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區域創新 文化經濟與城市發展(4)(2 / 3)

打造“創意上海”的城市名片

孫雯形容上海的城市精神是激情的、包容的、時尚的、現代的。上海海派文化和城市精神的創造者是上海人民,而在這裏居住的上海人已經不是我們定義上的上海本土市民了,上海人在國際化大都市的人潮中,不再是一個具體的概念,他們來自各個地方,所有的人在這裏被融化,上海現在已經是一個移民城市。上海人有著“男子漢”的拚搏氣勢,也有著“女人味”的小資情調,剛柔並濟的諧和交融,讓上海這座城市更具有人情味。可愛的上海人秉承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理念,向世界展示著自己獨特的魅力,向著“國際大都市”的目標邁進。

即將舉辦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都將與上海這座城市“親密接觸”,上海城市精神、奧運精神、世博精神,這三種精神將互相碰撞,產生“化學反應”,聚合成一種更具魅力的城市品牌,一種更個性的文化基因。

孫雯是這樣描述奧運精神的:“奧運精神不僅僅是爭奪冠軍,真正的奧運精神是一種向上的、永不放棄的戰鬥精神,堅持的精神。它會讓我們視野更開闊,信息得到更多的交流,奧運會的理念不僅僅是競技的東西,還有精神層麵的交流”,她還指出這一精神和上海的城市精神有著共通的節點,“上海是一個充滿競爭的城市,有競爭就有進步,這和奧運精神是一致的,要學會在競爭麵前充滿激情,永不退縮。”作為奧運會的協辦城市上海來說,奧運會帶來的“後奧運時代”也是不可忽視的。奧運會將提升上海的城市文明、環境保護等其他方麵的改進,奧運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競技體育帶來的美麗、精彩,更重要的是整個城市的人文氣息,激發整個全民健身的熱潮,因為,體育能夠減輕人們的壓力,給人帶來歡樂,更多的是一種身心上的健康特質。奧運會是體育盛會,世博會是經濟的盛會,它們都是國際性的盛會,孫雯把這兩個國際盛會的交流歸結為是文化的交流,是文化的碰撞。也許正因為是上海這種“海派文化”的包容氣度,使它能夠在各個方麵顯現出超前、快速、健康發展的態勢。

搜羅上海獨有的文化基因,打造“創意上海”的城市名片。體育是“創意上海”的一張標簽,它已經是上海一個新的城市品牌,作為中國經濟中心的上海正以“海納百川”的氣派走向世界,接受著一個又一個挑戰。體育不僅僅是競技,它已經成為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麵,已經深深融入到了上海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中。

當創意產業成為一種潮流——訪上海創意產業中心秘書長何增強

趙瑩

何增強:上海創意產業中心秘書長。上海創意產業中心是經上海市經濟委員會、上海市社團局批準設立,從事推動上海創意產業發展的專門機構。以“創意產業化,產業創意化”為願景推進上海創意產業發展。

記者:您是怎樣看待創意產業的?

何增強:我認為創意是早就存在的,在遠古時期,當容器有了花紋,能夠體現更多價值的時候,就有了創意。在物品交換的時候,有花紋的價值明顯不一樣,所以創意不是現代的產物,而是很早就有的。

另外,創意不是大師的專利,創意對每個人都很公平,每個人都有創意。這就說明創意不是可以定量產出的東西,創意是一個人不經意的一種幻想,然後又把這樣一種想法和技能轉化為可以創造價值的一種技巧。

1996年英國首先提出“創意產業”這個概念,如我剛才所說:實際上創意很早就有,而且大家都很公平,每個人都會有創意,但使它能夠產業化,這裏麵就嵌入了一個知識產權的問題。我們把這樣一種技能通過知識產權的產權化和版權化,使它能夠批量化地產出,去附加在產品和商品上,體現它的價值性。也就是說,把原來已經有的傳統產業區分為原來也早就已有的創意和設計,再把它融合,又注入產業特征的時候,就形成創意產業。英國首先提出創意產業是基於它處在一個工業化和城市化極端發展的前提,因為英國完成了工業化和城市化以後,很多的傳統產業、加工產業、製造業產業都轉移了,基於這樣一種工業化和城市化完成以後的背景,它必然會選擇一個不需要資源,又不是以工業、製造業為基礎的一個核心產業,因此它的定位是文化創意產業——以版權業、影視、設計、創作為主的產業。這個情形非常符合英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工業化轉移以後的能夠創造財富和就業的一種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