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做人吃得開8(3 / 3)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時代,如果想要在同輩之間冒出頭,就要比別人多下一點點功夫,這一點點工夫常常就會在關鍵時刻,讓你比別人多一些機會。在任何行業,隻要能夠想到比別人領先一步,就能夠搶占先機,使你在行業中處於競爭優勢。

眼下風糜全球的“迷你裙”,就是因為在起跑時領先了一小步,從而造就了瑪麗·奎恩特“迷你裙之母”的地位,也為她帶來了滾滾財源。

20世紀50年代,正當英國街頭的時髦青年,身穿奇特的黑色服裝,騎著摩托橫衝直撞時,一位來自威爾士的年輕女子的服裝設計,使時髦青年的時髦衣著變得微不足道了,她就是瑪麗·奎恩特。

1934年,瑪麗·奎恩特出生在英國威爾士的阿伯臘斯特威思,是一個教師的女兒。16歲那年,她到了倫敦,就讀於倫敦金飾學院繪畫係,畢業後在女帽商埃裏克的工作室裏,開始了她的設計生涯。奎恩特的設計對象,恰恰是針對當時還未引起人們注意的少女時裝。當時女孩們的衣著毫無特色,通常都是母輩的老式衣服,瑪麗說:“我時常希望,年輕人穿上她們自己所喜歡的衣服,它不是古板、過時的,而是真正二十世紀的年青女裝。但是,我知道這一工作尚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關注。”

1955年,年輕的瑪麗·奎恩特和丈夫亞曆山大·普倫凱特·格林,在倫敦著名的英王大道開設了自己的第一家“巴薩”百貨店,他們的服務對象主要就是青年,瑪麗·奎恩特推出的第一件服裝,就是後來名聞遐邇的“迷你裙”。雖然當時他們的產業不大,屬於時裝界的無名之輩,但這種微弱的震動,恰恰預示著服裝界未來的強烈地震,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步。

50年代的裙長,徘徊在小腿肚上下,迪奧在1953年隻不過將裙子下擺剪短了若幹英寸,在新聞界就爆出一個大冷門。而當時鮮為人知的瑪麗·奎恩特,卻以更為激烈的觀點,開始了新時期的服裝革命。她當時的戰鬥口號就是:“剪短你的裙子!”

1965年,迷你裙和宇宙時代的青年女裝風靡全球,瑪麗·奎恩特進一步把裙下擺提高到膝蓋以上四英寸,英國少女的裝扮已成為令人羨慕和仿效的對象,這種風格被譽為“倫敦造型”。

到了60年代中期,“倫敦造型”成為國際性的流行樣式,新時裝潮流不可遏製,青年人狂熱地歡迎迷你裙,中年女性也以驚羨的目光接受了這一變革,多種不同的迷你風格裝應運而生。新一代的設計家皮爾·卡丹、聖·洛朗、安伽羅等,也都相繼推出一組組風格各異的迷你裙係列。

這一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訪問美國,當她的船抵達紐約時,美英時裝團體組織了迷你裙大型表演。這時,即便是最保守的高級時裝店,也悄悄剪短了他們的裙子產品。50年前,一位著名的時裝大師讓帕杜,曾嘲笑短裙是“笨伯頭腦創造出來的”,但是,半個世紀以後,人類服裝史上首次出現如此之短的裙子,瑪麗·奎恩特贏得了全世界的勝利。

這位叱吒風雲的女設計家,很快成了一名精明的企業家,由一個捉襟見肘的小本經營(開始僅有20台縫紉機和20個工人),發展到年收入1200萬美元,擁有百餘家時裝商店的大企業。它們分布在英國各地,專營摩登、別致、價格適中的時裝,起皺襯衫,閃光的緊身運動衣等等。著名的女裝店如“你,快點”、男裝店如“貴族男仆”開張。後來,奎恩特的經營範圍遍及世界各國,僅美國就有300名經銷商,已成為百萬富商行列中的一員。

