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做人有自信,唯唯諾諾不討好
古往今來,許多失敗者之所以失敗,不是因為無能,而是缺乏自信。沒有自信,就會使可能變成不可能,實際上是由於放棄了爭取實現可能性的努力。反之,成獲得了巨大成功的人,首先是因為他具備足夠的自信。自信可以是一個人從平凡走向輝煌,當我們滿懷信心地對自己說:我一定能成功!那麼,就沒有什麼東西能夠阻擋你真正擁有它。兩千多年以前,陳勝吳廣高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是固定不變的,沒有什麼事是不可以做到的,隻要你有勇氣去做。
1.體現自己本色,切莫人雲亦雲
每個人都是這個世界上的唯一,所以,做人就要做出自己的本色。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容易放棄自我跟著別人走,把別人的特色誤認為是自己的特色,這樣是永遠不可能做成大事的。
經驗告訴我們,無論好壞,隻要活出自我,在自己的生命管弦樂中,演奏好自己的那首樂曲,就是生命的成功。
安吉羅·派屈一生寫過13本書,還在報上發表了幾千篇有關兒童訓練的文章,他曾經說過:“一個人最糟的是不能成為自己,並且在身體與心靈中保持自我。”
美國作曲家歐文·柏林給後輩的作曲家喬治·格希文的忠告是:做你自己!柏林與格希文第一次會麵時,柏林已聲譽卓著,而格希文卻隻是個默默無聞的年輕作曲家。柏林很欣賞格希文的才華,希望以格希文所能賺到的3倍薪水,請他做自己的音樂秘書。可是,柏林也勸告格希文:“不要接受這份工作,如果你接受了,最多隻能成為歐文·柏林第二。要是你能堅持自己的路走下去,總有一天,你會成為第一流的格希文。”格希文接受了柏林忠告,最後終於成了當代極有貢獻的美國作曲家。
查理·卓別林,以及其他所有最終走向成功的人,都曾經學到過這個教訓,而且多數人得先付出代價。
卓別林在剛開始拍片時,導演要他模仿當時的著名影星,結果他一事無成,直到他開始成為自己,才逐漸獲得成功。鮑勃·霍伯也有過類似的經驗,他以前有許多年都在唱歌跳舞,直到他發揮自己的才能,才真正走紅。
天下事,隻怕你不認真,拿不定主意,沒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一旦認真起來,不怕別人的褒貶,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做,事情成功之後,別人的議論自然會平息。
有一位青年企業家,在一次討論會上說:“如果做事怕別人提出反對意見,就放棄了自己的想法,那你就失去了你自己。做人做事,要有明確的立場、要獨立。每個人的想法都不會完全一樣,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的看法都跟自己相同。因此,我們做人做事,要看我們想要達到的目標效果,而不要過於顧慮一些人的議論”。
要成為一個優秀的人,遇事就要問一個為什麼,要經過自己頭腦的思考,絕對不可做盲從的奴隸。社會生活是複雜的,許多東西,並不是看著自己周圍有多數人在做、在說,就是正確的。
