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傳統的英國房子(1)(1 / 2)

我們塑造了我們的居所,我們的居所又塑造了我們。

——溫斯頓·丘吉爾在1944年10月28日下議院重建儀式上的講話

20世紀90年代初,在筆者開辦的研究人的行為舉止及跨文化管理的工商管理碩士班上,曾經有過關於用什麼文化象征來比喻英國的廣泛討論。我的兩個學生——一個是在英國生活了10年的美國人,另一個是同某個美國人結了婚的英國人——在做了一個學期的專題研究並絞盡腦汁之後,仍然未能找到哪怕是一個可能的象征。最後,那位美國人開始把她在美國和英國的經驗做了比較,並把美國人比作是定期聚和到一起以便實現某一特別目標的獨立的原子,而把英國人比作被某種“無形的膠水”粘和到一起的個體。在這個美國人看來,英國人似乎十分理解那種使他們的命運難解難分地聯係到一起的特有方式,他們幾乎沒有必要去明確說明自己的基本價值觀以及自己為什麼會按照自己現行的方式行為處事。在此啟發下,英國學生立即把這種無形的膠水同傳統的英國房子聯想到一起,並且隨即開始對這一文化象征進行認真的研究。

英國漫長而輝煌的曆史賦予這一文化象征以可信性,而英國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國土被轟炸、損失極其慘重的情況下舉國一致、團結奮戰的英雄舉動更強化了這一象征的可信性。英國是唯一一個沒有一部永久性的成文憲法的工業化大國,而且它甚至沒有一麵正式的旗幟。在英國,每一個人都心照不宣地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而且踏踏實實地去做。但是,那裏也發生了一些重要的變化。英國過去曾是歐洲各國當中中央集權最嚴重的國家,但現在則正在進行權力的下放,其最突出的表現是,蘇格蘭和威爾士最近先後建立起自己獨立的議會,而且上院議員也不再是一種世襲職務。此外,上個世紀70年代後期出任英國首相的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所開始的私有化運動至今仍在繼續。

羅伯特·卡納丁在《英國階級的興衰》一書(1998年)中對英國進行了三種不同的描繪。其中第一種描繪支持了“無形膠水”的觀點,即認為英國是一個其國民被共同的價值觀及共同的期望緊密聯係在一起的國家。第二種描繪則側重認為英國是一個被鮮明地分裂為三大階層,即上流階層、不斷奮鬥的中間階層以及下流階層的國家。而卡納丁的第三種描繪則是最暗淡悲涼的:英國實際上是兩個國家,其中一個享有極大的特權,另一個則備受壓迫。在本章中,我們將論及這三種不同類型的英國,因為它們都具有各自的真實性。

但是,我們首先需要對傳統的英國房子有所了解。一般而言,英國人蓋房子都是為了長久之計。他們的典型住房幾乎絕大多數都用磚塊建造,但有時也有用石頭或混凝土建成的。英國至今仍有不少數百年的老房子和上千年的紀念性建築巍然聳立,而且依然像過去那樣為人們照常使用。這些建築物都不是在一夜之間建成的,也不是為了短期之用。

英國建築的外在力量及其耐久的風格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英國及英國人民的大部分本質特征。英國房子的設計通常是傳統式的,而且與附近房屋的風格和諧一致。它的地基既深厚又堅固,而其內部結構則曆久不變。英國房屋的外牆牢靠穩固,使人在內牆建起之前就能猜想到屋內的平麵格局。

英國的房子就像住在這些房子裏的人們一樣,不會帶給別人什麼出乎意外的東西。不論在英國的任何一個地方,隻要是供兩家居住、由兩套二室一廳的住房構成的那種住房,其內在結構都會別無二致,任何英國人進去都會覺得熟門熟路。英國人的房子都是建立在長期沿用的同樣的模式之上的。英國人隻要打量一下某所房子的外形,馬上就能知道它的內部結構,就像他們確切地知道行為處事的固定規則那樣。

英國的房屋也體現出英國人的生活風格。它們看上去千篇一律,除非由於歲月滄桑和大氣的侵蝕使它們出現緩慢的結構性衰變或腐蝕。在英國,隻存在唯一一種處理事情的“正確”方式,而英國的大部分人,如果不是所有人的話,都知道這種正確方式是什麼,誰都無須讓他人來提醒自己應該如何行事。

如果按照加利福尼亞最現代的風格建造一所超常規的、結構開放的木質房屋,那肯定不會符合英國人的“正確”行為方式的要求。事實上,在英國建造木質房屋是得不到大家讚同的,而且也很難獲得財政支持和擔保。某些英國人可能會以譏諷的口氣把這種房子說成是“吱呀亂響”、站立不穩的破房子,而一個嚴肅的英國家庭是不會在建房這種大事上采取如此輕率的態度的。而且,即便是在人口稀少、木材充裕的時代,英國的房子也是用石頭而不是用木頭建造的。房子猶如生活方式,應該根基堅實、平和、持久不變,要能夠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