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區域創新 文化經濟與城市發展(4)(3 / 3)

中國是在2000年以後提出創意產業的,我們組織了中國第一屆“中國創意產業論壇”。上海在這個時候提出創意產業這個概念,是基於上海這樣一種特大型城市,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迅速發展當中,急需依托文化創意產業的支撐,就是說它的核心的版權、專利或者是這一類的創意文化,為我們強大的、發達的製造業能夠做附加值、做提升。同時更多的一些傳統產業和製造產業急需要具有創意的這樣一種附加值的文化的注入。

此外人才引進以後,有了人才的依托就需要把這個文化形成一種產業,在這樣一種需求之下,我們提出創意產業。實際上就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對文化的一種需求,而這類文化產品的市場需求,又激發了這樣一個從事文化創意產品的生產鏈的出現。

另一方麵就是傳統的低附加值的製造業需要高附加值的文化的注入和融合。上海是在2005年結合產業轉移、產業結構的前提背景下,提出的“創意產業”,但當時大家對創意產業的認識還比較模糊,中國當時對創意產業非常敏感,推進是非常緩慢的。大家不清楚創意產業是什麼,它涵蓋了什麼,對經濟貢獻如何,以及它最終會是一個什麼形態?但是上海牽頭推進這個產業的經濟部門——上海計經委非常明智,把上海創意產業推進從載體入手,怎麼考慮呢?就是這座城市在傳統產業提升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很多中心城區的工業向開發區轉移,向外地轉移,比如說紡織轉移到蘇北去了,化工轉移到長三角的其他城市去了。因此轉移以後的這些工業廠房的存量,如何為這座城市的經濟作貢獻,就很現實地擺在政府的麵前。這時候西方的新興的創意產業的興起,又給中國繁榮的經濟帶來了活力和導向。因此,把這種新興的產業注入到被轉移後的閑置的工業廠房裏麵,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結合。

具體說就是我們在2004年底和2005年年初,開始探索把原來轉移的製造業的工業廠房進行改造,改造成為現在的創意產業園區,把一些從事於創意的這些機構和人員,集聚到這樣的廠房當中來,這種廠房價格比較低廉,處於中心位置,而且因為是廠房,裏麵空間非常大,進去以後產業鏈之間相互關聯,然後通過藝術家的改造以後,像“798”一樣,就成為一個非常有文化氛圍的場所。同時吸納市內高學曆人員就業,為當地政府產生一些稅收,這麼多的綜合要素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大家看清楚了,傳統產業轉移以後的這些閑置廠房,被這樣一種新興的產業注入、利用,這樣就找到了上海的產業結構調整、提升、增長方式轉變的一條出路。

我們用了大概不到半年多的時間,把一些已經形成這樣規模的企業進行整合,然後又推進了這樣一批創意園區,一共形成了18家創意產業集聚區,形成了一個集聚效應。在當時情況下,更重要的是一種輿論效應,也就是說,大家對創意產業是什麼這樣一個問題,由一個模糊認識,上升到了讓它實實在在產出了,有了具體參照物,大家就容易達成一致了。這就是上海從事創意產業推進的第一步,即把一些原來閑置的工業廠房進行利用改造,然後又去鼓勵一批極具有發展潛力的創意產業,兩者之間結合,形成了上海創意產業的一種特色。

第二步就是我們明確了創意產業是什麼,它是可以提升製造業,可以改變經濟一種增長方式的行業,能造就大量的知識型的就業,是政府鼓勵的一種行業。那麼,如何推進這個行業的發展?我們就在這個時候成立了上海創意產業中心,就是政府有這樣一種想法,我們去幫它實現,形成了這樣一個公共的服務平台,來推進這個行業發展。我們形成了以輿論、信息為導向的信息平台,以融資和投資來幫助一些中小企業創業的投資和融資平台,我們又形成了培訓平台、教育平台、知識產權保護平台、展示交易平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