在當代中國,正在完成從計劃到市場經濟的轉變,這給了我們許多想象的空間,無數的商機。隻要每個青年人能夠抓住這個商機,敢於領先一步,無論小富、中富、大富,你就一定能夠富起來。

無論何時,我們中國人都有一個不太好的毛病,就是做什麼事都喜歡一轟而上,這樣做不但增加你自己的商業風險,而且也不易成功。猶太人經商就不是這個樣的,如果一個猶太人在某地開了一家修車店,那麼,第二個來此地的猶太人便會開一家飲食店。這就可以看出,中國人和猶太人經營思維方式的差別,也是為什麼猶太人往往能取得成功,而我們大多數中國人卻隻能是在孤獨中品味失敗的滋味原因。所以,那些準備出來經商的年輕朋友們,一定要分析自己的優劣勢,找到領先一步的商機。

9.遇事切莫優柔寡斷

如果你想要做一番事業,就不能患得患失,追求盡善盡美,隻要不違背自己原則,看準了就果斷取舍,勇敢地去做。要老練,而是不知所措,因為優柔寡斷最終會一事無成。

遇事優柔寡斷,拿不定主意,這是做事之大忌。有人上街要買台彩色電視機,由於價錢較高,又都不是名牌,便反複比較,反複動搖。結果跑了許多家商店,也沒有把彩電買回來。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在做事時,所表現出來的這種拿不定主意、優柔寡斷的現象,是意誌薄弱的表現。

有些人做事,之所以容易反反複複、優柔寡斷,這主要是因為:

(1)對問題的本質缺乏清晰的認識,是使人做事拿不定主意,並產生心理衝突的原因。隻要留心觀察,就不難發現,優柔寡斷多發生在青年人身上,這是因為青年人涉世未深,對一些事物缺乏必要的知識和經驗的緣故。

(2)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如果在某件事上曾遇到過挫折,一旦遇到類似的情況,就會產生消極的條件反射,躊躇不已。

(3)一般說來,優柔寡斷者大都缺乏自信,感情脆弱,易受暗示,在集體中隨大流,過分小心謹慎等等。

(4)優柔寡斷的人,往往從小就在備受溺愛的家庭中長大,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這種人一旦獨自走上社會,做事就容易出現優柔寡斷現象。

(5)還有的優柔寡斷者,是由於從小家庭管束太嚴,這種教育方式教出來的人隻能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一旦情況發生變化,他們就擔心不合要求,在動機上左右徘徊,拿不定主意。

那麼,究竟怎樣才能克服這種做事拿不定主意、優柔寡斷的毛病呢?

(1)培養自信、自主、自強、自立的勇氣和信心,培養自己性格、意誌獨立的良好品質。

(2)多學習,增長知識,積累經驗。人的決策水平與其所具有的知識經驗有很大關係的。一個人的知識經驗越豐富,其決策水平就越高。這就是俗話所說的“有膽有識,有識有膽”。

(3)“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平時經常開動腦筋、勤學多思,是關鍵時刻有主見的前提和基礎。

(4)排除外界幹擾和暗示,穩定情緒,由此及彼、由表及裏仔細分析,也有助於培養果斷的意誌。

其實,凡世間眾人皆有猶豫,但猶豫並非一定要發生,因為猶豫來自於自己的想象,隻要有堅強的意誌力,便能將其克服;若能了解這些,接下來就是如何去克服的問題。如果你能達成以下四種心理建設,則必定會讓優柔寡斷從你的身上煙消雲散。

每當麵臨一個新的機會,在斟酌得失之間,猶豫便會在你的內心悄然出現,阻撓你致勝的決心。這雖然是每個人都有的心理變化,但若不趁早加以克服,便將慢慢累積擴大,當它爬滿你的心,進而侵蝕你的骨髓時,就難以救治。如果你正保持著維持現狀的觀念,即應早日醫治,阻止病菌繼續蔓延,從而將殘留在體內的病源完全根除,以免到頭來後悔不已!

