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二十四史學領導智慧03(1 / 3)

2劉邦誅韓信“馭將”有術

能臣幹將一旦懷有異心,能耐越大、本領越高,危害性也就越大。此時一味遷就可能會動搖國家的統治基礎。凡具雄才大略的帝王,在這個問題上不會過多地受感情、功勞等因素的影響,而是及時采取措施消除隱患。

漢高祖劉邦處心積慮除掉功高蓋世的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就是一個典型事例。

在楚漢戰爭中,劉邦曾先後分封了十個異姓諸侯王,分封這些異姓諸侯王的動因,既有反秦戰爭時期所形成的氛圍影響,又有結盟會師、全力對付項羽的需要。正是由於這些非本意成分的存在,使得劉邦雖然不能說從分封之日起就存心要除掉他們,但對韓信、彭越、黥布等,還是保持了高度的警惕,一根弦兒是在大腦中時時緊繃著的。

在長期的楚漢鬥爭中,劉邦經常深為異姓諸侯王侵越權限、不服從命令而苦惱,其中最桀驁不馴和難以統禦的便是韓信。當年,當劉邦被項羽的大軍圍困在滎陽,形勢十分危急之時,剛剛奪取齊國的韓信便借機要挾予以封侯齊王的獎賞,若不是張良、陳平從旁暗示和勸阻.矛盾恐怕當時就激化了。垓下會戰前夕,劉邦要求韓信發兵合力決戰,聚殲項羽,結果韓信故意拖延,遲遲不奉命南下,結果使孤軍追敵的劉邦被項羽一個回馬槍打得狼狽不堪。正當決戰臨近之時,為了楚漢鬥爭的大局,同時為免生事變,萬般無奈,劉邦再次滿足了韓信的權勢欲,將楚地劃為他的封國。

由於楚漢戰爭中建立的功勳和所起到的作用,韓信的軍事才能眾所公認,名望和權勢亦因之而有廣泛的影響。劉邦曾經在眾臣麵前說過:“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也正緣於此,更不能不對他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在劉邦眼裏,韓信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危險人物,對新政權是潛在的最大威脅。而等到劉邦稱帝以後,心懷有私的韓信顯然已不僅是隱患的問題,而是確實起了反心。

高帝四年(公元前201年)十月,韓信窩藏“頭號戰犯”——原楚國大將鍾離昧的問題,使劉邦找到了“解決”他的突破口。鍾離昧原是韓信的故交好友,楚漢戰爭結束後,鍾離昧成為漢王朝通緝歸案的要犯,但韓信出於私人交情,將他藏匿。劉邦得知後下詔給韓信,要他速將鍾離昧逮捕歸案,但韓信出於朋友之情和俠義,拖延未予執行。

韓信居然抗旨不遵,劉邦自然惱火,此時的韓信若同夏侯嬰、朱家救季布一樣,親自為鍾離昧求個人情,講明道理,憑當時劉邦招降納叛的寬大政策和統禦謀略,不能說一定會起用鍾離昧,至少不會置他於死地。然而,韓信既不知避蓄存軍事人才之嫌,又缺少兩全之策,陷於被動,使劉邦有了打擊和懲治他的正當理由。恰在此時,劉邦派到楚地的耳目又報告韓信“行縣邑,陳兵出入”,有謀反之嫌,無異於火上澆油,使得劉邦終於忍無可忍,立即召集文臣武將謀劃對策,眾將軍們慷慨激昂,一致主張即刻發兵,對韓信進行大張旗鼓的討伐。

而當群情激憤之時,劉邦反而超乎平常地冷靜下來,顯示了他政治鬥爭智慧的成熟。他思忖再三,覺得這樣做並沒有必勝的把握,再者雖然由於兩人之間在楚漢戰爭後期出現裂痕,戰後更進一步加劇了信任危機,彼此之間任何時刻都警惕著對方的動靜,但此時密報韓信造反,也實在缺乏事實根據。一旦發兵征討,兵戈相見,韓信當然會求自保而全力抵抗,弄不好,劉邦還真不是他的對手。

劉邦反複斟酌,不能貿然決定。於是,轉而征求陳平的意見——之所以向陳平討計,目的就是希望本著智取原則而免於興師動眾,這是劉邦對敵鬥爭的一貫主張,是他的一大優點。

陳平得知請將意見後,反問劉邦:“陛下現有兵力,可有取勝把握?”劉邦說:“難以料定。”陳平又問:“陛下屬將,有誰比得上韓信文武兼備?”劉邦說:“難以找出。”陳平接著說道:“兵難勝楚,將不及信,若發兵征討,促成戰事,恐韓信不反也要反了。而且一旦兵戈相見,勝負實難料定。此非上策,我為陛下擔心。”劉邦忙問陳平:“那該咋辦?”陳平想了想說:“有人上書說信反,信知否?”劉邦說:“時間不長,信恐不知。”陳平這才獻策道:“既如此,陛下可知古時天子巡遊必會諸侯,臣聞南方有雲夢澤(今湖北潛江市西南),陛下可學古人出遊雲夢,依遍召諸侯之例,使會於陳地,陳與楚交境,信身為楚王,聞陛下無事出遊必前往拜謁,陛下乘機伏下甲兵可將其輕易拿擒,何需大動幹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