“別人都在為自己謀利益,我也不能犯傻。”諸如此類的想法,看似精明,實則是糊塗。抱有這種想法的人,並不是簡單地放棄自己的“定見”或缺乏主見,而常常是為自己的墮落尋找借口和擋箭牌。我們所說的,就是要有自己做人的原則,就是要獨立自主。有了這個獨立思考的根本,天下事再風雲變幻,人際關係再錯綜複雜,我們都不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不會人雲亦雲或隨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汙,不會被商業社會的種種時髦潮流所迷惑,不會失去自我本色。
要成就一番事業,常常會聽到許多反對意見。這些意見或來自親朋好友,他們或從自己的角度考慮,或純粹是為你擔心,可能不讚成你的做法;也可能來自那些心懷惡意的人,他們誣蔑、攻擊、誹謗,把你所要做的事說得漆黑一團。麵對這種情況,如果你過多地顧慮別人的看法和議論,不敢堅持自己的想法,就可能半途而廢,甚至事情還沒做就夭折了。因此,做人要成大事,就必須如一句格言所說的那樣:“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當然,這並不是說有了獨立思考,就不去認真聽取別人有益的意見。如果別人的意見有可取之處,哪怕是來自“敵人”的意見,我們也應該吸取,這和喪失主見、屈從於他人的議論是兩回事。
你渴望成就一番大事業嗎?那就不要因別人的非議而改變自己做人的原則,不要做那“唯唯諾諾”的盲從者,不要因為擔心個人的利益,比如安全、財產、麵子、職位等,而像牆頭草一樣兩邊倒,要把自己的想法堅持到底。
2.別讓“批評家”擋了你的路
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都必然會遇到大量反對意見,除非你不做事,否則永遠會有批評。這是現實,是你為“生活”付出的代價,是一種完全無法避免的現象。所以,找到自己的目標,並堅定不移地走下去,不為別人的意見所左右,這就是成功的不二法門。
世界第一名女性打擊樂獨奏家伊芙琳·格蘭妮說:“從一開始我就決定,一定不要讓其他人的觀點,阻擋我成為一名音樂家的熱情。”
格蘭妮生長在蘇格蘭東北部的一個農場,她從8歲時開始練習鋼琴,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對音樂的熱情與日俱增。然而不幸的是,她的聽力卻在漸漸地下降。醫生們斷定,這是由於難以康複的神經損傷造成的,等到她12歲的時候,將徹底耳聾。可是,格蘭妮對音樂的熱愛卻從未停止過。
格蘭妮的目標是成為打擊樂獨奏家,雖然當時並沒有這麼一類音樂家。為了演奏,她學會了用不同的方法“聆聽”其他人演奏的音樂:她隻穿著長襪演奏,這樣,她就能通過自己的身體和想象,感覺到每個音符的震動,她幾乎用所有的感官來感受著整個聲音世界。
格蘭妮決心成為一名音樂家,而不是一個無所事事的聾子,於是她向倫敦著名的皇家音樂學院提出了申請。因為以前從來沒有一個聾學生提出過申請,所以一些老師反對接收她入學。但是,她的演奏最後征服了所有的老師,她順利地入了學,並在畢業時榮獲了學院的最高榮譽獎。
從那以後,格蘭妮的目標就致力於,成為第一位專職打擊樂獨奏家,並且為打擊樂獨奏譜寫和改編了很多樂章,因為那時幾乎沒有專為打擊樂而譜寫的樂譜。
如今,格蘭妮作為打擊樂獨奏家已經有十幾年的時間了,因為她很早就下了決心,不會由於醫生的診斷而放棄追求,因為醫生的診斷並不意味著她的熱情和信心不會有結果。她用自己的不懈追求,向世人展現了一個奇跡!