消除猶豫的方法,隻能從正麵迎擊。因為猶豫一旦被姑息,便會常留在你的身邊,把機會從你身旁逼走。因此,為能獲得機會,就必須先消除猶豫。完成這個步驟,忙不完的工作就會迎麵而來,多得使你不得不從中選擇機會,會讓你沒有時間去考慮害怕的問題。

請牢記,對自己絕不可放縱,你應正視自己的問題,從正麵去嚐試解決。譬如,你害怕在大庭廣眾前發表意見,就應多在大庭廣眾前與人交談;如果你為了加薪問題想找上司談判,但因心生膽怯,事情一拖再拖,一直無法獲得解決,建議你不妨一鼓作氣走到上司麵前,開門見山地要求加薪,相信結果一定比你想象的要好。如果你在做事時尚未完成又很想完成,而又擔心意外發生,那麼一刻也不要拖延,趕快行動,不要讓自己後悔。

10.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正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做事時如果猶豫不決、當斷不斷,那麼你最終隻會一敗塗地。因此,斬釘截鐵、堅決果斷是做大事之人必備的素質之一。

宋人張泳說:“臨事三難:能見,為一;見能行,為二;行必果決,為三。”當機立斷的另一方麵,並非僅僅指進攻和發展,有些時候,按兵不動或必要的撤退也是一種果敢的行為。該等待觀望時就應按兵不動,該撤退時就應該撤退,這也是一種當機立斷的行為。

“夜長夢多”是一句常常令人心生感慨的俗語。夜長夢多,指的是做某些事,如果曆時太長,或拖得太久,就容易出問題。

“夜長”了,“噩夢”就會多,睡覺的人受到意外的驚嚇,反而降低了睡眠的效果。同理,做事猶猶豫豫,不能當機立斷,也會錯失良機。

《史記》中有“兵為凶器”的說法。意思是說,不在萬不得已時,不得出兵;但是,一旦出兵就得速戰速決。“勞師遠征”或“長期用兵”,每每帶來的都是失敗。

拿破侖窮兵黷武,征戰歐洲,不可一世,最終有了“滑鐵盧”之悲劇;希特勒瘋狂的侵略他國,得到的卻是國破家亡、性命不保。究其原因,無非有二:

(1)他們沒有認清戰爭的害處;

(2)他們不懂得“夜長夢多”的真正含義。

中國人向來崇尚不慍不火、從容自若、慢條斯理的做事態度,“刀架脖子上”也能泰然處之。然而,這並不是說中國人就喜歡做事拖拉,或不善於抓住戰機。事實上,中國人在追求和諧、寧靜、優雅的同時,無時不在潛心捕捉機遇。

我們有一種“無為而治”的政治哲學。從表麵上看,它似乎也是悠哉遊哉的處世信條,但就其內涵,遠非字麵理解的那麼淺顯。所謂“無為”,並不是單純的“不為”,而是“陰謀詭計”之極為,它無時不在寧靜的外表下,進行頻繁的權謀術數的操作。

打個比方,一個車輪,以無限的速度旋轉,似乎就看不到它在旋轉了,抑或看到的是倒轉,“無為”就是這種狀態,“無為”才能“無不為”。因此,“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做事一定要有魄力,要快速決斷,不要猶豫、躊躇,當斷則斷是做事成功的大智慧。

11.今日事今日做,不要拖到明天

有人說:“明天是空想家最強大的借口,行動者的利器是在今天。”如果你還希望自己能夠取得一些成就,那麼,你必須從今天開始做起,切勿依賴明天。

一個人,如果總是把問題留到明天,那麼,明天就是他的失敗之日。同樣,如果我們的計劃一切從明天開始,我們也將失去成為行動者的所有機會。明天,隻是某些人愚弄自己的借口罷了。

