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叛的戰鬥並不激烈,叛軍不堪一擊,在強大的秦軍麵前一觸即潰,被斬首數百人,從這個數字也可以看出叛軍人數不多。另外,從派去鎮壓平叛的將領也可以看出,年輕的嬴政根本就沒有把嫪毐放在眼裏。昌平君和昌文君,這兩個人既非名將,又無突出的政績,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留下。昌平君還有點事跡,宋代裴馬因《史記集解》載:“昌平君,楚之公子,(秦)立以為相。後徙於郢,項燕立為荊王,史失其名。”而“昌文君名亦不知也”。派去兩個不知名的人便輕而易舉地將叛亂鎮壓下去,反映出嬴政有別於眾的用人風格。
叛軍被擊敗,秦王嬴政下令把嫪毐和將衛尉竭、內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人,全部梟首(斬首後將人頭懸掛在高杆上示眾),然後將屍體車裂。同時還“滅其宗”,將其家人滿門抄斬。他們的舍人,最輕的處以鬼薪(為官府砍柴的刑罰),更多的人則被處以遷刑,共有四千多家被奪爵遠徙蜀地的房陵(今湖北房縣)。
對於太後,則不能用殺戮的辦法,畢竟她是嬴政的親生母親。盡管嬴政不接受儒家思想,但提倡孝道並非儒家的“專利”,不過太後確實讓嬴政很難堪,心中難以饒恕,於是嬴政把太後遷出鹹陽,令其往雍城居住。
收拾完嫪毐,該來收拾呂不韋了。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嬴政下令罷免了呂不韋的相國之職,接著又命令他離開鹹陽到食邑地河南去居住。
由於呂不韋以相國之位“執政”十幾年,對秦國功勞很大,在各諸侯國中威望很高,所以到河南探望呂不韋的人士眾多,“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得知呂不韋周圍的情況後,秦王有些坐立不安了,他怕呂不韋會逃離秦國。那樣的話,憑呂不韋現在的威信,聯絡各國反秦會給秦國帶來危險的。思前想後,既不能派兵前往——出師無名,且易激變;又不便將呂不韋抓回鹹陽——抓來也無法處刑,要處刑早就處了,還用等到現在嗎?最後,秦王想出一個好辦法,他派人給呂不韋送去一封信,信中說:“您對秦國有什麼功勞呢?秦國封給您河南之地,食十萬戶;您與秦國有什麼親緣?卻號稱仲父。帶著你的家人到蜀地去住吧。”看到這封信,呂不韋知道,他不死,事不寧,遷徙到蜀地也是個受罪的命,幹脆滿足秦王算了。於是呂不韋飲毒酒自殺,成全了嬴政,時間是秦王政十二年(公元前235年)。
至此,妨礙嬴政治國秉政的兩大集團被徹底消滅。秦王嬴政在親政後兩年時間內,就為自己的統治掃清了道路,初步施展了他的操縱勝局才能,並且迅速確立起他個人的威望。盡管,秦王嬴政在滅叛軍、維皇權中,手段有些殘暴不仁,但是秦國人、秦國的大臣,尤其是秦國的武將們,看到了秦國統一的曙光,他們需要這樣一個年輕有為、處事果斷、臨陣不慌,能夠對敵人無情打擊、且對統一戰爭懷有強烈的必勝信心的君主來領導他們消滅六國,結束曆經上百年的統一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