羅斯福總統的夫人曾向她的姨媽請教,對待別人不公正的批評有什麼秘訣。她姨媽說:“不要管別人怎麼說,隻要你自己心裏知道你是對的就行了。”所以,避免所有批評的惟一方法就是,隻管做你心裏認為對的事。
自己認準的事情,就應當將別人的議論置之腦後,用自己的努力來證明自己的正確。不要被他人的論斷束縛住自己前進的步伐,追隨你的熱情,追隨你的心靈,它們將帶你到你想要去的地方。
格倫·瓊斯是瓊斯閉路電視網有限公司的主管,早年當他提出要創立一所以閉路電視為主的空中大學時,“沒有人評價這是個不錯的主意”。他笑著回憶,“銀行家和投資人都這樣看待,但我確信這是好主意,而後來的發展恰恰證明了我們的信念。”
當然,勇於堅持自己的信念,並非要與權威人士對抗。如果上級否定你的計劃,或堅持要你按他的想法行事,你就過分激動,這就會顯得你很不成熟,而不是有膽有謀了。
有人說:“每個人都是一個批評家。”當你追求夢想,並希望得到幫助的時候,這句話尤其正確。總有許多善意的人希望保護你,使你遠離那些他們認為不能實現的幻想。這些批評家們曾試圖打消很多人的積極性,他們會說那些人不夠資格;他們的想法是不會奏效的;他們的產品是不會有市場的;他們太矮了;太年輕了;太早了或是太遲了。這時你要明白,對於自己的夢想能否實現,真正有影響的觀點是你自己的觀點。其他人消極的想法,隻是反映了他們自身的局限性,而不是你的局限性。
一位名叫奧齊的年輕人,對於現代社會的各種重大問題都有著自己的一套見解,如人工流產、計劃生育、中東戰爭、水門事件、美國政治等等。每當自己的觀點受到嘲諷時,他都感到十分沮喪。為了使自己的每一句話都能被別人讚同,他費了不少心思。他向別人談起他同嶽父的一次談話。當時,他表示堅決讚成無痛致死法,但當他察覺嶽父因不滿而皺起眉頭時,便幾乎本能地立即修正了自己的觀點:“我剛才是說,一個神智清醒的人,如果要求結束其生命,那麼倒可以采取這種做法。”奧齊在注意到嶽父表示同意時,才稍稍鬆了口氣。
奧齊在上司麵前也談到自己讚成無痛致死法,然而卻遭到更為強烈的訓斥:“你怎麼能這樣說呢?這難道不是對上帝的褻瀆嗎?”奧齊實在承受不了這種責備,馬上改變了自己的立場:“我剛才的意思是說,隻有在極為特殊的情況下,如果經正式確認絕症患者在法律上已經死亡,那才可以截斷他的輸氧管。”最後,奧齊的上司終於點頭同意了他的看法,他又一次擺脫了困境。
當奧齊與哥哥談起自己對無痛致死的看法時,哥哥馬上表示同意,這使他長長地出了一口氣。
奧齊為了博得他人的歡心,不惜時時改變自己的立場。就個人思維而言,他這個人是不存在的,所存在的僅僅是他人做出的一些偶然性反應,而這些反應不僅決定著奧齊的感情,還決定著他的思維和言語。總之,別人希望奧齊怎麼樣,他就會怎麼樣。這種失去自己的人,與行屍走肉又有何區別?
現實生活中,像奧齊這樣的人也的確不少。有一位秘書,領導讓他看一篇報告寫得如何。他看完後彙報說:“我認為寫得還不錯。”見領導搖了搖頭,秘書趕忙說:“不過,也有一些問題。”領導又搖搖頭。秘書說:“問題也不算大。”領導又搖搖頭。秘書說:“問題主要是寫得不太好,表述不清楚。”領導又搖搖頭。秘書說:“這些問題稍微改改就會更好。”領導還是搖頭。秘書說:“我建議打回這個報告。”這時領導說話了:“這新襯衣的領子真不舒服。”
一旦尋求別人的讚許成為一種需要,要做到實事求是,幾乎就不可能了。如果你覺得自己非要受到誇獎,並常常做出這種表示,那麼就沒人會同你坦誠相見。這樣一來,你就不能明確地闡述自己的思想與感覺,隻會迎合他人的觀點與喜好。
人在生活中,必然會遇到大量反對意見,除非你不做事,否則永遠會有批評。這是現實,是你為“生活”付出的代價,是一種完全無法避免的現象。所以,找到自己的目標,並堅定不移地走下去,不為別人的意見所左右,這就是成功的不二法門。