著名作家瑪麗亞·埃奇沃斯對於“從今天做起”,而不是“從明天開始”的重要性,有著深刻的見解,她在自己的作品中寫道:“如果不趁著一股新鮮勁兒,今天就執行自己的想法,那麼明天也不可能有機會將它們付諸實踐。它們或者在你的忙忙碌碌中消散、消失和消亡,或者陷入和迷失在好逸惡勞的泥沼之中。”

電子遊戲之父諾蘭·布歇爾在被問及企業家的成功之路時,是這樣回答的:“關鍵便在於拋開自己的懶惰,去做點什麼。事情就這麼簡單,很多人都有很好的想法,但是隻有很少的人會即刻著手付諸實踐。不是明天,不是下星期,就在今天。真正的企業家是一位行動者,而不是什麼空想家。”

從空想家到行動者的轉變,可能需要我們付出極大的努力,才得以實現。但是,這一轉變又是現實的,你不去行動,就永遠不可能實現。小張的經曆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小張在朋友圈中是出了名的幻想家。他的毛病主要在於缺乏自律、懶散、拖遝、不信守承諾、缺乏毅力等等。小張認識到自己的這些缺點之後,給自己開出了一劑藥方——“明天”。然而,“明天”雖然能夠讓他的症狀得到一時的緩解,卻永遠無法根治。當它們下一次光顧時,唯一的解藥隻能是另一副“明天”。顯然,這種治療隻能治標不能治本。那麼,如何才能標本兼治呢?

正如前麵所提到的,空想家與行動者之間的區別,就在於是否進行了持續而有目的的實際行動。實際行動是實現一切改變的必要前提。我們往往說得太多,思考得太多,夢想得太多,希望得太多,最終卻以沒有任何實際行動而告終。

生活中常遇到這樣的事。朋友打電話來有事找,你不在。同事轉告給你,叫你抽空給朋友回電話,但你沒有立即回電話,而是一天天地向後拖延。直到有一天,突然記起來,才打電話給朋友,朋友在電話裏說,前幾天正好有一筆生意介紹給你,一直等不到你,隻好告吹了。你聽後,一定追悔莫及。在拖延中,你錯過了一次致富的機會。又有不少人寫信給你,其中有一些必須立刻回信,但每次你都會偷懶地想:“等明天吧,”直等到信都找不到了,才開始懊悔。或者,有不少人請你寫稿,可是桌上盡管擺好了紙筆,卻提不起勁來,等到對方催促時,才匆忙提筆疾書,而書稿的質量卻總差強人意。

所以,做人應該一日有一日的理想和決斷。昨天有昨天的事,今天有今天的事,明天有明天的事。今天的理想,今天的決斷,今天就要去做,一定不要拖延到明天,因為明天還有新的理想與新的決斷。

放著今天的事情不做,非得留到以後再去做,其實在這個拖延過程中,所耗去的時間和精力,已經足以把今天的工作做好。所以,把今天的事情拖延到明天去做,實際上是很不劃算的。

命運常常是神奇的,好的機會往往稍縱即逝,有如曇花一現。如果當時不加以利用,錯過之後就不可再得。

想好了的事情,拖延著不去做,往往會對我們的品格產生不良影響。人人都能下決心做大事,但隻有少數人能夠一以貫之地去執行他的決心,而也隻有這少數人是最後的成功者。不知道你是不是這少數人中的一人?

一名作家說,當一個生動而強烈的意念突然閃現在他的腦海時,他就會生出一種不可遏製的衝動,提起筆來,要把那種意念描寫在白紙上。但如果他那時因為有些不便,無暇執筆來寫,那麼,到了後來,意念就會變得模糊,最後,竟完全從他意識裏消逝了。這種意念其實就是靈感。靈感往往轉瞬即逝,所以應該及時抓住,要趁熱打鐵,立即行動。

沒有什麼習慣比拖延更為有害,更沒有什麼習慣比拖延更能使人懈怠、減弱人們做事的能力。如果拖延的習慣漸生漸長,則個人致富無望,國家興盛無望,民族振興無望。拖延的惡習不除,乃個人之大不幸,國家之大不幸,民族之大不幸。

