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對上對下不要結怨
戰國末年,秦國的大將白起,一生忠勇,戰功卓著。他征戰近四十年,從一名下屬軍官升到秦軍統帥,憑的就是他超眾的軍事天才和過人的智慧。
白起武將出身,性情直率,出言無忌。他自以為是正確的東西,便決不改變,少有變通。他常以此為傲,卻不知這給他日後埋下了殺身大禍。
公元前266年,秦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久攻不下之際,秦昭王便讓白起取代王陵為帥,繼續攻打。白起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向秦昭王進言說:
“這一仗不該再打下去了。眼下時機未到,趙國雖在長平一役中大敗,可如今事關存亡,他們一定會拚死而戰。再有各國援軍相助,局勢對我不利,大王還是罷兵為善。”
秦昭王堅持再戰,他說:
“我國以戰為本,將軍攻無不克,如今罷兵,自不是什麼上上之策。孤王料定再戰可成,將軍就不要推辭了。”
白起拒不掛帥,秦昭王親自上門相請,他也以有病為由,不肯出征,秦昭王悻悻而去,白起的管家便向白起說:
“將軍如此讓大王難堪,這可對將軍不利啊。”
白起訓斥他說:
“大王糊塗,身為臣子,怎能不加勸諫,還要討好順從大王呢?我身經百戰,局勢明晰於心,自不會看錯。他日我軍再敗,大王就知道他的不智了。”
白起的管家卻說:
“將軍英明,天下無不讚頌。大王身為人主,即使戰敗,為了他的顏麵,那也是決不肯認錯的。反是將軍有言在先,到了那時,隻怕因為忌恨,大王會對將軍不利。”
不久,秦軍再敗的消息傳來,白起便說:
“大王不聽我良言相勸,致有此敗,相信大王會知錯就改了。”
秦昭王為敗績正惱,這會兒又聽聞白起之言,怒不可遏。他把白起降為士卒,趕出了都城。他還不解氣,當白起離開都城後,他又派人追上白起,命他自殺。白起自刎之前,憤慨不已;無奈君命難違,是非難辯,他隻有一死了。
一位功高蓋世的大臣,竟因一句閑話招來殺身大禍,讓人嗟歎不已。其實,此情此景在今天也並不少見。當你功勞大、跟上司說話底氣足的時候,不也正是拍屁股走人的時候嗎?
對上司要小心謹慎有的人很理解,對下屬也要小心為妙很多人就不理解了:有必要嗎?小心謹慎怎麼搞好管理?我們這裏說的小心不是謹小慎微、該管不管,而是說要讓下屬覺得公正,即使他犯了錯,也不要超過限度去處分,至少要給他保留一定的麵子。否則,如果他對你記恨在心,關鍵時候出來“捅你一刀”也夠你受的。
衛恒的父親是西晉初年有名的大臣,他性格剛直,處事無私,曆任司空、侍中、尚書令等高官顯位。他由於頗受晉武帝司馬炎的信任,每每談話有些隨便。特別是司馬炎將他的白癡兒子司馬衷立為太子,他對此大為憂心,屢屢勸諫司馬炎另立太子。衛恒生怕父親在此結怨他人,於是對父親說:
“父親不要多管閑事了。太子之位關係多人的利益,你勸皇上廢去太子,他們能不恨你嗎?此事是成是敗,父親都是不會得到任何好處,何必自找麻煩嗎?”
他以國家的大義教育兒子,仍是勸諫不止。為此,太子的妃子賈南風對他恨之入骨,把此事牢牢記在心上。
他對上如此,對自己的屬下也公事公辦,從不徇私。一次,有個叫榮晦的人犯了過錯,他把他捆了起來,痛斥不已。榮晦苦苦哀求,他不依不饒,任憑多人為他求情,還是將他痛打一頓,使其多日不能不床,顏麵盡失。衛恒聽聞此事,又對父親說:
“榮晦又沒有太大的過錯,何必讓他增添對父親的忌恨呢?你這樣事無巨細,犯者必究,怨恨你的人多了,並不是件好事的。我請求父親為了身後著想,再不可這樣了。”他怒罵兒子不識大體,他說:
“依你之言,我還向他賠禮不成?我行事無私,他縱是恨我,又能把我怎樣?”衛恒不敢反駁,心中隻是惶恐不安。
晉武帝死後,司馬衷繼位,賈南風為後。她早盼今日,一上來便對他開始報複。她誣陷他謀反,又派人前去搜捕他,查抄其家。
禍從天降,他隻認倒黴,心裏還存有僥幸。當他見朝廷所派的領頭者竟是榮晦時,這才暗叫不好,驚恐得手搖體顫。榮晦一見他,便陰聲怪氣地說:
“衛大人能有今日,可謂不幸;偏偏又是我負責此事,可謂大不幸了。你當初得意之際,真是威風八麵,鐵麵無私,哪裏想到會有今天呢?”榮晦恨叫一聲,他無言以對。他哀聲對兒子衛恒說:
“悔不聽你當初之言,致有今日之禍,又要連累家小,看來我們是死定了。”
榮晦當場就殺了他的子孫九人,以泄私忿。他和衛恒被捕入獄,不久一同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