3.自信自立是成功的前提
人生在世,尋求別人的幫助是正常的,但如果一味的依賴別人,就永遠不可能超越平凡。隻有自信自立的人,才能充當這個社會的弄潮兒,成就一番驚天偉業。
你有沒有想過,你認識的人中有多少人隻是在等待,又有很多人甚至不知道等的是什麼,他們隻是隱約覺得,或許會有什麼東西降臨,或許會有些好運氣,或是會有什麼機會發生,或是會有某個人幫他們,這樣,他們就可以在沒受過教育、沒有充分的準備和資金的情況下,為自己獲得一個開端,從而獲得巨大的成功。
曆史和現實告訴我們,沒有一個習慣等候幫助、等著別人拉扯一把、等著別人的錢財,或是等著運氣降臨的人,能夠真正成就大事的。隻有拋棄每一根拐杖,破釜沉舟,依靠自己,才能贏得最後的勝利。
不要因為你不是個天生的領導者,就認為自己是個天生的依賴者,沒有傑出的領導天賦並不能成為依賴別人的理由,因為你完全可以慢慢培養。如果我們不對自己的能力進行考驗,我們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的潛力。很多看似沒有領導天賦的人,最終證明了自己是偉大的領導者。
成大事的人都是自強者。他們從不模仿別人,也不為大多數人的意見所左右,而是自己獨立進行思考和創造。他們常常自己製定計劃,並付諸實施。
現實生活中,敢於自立獨行的人真是少之又少,大多數人都隻是人口統計中的普通樣本而已,是他們組成了芸芸眾生。
我們所看到的每個人,幾乎都依賴於某些東西或某個人。有些人靠錢,有些人靠朋友,有些人靠衣裝,有些人靠門第,有些人靠社會地位。但是,我們很少見到一個能完全靠自己的雙腳,堂堂正正地立身於社會的人——他靠自己的美德而生活,完全自立,果敢有為。
一個從小喜歡依靠的人,長大了就把他這種依靠認為是想當然的,因而不會再去奮鬥。當父母教孩子怎樣去做一件事時,孩子總是很不以為然。但是,如果是他親自做成這件事,他會欣喜若狂。這種征服的新感覺是一種新增的能力,會助長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大學教育並不能提高人的實踐能力,它隻是給人提供了一些工具,隻有通過實踐,你才能熟練地運用它們,是“艱難困苦”這所學校,磨煉了人的意誌,奠定了一個人成功的資本。
亨利·比奇講了一件他小時候學習自立的事:
我被叫到黑板前,心裏惴惴不安,抱怨個沒完。“這一課必須得學”,我的老師說,聲音很平靜卻相當有力。他從來不認可一切解釋和借口,他會說:“我要的是那個問題,我不想聽到你沒能回答那個問題的任何理由。”
“我學習了兩個小時。”
“那對我沒有任何意義。我要的是你背下這一課。你可以不必去學,或者你可以學上10個小時,隨你的便,但我要的是你背下這一課。”
這對一個小孩子來講,簡直太難了,但我從中獲得了益處。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獲得了巨大的勇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我不再害怕背課文了。
一天,老師那冷漠平靜的聲音在大庭廣眾之下落在了我頭上:“不對!”
我猶豫了一下,於是從頭開始背,當我又背到相同的地方時,又聽到一聲斬釘截鐵的“不對!”阻斷了我的背書進程。
“下一個!”
我坐下來,覺得莫名其妙。
下一個同學也被“不對!”聲打斷了,但他繼續往下背,直到背完為止。當他坐下時,得到的評語是“非常好”。
“為什麼?”我埋怨道,“我背得和他一樣,而你卻說‘不對!’”
