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破冰·領跑——範周對話霍金斯
範周: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文化創意產業參考》雜誌社總編輯。主要研究領域為文化創意產業政策體係,區域文化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前沿理論等,在文化創意產業領域有著獨到的見解。作為“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研發與人才培訓基地”的主要負責人之一,範周以出色的整合能力和紮實的學術功底,以及領導團隊的整體協調攻關能力,成為文化創意產業學術界的領軍人物。
約翰·霍金斯:國際創意產業界著名專家,版權、媒體及娛樂業研究方麵的領軍人物,知識產權憲章的負責人和提供創意及知識產權谘詢的創意集團的主席及創始人之一,Equator集團、電視投資公司、世界學習網及其他公司的負責人,同時也是創意商學院的主席。著有《溝通在中國》、《創意經濟》和《CODE:數字化經濟中的協作及所有權問題》等,被稱作“創意產業之父”。
傳道·破冰·領跑——範周對話霍金斯
2007年6月18日,2007浙江國際文化創意產業高峰論壇在休博園召開。國際創意產業界著名專家約翰·霍金斯和中國傳媒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文化創意產業參考》總編輯範周應邀出席論壇。這是範周與霍金斯的第五次見麵。2006年12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國文化創意產業高峰論壇時,雙方曾就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現狀和趨勢進行了交流;2007年8月在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文化藝術節的專業論壇上,他們還就奧運與文化創意產業交談了看法。在此次論壇上,雙方照例對許多現實問題交換了意見。
概念的解析
早在1986年,著名經濟學家羅默(P.Romer)就曾撰文指出,新創意會衍生出無窮的新產品、新市場和財富創造的新機會,所以新創意才是推動一國經濟成長的原動力。
霍金斯:創意是什麼?是存在,是自我狀態的表達。創意的關鍵就在於抓住想象並讓它邏輯化。現實與想象找到結合點,創意就產生了。
範周:文化創意產業是凝結了個人創造和智慧的產品,並在知識產權保護下健康發展且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在我看來,人的獨特創造、知識產權和產業鏈這三個大要素缺一不可。
中國設計的個性生存
2005年11月2日的英國《金融時報》稱:“用不了太久,西方就會成為中國創意的淨進口國。”以中國文化元素作為突破口,文化背景與現代設計語言相結合,成為“中國製造”到“中國設計”推陳出新的方式。
霍金斯:找到中國設計產業自身的特點有點困難,我覺得中國在設計業上和英國、美國、瑞典以及其他的一些歐洲國家還是有一些雷同的。美國、日本、歐洲國家的創意文化特點,我可以用一句話概括,但對中國卻始終無法歸納,因為目前的中國創意產業還缺乏個性,讓我無法總結。
中國當前的設計業沒有很好地表現出特有的文化內涵,缺乏文化個性。中國是一個有著非常深厚文化底蘊的國家,具有非常獨特的個性特征,而中國當代的設計未能把這些底蘊和特性表現出來。
範周:其實很難給“個性”下一個定義。對於紛繁複雜的國際設計潮流來說,“民族化”或許就是最好的個性,以中國文化元素作為突破口,文化背景與現代設計語言相結合是中國設計的個性化表達。中國的設計往往帶有曆史的痕跡,例如建築設計受上世紀50年代前蘇聯的影響,比較傾向於實用主義並富於東方文化的特色。目前利用設計增加產品附加值也早已被企業和消費者認同。一方麵是中國的企業已經認識到設計的重要性;另一方麵隨著全球經濟的融合和互聯網的發展,消費者已經不僅僅滿足於產品所帶來的實用性,也更加注重產品的外觀形象和文化元素。
其實中國不乏好的設計。這些設計充滿新銳色彩,個性鮮明,文化底蘊十足,也有很強的本土色彩。但是在設計界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即設計贏得了獎杯卻無法贏得市場和消費者的青睞。一方麵,是由於設計者和消費者、市場沒有進行有效的對接,畢竟,檢驗設計的唯一標準是市場,是消費者,而非評委。另一方麵,從事產品生產的企業,缺少一種“闖新”精神。有了“創新”還不夠,還要進行“闖新”,要鼓勵企業大膽地將新鮮的元素投入到生產中去,不要讓好的設計與實際生產脫節。
園區是中國創意產業發展的焦點
浙江國際文化創意產業高峰論壇召開的同時,也是浙江文化創意產業試驗區授牌的日子。產業的地理集聚現象,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