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由赤”是上古馬拉鬆嗎
到了元代,出現了一種長跑比賽叫“貴由赤”,“貴由赤”是蒙古語,就是快行者的意思。當時“貴由赤”比賽是這麼一種方式,在元大都,就是今北京一個點,元上都,就是內蒙古一個點,這個距離是180裏,賽跑是兩個地點同時進行。大家知道,現代馬拉鬆是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創始的,它的距離是42.195公裏,這個“貴由赤”比馬拉鬆的距離長兩倍多,而且時間上要早六百多年,所以說,中國古代“貴由赤”的長跑賽在體育史上比馬拉鬆的意義還重大。
錦標與獎杯是起源於中國嗎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周時代,隨著我國射箭運動的盛行,錦標也應運而生。最早的錦旗是一麵掛在竹竿頭上用一種牛尾巴和彩色羽毛製成的旌旗。隋唐產生了錦緞做的旗幟,成為獎勵優勝者的名貴紀念品,並且正式出現了“錦標”一詞。唐朝不少描寫龍舟競渡的詩歌都提到了“錦標”。
獎杯在我國出現的也比較早,北魏孝武帝元修(532—534年在位),曾讓十多名武士進行射箭比賽,目標為懸在百步之外的一個銀質杯,射中者獲酒杯為獎,結果,一個叫王順的軍官獲獎。9世紀唐宣宗時為圍棋比賽還曾頒發過獎杯——蓋金花碗。當然我國現代體育競技中的獎杯可能既源於我國古代獎杯,也可能同時受到外國獎杯的影響。
什麼是“木射”
這是唐代時創造的一種球的玩法。它類似於地滾球以球擊打木柱的運動,其法為置瓶狀木柱於地,以木柱為“侯”,木球為“矢”。十柱上赤書有“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五柱上墨書“慢、傲、吝、貪、濫”等字。參加者拋滾木球以擊柱,中赤書者為勝,中墨書者為負,並有賞罰。與近代從西方傳入的地滾球(保齡球)極相似。
“角抵”是動物打架嗎
“角抵”不是指動物打架,它是摔跤的古代名稱。摔跤基本上是沿著角力、角抵和相撲、摔跤這幾個形式發展過來的,最早起源於古代“蚩尤戲”,到了漢代,由蚩尤戲發展過來的角抵的形式,有很大的文化意義。當時有一出戲叫《東海黃公》,這個戲的大概意思,就是黃公的父親被老虎吃了,黃公為了報仇,跟老虎進行相搏,就是角抵,當時跟老虎相鬥的黃公也是有道具的。
這跟前麵講的蚩尤戲,是一個體係發展下來的,而且它在表演性質上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因素,具有很大的文化內涵,可以說後代戲劇當中的武打,與它們的發展有很大的聯係,《東海黃公》可以說首開中國古代武打戲的先河。與此相關的漢代的角抵,也在各地有了發展,像出土於山東金雀山漢墓裏邊的一幅帛畫,中間兩個摔跤角抵人物正在躍躍欲試,整個動作都很典型,旁邊站著的一個應該是裁判。
古人是怎麼摔跤的
明清時候角抵出現了另一個名稱,就叫作摔跤。現在所稱的摔跤就從原來這個體係發展出來的。到了清代,摔跤在宮廷當中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滿族人入主中原以後。當時的摔跤有兩種,一種是“官跤”,摔跤的人叫作“布庫”,當時宮廷專門設立了一個機構叫“善撲營”來管理,善撲營的布庫分一二三等,每年按等領取錢糧。每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在養心殿禦前進行摔跤表演。
清代的摔跤,除了在民間,在軍隊當中也作為一種練兵的方式。除了“官跤”,在民間還有一種摔跤叫“私跤”,私跤就是老百姓進行的一些遊戲活動。當時在北京東四、西四、東單、西單、日壇、月壇、地安門等,都有當時的“跤窩子”,老百姓叫跤窩子,就是摔跤的場所,每到節日、集會的時候,幾個大漢就在跤窩子裏進行摔跤。這是民間的一種形式,中國現在的摔跤在很大程度上與古代的摔跤有著一定的淵源關係,它是有很深的文化底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