“你為什麼不說‘對’,並且堅持往下背呢?僅僅了解課文還不夠,你必須深信你了解它,除非你胸有成竹,否則你什麼都沒有學到。如果全世界都說‘不’,你要做的就是說‘是’,並證明給人看。”
一個老師能提供給學生的最好教益,就是訓練他依靠自己,信賴自己的能力。如果一個人年輕時不學會自立,他就會成為一個弱者,一個失敗者。比奇的老師無疑教會了我們怎樣去做。
4.相信自己是座金礦,然後用力去開采
人的潛能猶如一座等待開發的金礦,蘊藏無窮,價值無比。並且隻要進行一些必要的訓練,每個人的潛能都可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愛因斯坦”並不是唯一的,隻要發揮了足夠的潛能,任何一個平凡的人都可以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都可以成為一個新的“愛因斯坦”。
每一個人都是有磁性的,對別人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感染力。通常說某個人“很有魅力”,其實是指他沒有壓抑自我的創造性,並具有將其表現出來的勇氣。
“不良個性”,也可以稱為“被壓抑的個性”,是對個人潛能的一種壓抑,其特征是不能表現自我內在的創造性,因而顯得停滯、退縮、禁錮、束縛。受壓抑的個性,使自己總有理由拒絕表現自己、害怕正視自己,把真正的自我緊鎖在內心深處,並大量地消耗著心理能量。身體終日處於疲憊不堪的狀態,思維也幾乎陷入停頓境地。
正如前麵所述,每個人自身都蘊藏著無限的潛能,隻是未被激發出來。如果你見了生人就害羞,如果你懼怕新的陌生環境,如果你經常覺得不適應、擔憂、焦慮、神經過敏,如果你感覺緊張、有自我意識感,如果你有類似麵部抽搐、不必要的眨眼、顫抖、難以入眠等症狀,如果你畏縮不前、甘居下遊,那麼,這都說明你受到的壓抑太重,你對事情過於謹慎和“考慮”得太多,限製了個性的發揮和表現。
假如你已經由於潛能受壓抑而遭到不幸和失敗,就必須有意識地練習解除抑製的方法,讓生活中的你不那麼拘謹,不那麼擔心,不那麼過於認真,學會在思考之前講話。
有個男孩,從小就是一個講究平衡發展的學生。他每一科成績都維持在中上,運動也在行,但稱不上明星球員;頗有創作天分,但若要做個真正的藝術家,卻不怎麼熱衷;在考大學時,語文成績幾乎與數學成績不相上下。他在大一時,所選的全是科學課程,還打算主修理論物理。但孩子的父親是個很實際的人,他說,“學物理可以,但是理論兩個字得去掉。”一年之後,做兒子的發現,物理學動人之處在於抽象部分——公式、比例與理想概念。所以,真正令他動心的其實是物理中的數學,於是他改為主修數學。父親這時又深表憂慮,覺得學數學不會有什麼出息。然而父親的憂慮沒維持多久,兒子到了三年級,又有了新的想法。他雖喜歡數學的井然有序,但受不了那種冷冰的感覺,於是又決定改攻藝術。這時,素來忠實的父親禁不住自問:“我們到底是哪裏錯了?”好不容易,錢也花了,時間也付出了,這位年輕人終於找到了目標,做了一名建築師,從此再也未改變過誌向,而且做得有聲有色。
雖然他父親曾一度絕望,認為這個兒子怎麼都不成材,但事實上,這個孩子行動大膽而明智,他好不容易發現自己真正的性格與才華,然後選定一個行業,從一而終。物理學使他了解物體結合的原理,數學給他度量與秩序感,藝術則造就他的眼光與靈巧的雙手。
每當學生們憂慮地問:如果16歲尚未決定將來是否要學法律,或者在大一未修完企管研究所必備的學分,這一生是不是就沒指望了?請看看上麵這個故事,這些憂慮事實上都是杞人憂天,因為根本沒人能在16、17歲作好決定,為自己的一生定好方向,即便勉強而為之,也是弊多利少。
要真正地懂得“天生我才必有用”這句話,必須明確一個必要的前提,那就是堅持不懈的學習,堅持不懈的挖掘自己的潛力。不論你是在工作還是學習,都要建立終生學習的觀念,要想如此,必須首先達到下麵建議中提到的兩點要求:
(1)小處著眼,絕不馬虎
在生活上或工作中,使個人才華得以大大發揮的機會,其實都不多,反倒是生活上需要隨時全力以赴的小事,比比皆是。所以,我們應該重視的是:一通與業務有關的簡單電話,是否能處理得幹淨利落、技巧圓熟;一封公文寫來是否能流利順暢、言簡意賅;在社交場合是否能左右逢源、自然而不做作?這些狀況都應付自如,才稱得上達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