闔閭對他的決心表示讚賞,於是答應了他的要求。孫武和伍子胥還是勸阻他不要與秦國交兵,伯喜否執意不聽,結果連戰皆北,連他自己也被秦軍三路包圍,左衝右突,不能得出。幸得伍子胥領兵把秦軍殺退,才把他救了出來。
這一仗,伯喜否所率領的一萬人馬,被秦軍殺得所剩無幾,損失慘重。他自知有罪,不得不叫人把自己捆綁起來去見闔閭。
孫武對伯喜否的恃勇無謀,深為惱火。他對伍子胥說:“伯喜否為人矜功自任,久後必為吳國之患,不如乘此兵敗,以軍令斬之。”
伍子胥對此並沒有表示讚同,而且為他求情說:“伯喜否雖有喪師之罪,但有前功。況大敵當前,不可因小過而斬一員大將。”還親自去奏請闔閭赦其罪。經過伍子胥的勸說,伯喜否才免受軍令的製裁。
孫、伍二人以讓楚收納太子建之子為條件同楚談和,隨後率軍滿載楚國府庫寶玉而回,又將楚國境內一萬多家遷至吳國,以充實吳國空虛之地。
闔閭論破楚之功,以孫武為首。孫武不願做官,堅請隱退山林。闔閭讓伍子胥去挽留。孫武私下對伍子胥說:“您知道天道嗎?暑往則寒來,春還則秋至。王恃其強盛,四境無憂,必生驕樂之心。功成而不退,將來必有後患。我不隻是想保全自己,並且想保全您。”可惜這番具有遠見的話,伍子胥並不以為然。孫武於是飄然離開,沿途將吳王所贈金帛全部散給貧苦的百姓,後來不知其所終。
孫武走後,吳王立伍子胥為相國,為表示敬意,他效仿齊桓公與管仲之事,隻呼其字而不稱名。子胥地位之尊由此可見。
對於功勞亦不算小的伯喜否,吳王以其勇而恭順,善體己意,使為太宰以掌管王家內外事務。這樣,伯喜否同吳王接近的機會比伍子胥要多。雖然他不能同子胥之位相比,但他明白,隻要能得到吳王的特別垂青,他就能得到吳王進一步重用。伯氏家族血的教訓也使他懂得,同國君關係親密,對於保身是十分重要的。他不願重蹈先人的覆轍。太宰之位,對於此時的他來說正稱其心。
伐楚之後,伯喜否已在吳國站穩了腳跟,羽翼漸豐,在吳國也是獨當一麵的人物。因此,他對伍子胥雖然恭敬,但畢竟不像以前那樣,儼然同伍子胥有了分庭抗禮之勢。伯喜否也暗暗生了取伍子胥而代之,獨攬吳國朝政的陰謀。
楚亡之後,伍子胥對楚平王鞭屍三百,費無忌、鄢將師已為囊瓦處死,囊瓦也自刎於鄭國,伍、伯二人之仇都已複清了,他們二人也失去了共同對敵的基礎,二人所求以及性格的差異,使他們的衝突和矛盾不可避免。
這種鬥爭的結果,孫武已預見到了。他在私下對子胥的談話中指出:“王恃其強盛,四境之憂,必生驕樂之心。”這樣一來,剛正不阿以國為重的伍子胥同已有“驕樂之心”的吳王的衝突勢所難免,其結果必為吳王所厭恨,給自己帶來禍患。而替自身考慮較多、期望與王關係密切的伯喜否,由於能善體王意,投王所好,得吳王歡心自是意料中事。這樣一來,他同子胥的爭鬥就極易取得吳王的支持,從而取得最後的勝利。
伯喜否在危難之時得伍子胥的相助,在其應受軍法製裁時又得伍子胥的相救,可以說伍子胥做到仁至義盡了。但是,伯喜否他隻知圖取個人的榮華富貴,把利益放在第一位,一旦他可以圖取個人的榮華富貴,便把一切都置於腦後,不僅可以出賣國家利益,而且還會忘恩負義,加害恩人。
後來果不其然,在伯喜否的一再進讒下,吳王夫差終於殺了伍子胥,至此,伯喜否也清除了最大的政敵,成就了自己的權力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