12.做人做事要準、快、狠

做事時,若能準確而快速的作出判斷,並付諸行動,你成功的幾率就要比那些猶豫不決、模棱兩可的人大得多,也往往能夠做到先為可勝的境界。

生活中,有些人躊躊滿誌,下定決心要幹一翻大事業,而且也以莫大的勇氣去做了,可往往卻沒有什麼成果,其原因就在於做事缺乏準確性和迅速性。

目前,社會上最受歡迎的,是那些有巨大創造力和非凡經營能力的人。也惟有那些有獨創性、肯研究問題、善經營管理、有準確判斷力的人,才能夠成就偉大的事業。一個能迅速、準確地對周圍事物作出判斷的人,他比那些猶豫不決、模棱兩可的人,發展的機會要多得多。

一個希望能成大事的年青人,一定要有堅強的意誌。在工作之前,必須要確信自己,即使遇到任何阻力,發生任何錯誤,也不能輕易放棄。我們處理事情,應該事先仔細地分析考慮,對事情本身及其環境作一個正確的判斷,然後製定出決策,而一旦付諸實施,就要全力以赴。

判斷力不準確和缺乏判斷力的人,通常很難決定真正開始做一件事,即使開始做了,也往往很難收場。他們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消耗在猶豫和遲疑之中。這種人,即便具備其他所有獲得成功的條件,也不會真正獲得成功。

凡成大事者,必定當機立斷,把握時機,而一旦對事情考察清楚,並製定了周密的計劃後,他們就不再猶豫、不再懷疑,而會勇敢的去做。因此,他們對待任何事情,往往都能做到駕輕就熟,馬到成功。

造船廠裏有一種力量強大的機器,能把一些破爛的鋼鐵壓成堅固的鋼板。善於做大事的人,就和這部機器一樣,他們做事異常敏捷,隻要他們決心去做,怎樣複雜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如果一個人目標明確、胸有成竹,那麼他絕不會把自己的計劃拿來與人反複商議,除非他遇到了在見識、能力等各方麵都高過於自己的人。一個頭腦清晰、判斷力很強的人,一定會有自己堅定的主張,他們決不會猶豫不前,一遇挫折便賭氣退出。

英國當代著名軍人基欽納就是位沉默寡言、態度嚴肅的軍人,他勇猛如獅、出師必勝,一旦製定好計劃,確定了作戰方案,就會集中心思運用他那驚人的才幹,鎮定指揮,決不會再三心二意地去與人討論、向人谘詢。

在著名的南非之戰中,基欽納率領他的駐軍出發時,除了他的參謀長之外,誰也不知道要開赴哪裏。他隻下令,要預備一輛火車、一隊衛士和一批士兵。此外,基欽納聲色不動、滴水不漏,更沒有拍電報通知沿線各地。

戰爭開始後,有一天早晨六點鍾,他忽然神秘地出現在卡波城的一家旅館裏,打開這家旅館的旅客名單,發現了幾個本該在值夜班的軍官的名字。他走進那些違反軍紀的軍官的房間,一言不發地遞給他們一張紙條,上麵簽署了自己的命令:“今天上午十點,專車赴前線;下午四點,乘船返回倫敦。”基欽納不聽軍官們的解釋和辯白,更不聽他們的求饒,隻用這樣一張小紙條,就給所有的軍官下了一個警告,起到了殺一儆百的作用。

基欽納將軍有無比堅定的意誌和異常鎮靜的態度,他深知自己在戰時所負有的重大使命。因此,他為人處世嚴謹而端正,公正無私,指揮部下時也從不偏袒,做任何事情非至成功決不罷手。從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基欽納將軍的偉大魄力。

同時,這位馳騁沙場、百戰百勝的名將非常自信,做起事來專心致誌,富有創意和魄力,極富判斷力,並且行動果斷,為人機警,反應敏捷,每遇機會都能牢牢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