個星期,他就打印出定貨顧客的清單,由於他隻有一個手指能用,所以這項簡單的工作常常用去他10個小時的時間。每天深夜,當把一天的工作全部都做完後,他將鬧鍾定在4點45分,以便早點起床開始明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