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不要成為小人的恩人
春秋時期,楚國伯喜否一家被佞臣費無忌讒害遭族滅,隻身一人顛沛流離逃到吳國。
伯喜否投奔吳國,一則因吳國是楚國的敵對國,二則因為伍子胥同伯喜否一樣與費無忌仇深似海,不共戴天。
伯喜否一見伍子胥就放聲大哭,先是為伍奢一家的遭遇深表憤慨,接著哭訴全家遭斬的慘痛經曆,繼之大罵費無忌誘惑君王,殺害忠良,經過一番眼淚和憤恨的表演,才提出看在同國同鄉同遭遇的分上,給個安身之地,向吳王舉薦一下。
伍子胥是個忠厚老實的人,出於對楚平王和費無忌共有的憎恨,也由於相同遭遇而產生的憐憫,雖然原來與伯喜否沒有什麼私交,但還是決定向吳王引薦他。這時伍子胥的好友被離勸阻他說:“你可不要輕信這個伯喜否呀。據我觀察,這個人鷹視虎步,形貌含詐,其品性必貪婪奸佞,專擅功勞,任意殺人,切不可同他親近。今日重用他,以後必為其所害。”伍子胥回答說:“古語說得好:同病相憐,同憂相救,驚翔之鳥,相隨而集。人還是善良的多,你先不要猜疑。”
伍子胥便將伯喜否引見給闔閭。
在伍子胥真誠的介紹和大力推舉下,吳王闔閭也可憐伯喜否的不幸,同情他的遭遇,又聽他能說會道,見他頻頻表示的效忠盡命的決心和誓言,就收他在朝中,封為大夫,命他同伍子胥共佐朝政。
同鄉之情,“同病相憐,同憂相救”的古訓,使伍子胥的感情大大地向伯喜否傾斜了。他做夢也沒有想到他救起的卻是一條毒蛇,三十年後,他自己也冤死在這條蛇的毒牙之下。
不過,此時的伯喜否在吳的境況與伍子胥不可同日而語。伍子胥幫助闔閭登位,又協助他建城廓、設守備、實倉廩、治庫兵,發展了吳國的實力,有大功於吳王,君臣關係親密。而伯喜否呢,初入吳國,人生地不熟,雖得伍子胥之力而為大夫,實無功於吳國,和吳王的關係並不親密。身在異國的他,腳跟未穩,羽翼未豐。
他隻是謹慎小心地應付著周圍的一切,以便爭得一個較為安全的生存空間。在吳國,這個時候同他關係最親近的要算伍子胥了,許多方麵他都需要仰仗伍子胥的照顧。
再說向楚報仇一事不靠伍子胥,憑他伯喜否對吳國的影響能辦到嗎?這一切,秉承了祖父伯州犁機敏之性的伯喜否當然清楚。他對伍子胥的依賴,決定了他對子胥的恭敬。這種恭敬的真實性還是可以相信的。向楚報仇是他和子胥的共同目的,這種共同目的,使他能與子胥同舟共濟、互相配合。
公元前506年,闔閭興兵伐楚,以孫武為大將,伍子胥與伯喜否為副,率軍進攻楚國,吳國一連打了五次勝仗,最後占據了楚國的都城——郢都。楚昭王棄國而逃,躲到隋國去了。在這都城失守的時刻,楚臣申包胥力圖複楚。他跑到秦國去哀求秦哀公發兵救楚。秦哀公不願出兵,申包胥大失所望。為了挽救楚國的危亡,申包胥堅持哀求秦哀公能發兵救楚,為此而在秦庭哭了七天七夜,最後使秦哀公受到感動,遂答應發兵救楚。
當秦國的救兵進入楚國境內以後,吳國大將孫武,考慮到楚國的疆土遼闊,人心又不服吳,吳軍久留楚地,與之相持,對吳軍不利。因此他主張遣使與秦國通好,為楚國另立新君,以安撫楚人之心。伍子胥對孫武的主張也十分讚同。但是,伯喜否對這個安吳之策堅決反對。他認為這樣做是滅了吳國的威風,長了秦軍的誌氣。因此對闔閭說:“吳軍自離東吳,一路破竹而下,五戰而把楚國的都城拿下來了,並把其宗廟夷為平地。現在一遇到秦軍,就想班師,是一種怯懦的表現。”為了表示自己的勇敢,他要求闔閭給他一萬人馬,與秦軍作戰,並表示要把秦軍殺個片甲不留,若不取勝,甘當軍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