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要實行產業化運作,提升品牌的價值鏈。
內蒙古的民間表演藝術從曆史走向現代,在這個逐漸現代化的過程中不斷發生變化。口口相傳的傳播方式變為了萬人同台的大型演出,舞台從露天走向了劇場。這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從單一的表演到整個產業化鏈條的打造。
一個品牌要做大做強,除了需要精湛的藝術、成功的管理體製、良好的市場營銷,還需要在運作上,推行產業化發展模式;在市場推廣方麵,采用深度營銷理念,培養一個品牌價值的持續性和廣泛性。作為整個價值鏈,紀念品、影視版權以及其他後續產品的開發都將列入運作範圍之內,這無疑是演出產品走向國際,獲取更大綜合效益的重要途徑,同時也能鞏固和擴大新品牌的價值,提升整個品牌價值鏈。
記者:現在提倡對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它與推動民間藝術市場化之間應該呈現一種什麼樣的關聯?
達格塔:民間藝術的市場化、產業化運作,與對於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之間是一種相互促進發展的關係。民間藝術走向市場,會吸引更多的觀眾來關注民族文化,發動全社會的力量來共同保護獨特的民族資源。一部《草原傳奇》就使“呼麥”、“伊若樂”等藝術形式廣為人知。同時,民間藝術進入市場,擺脫傳統的傳播方式,帶來一定的經濟利益,這些會吸引更多的人來學習民間藝術,使這些藝術形式不再為尋找不到傳人而擔憂,使之得以繼續傳承、發展。
而加大對民族文化遺產的宣傳與保護力度,也會促使更多的人因保護民族資源的目的來接受民間藝術,為民間藝術走向市場提供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和市場平台。
所以說,積極推動民間藝術走向市場,是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的雙贏。
打造北京特色街區——訪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主任楊淦
徐恒 何洪濤
楊淦: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主任。出版《國有企業改革與國有資產管理》、《漫話慈善》等著作3部,與人合著《尋找迷失的神話》(全2冊:《昆侖秘境》、《綠寶謎蹤》),被譯成英、法、德等多種文字。撰寫、發表《發展產權市場,構建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重視規劃發展技術產權交易市場》、《股份製是公有製的主要實現形式》、《漫談中華文化複興》等學術論文20多篇。
文化創意產業前景廣闊,有著良好的發展態勢,全球範圍內席卷的文化創意產業狂潮,也正說明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巨大潛力,立足於各國現有傳統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引擎,成為經濟新支柱。而中國傳統曆史文化博大精深,資源優勢相對明顯,如何使這些文化資源有效地轉化為文化產品,形成在文化市場中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從而實現經濟與文化發展的良性互動,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是一個不得不認真解決的問題。
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主任楊淦在接受《文化創意產業參考》記者采訪時表示,拿北京的實際情況來說,如果將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為四個,那麼第一個是國家首都,也就是政治中心;第二個就是文化中心,這是最富有想象空間的;第三個就是宜居城市;第四個是國際化大都市。如果北京把一些對能耗、資源、環境破壞影響比較大的產業都遷出北京,北京的未來發展重點就是在文化創意產業方麵。而在文化創意產業中,“文化”是載體,“創意”是靈魂,落腳點是“產業”。如何將三者有效地、合理地結合在一起,就顯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