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年過去了,比爾負責的地區的家門越來越多地被他打開了,他的銷售額也漸漸地增加了。24年過去了,他上百萬次地敲開了一扇又一扇的門,最終他成了懷特金斯公司在西部地區銷售額最高的推銷員,成為了銷售技巧最好的推銷員。
現在比爾已經60多歲了。懷特金斯公司現有6萬名推銷員在全國各地的商店推銷著公司的家用產品,但比爾仍然是惟一一個上門進行推銷的推銷員。現在許多人在打折商店成批地購買懷特金斯公司的產品,這使得他的工作越來越困難,麵對著變化了的購買趨勢,比爾沒有找借口,也沒有抱怨。他一直在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堅持著——在他負責戰地區上門推銷,照顧自己的顧客。
1996年夏天,懷特金斯公司在全國建立了連鎖機構,現在比爾沒必要上門進行推銷,說服人們來購買他的產品了。但此時,比爾成了懷特金斯公司的產品形象代表,他是公司曆史上最出色的推銷員,公司以比爾的形象和事跡向人們展示公司的實力。懷特金斯公司對比爾的勇氣和傑出的業績進行了表彰,他第一個得到了公司主席頒發的傑出貢獻獎,後來這項獎項就隻頒發給那些擁有像比爾·波特那樣傑出成就的人。
在頒獎儀式上,比爾的同事們站起來為他歡呼鼓掌,歡呼聲持續了5分鍾。懷特金斯公司的總經理告訴他的雇員們,“比爾告訴我們:一個有目標的人,隻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追求目標的努力中,勤奮地工作,那麼生活中就沒有事情是不可能做到的。”
那天晚上比爾·波特的眼中沒有痛苦,隻有驕傲和自豪。
從上麵的例子可以看出“勤能補拙”,它可以使人們成就一切。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比得上、可以代替勤奮的意誌,教育不能替代,多財的父母、多勢的親戚以及其他一切的一切都不能代替。唯有勤奮才能成全你的人生和事業。
眾所周知,日本是個以勤奮著稱的民族。戰後四十年日本的經濟得以高速發展,靠的是勤奮拚搏,難道他們今天忘記了這可貴的“日本精神”嗎?難道當代日本人安於現狀,不願進取了嗎?不,恰恰相反,這一認識的轉變正意味著不斷開拓的“日本精神”在發揚。
數學公式的嚴密邏輯性比抽象的文字更有說服力,我們不妨用兩個公式來概括這一新的“日本精神”。其一:能力=成績/勤奮。
這裏,勤奮是抽象的,可以用取得一定成績所耗費的時間的多少來表示。不難看出,在一定的成績下,能力與勤奮成反比。例如有兩個人,他們取得同樣的成績,但其中一個勤奮的數值小,即取得這樣的成績所耗費的時間少,而另一個勤奮的數值大,那麼前者的能力顯然比後者強。同理,我們平常所謂的“高分低能”也可以從這個公式中找到答案了。可是,為什麼近年來日本人要再三強調“能力”呢?難道不需要“勤奮”了嗎?
請看第二個公式:成績=能力X勤奮。粗通數學的人都可以看出,這個公式其實是上一個公式的演變。這裏,成績與能力、勤奮均成正比。譬如有兩個人,他們的能力相當,但其中一人勤奮的數值比另一個大,由公式可得出,前者的成績比後者大。這就告訴我們,在任何時候,勤奮都是取得成績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培養能力的基本條件。沒有勤奮,成績無從說起,培養能力也隻能是句空話。然而,隻有勤奮是不夠的,還得看重能力。
至此,一切都清楚了,當代日本人不過是在勤奮的“日本精神”中注入了新的血液,他們在踏著“勤奮”與“能力”兩個風輪馳向成功。
生命的意義不僅僅是活著,而是要為這個世界做出些什麼,留下些什麼。每個人都會留下點什麼,其成分與價值會因你的目標、你的勤奮程度而截然不同。
一般說來,存在是容易的,存在內容卻是極其嚴峻的選擇——你是否有一個遠大宏偉而又賣實在在的目標;你是否有科學、縝密而又合乎實際的方法;更主要的在於你是否具備不屈不撓的勤奮精神——這一切決定了你存在的意義。
理想使痛苦生輝,勤奮使人生變美。一個有點事業心的人,都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追求和奮鬥。貝多芬之所以偉大,就在於他揭示出一個真諦:戰勝命運!——堅韌離我們越近,失敗離我們就越遠。
幸福的人生不是安逸中的空想,而是踉蹌中的執著,重壓下的勇敢,逆境中的自信,艱苦中的勤勉和奮發,是在任何環境下都具備的自我適應、自我調解能力。
一味感歎是怯懦的習氣,永遠搏擊才是奮鬥的性格。你可能因匆匆上路而來不及準備必要的“工具”——知識、才幹、經驗;但隻要你頑強地走著,這些“工具”就會如期而至;隻要你頑強地走著,泥濘坎坷之路就是坦途,不毛之地也會開花結果!
秘籍:一個普通的靈魂,在勤奮之火的燃燒中,同樣會發出奪目的光亮和巨大的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