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中國人的家庭祭堂(2)(1 / 3)

在中國,祖宗祭堂代表著一個完整統一的家庭。一所房子如果有兩個祖宗祭堂,那就意味著那裏住有兩戶人家。一所房子如果沒有祭堂,它通常會被認為是某個家庭的附屬部分,居住在這裏的家庭成員每當遇有重要儀式時都要回到設有祭堂的家裏參加儀式。在世界的許多地方,中國人大都生活在擁有許多房子的家庭或親族之內,而且在幾乎每個大家庭之內都設有一間祭堂。從傳統上講,祭堂一般都設於房屋正中間的房間之內,同房子的正門正好相對。祭堂在設計上就是為了讓人能夠公開看到,許多祭堂從房子外的街道上就可看到,而且前來拜訪的客人們通常就坐在祭堂的對麵。在祭堂左側的尊貴位置上一般都放著一隻香爐,用以供奉中國人所崇拜的各種神靈,在祭堂的右側,則擺放著另一隻香爐和祖宗的牌位。大多數祭堂都有人工繪製的背景,上麵畫著最受人們喜愛的神祗。最新流行的、最受推崇的背景圖案是以明亮奪目的色彩畫在玻璃上的那一種。另外,祭堂內還裝飾著種種宗教飾物,包括各種咒符、來自不同寺廟的紀念物等等。在祭堂上,經常還擺有一尊佛像。祖先的牌位是中國父係家族的一種理想化的寫照,表達著對於直係祖先及其妻子的紀念。有的家庭可能專門還有一間更大的房間,用以安放更久遠的祖先的牌位。

許多家庭定期在祭堂拜祭祖先,有的時候甚至天天進行拜祭。在拜祭儀式上,家庭的一位代表,通常是最年長的女人之一,要點燃三柱香。其中一柱插放在祖先的香爐上,另一柱插放在供奉諸神的香爐上,第三柱則插放在門外,以便對諸神和祖先表示歡迎。正如我們可以猜想到的那樣,家庭中年邁的成員大都比年輕的成員對祖先拜祭得更加頻繁。

另外,每當最親近的長輩或是自己所熟識的長輩的忌日到來的時候,中國的家庭成員都要進行紀念。這時候,活著的人就要為已故者準備一頓全套的膳食,包括米飯、餃子以及已故者生前最喜愛的幾道菜,並為他們擺上碗筷。在許多情況下,中國人也為各位神祗供奉食品。總之,人們對待祖先就像他們依然活著一樣。隻有當祖先用完膳食之後,也就是供香熄滅之後,家庭的成員們才開始吃飯。在最重要的敬神節日中,各家庭的祖先也能得到食品的供奉,家庭內對諸位神靈的祭拜通常是在陰曆的每月第一日和第十五日進行。

“圓滿”是祭堂三大特點的第一大特點,它象征著家庭結構的連續性和完整性,並讓人清楚地看到,家庭在中國文化中是一個基礎性的、獨特的、穩定性的因素。而祭堂則是自然界與超自然界之間連續性的臨界點。正如前麵已經提到的那樣,儒教並沒有提出西方式的天堂概念,但是它認為,死去的人仍然生活在陰間,他們可以與依然在世的親戚們進行溝通,並直接對其產生影響。在中國人看來,生與死之間並不存在一條清晰明朗的分界線,整個人類隻是某個有機係統的組成部分,每一個人都按照陰陽說的原則不斷地生生死死,絕不會與現世世界徹底脫離,也不會經曆西方意義上的所謂死亡。在中國人看來,整個世界、人的生命以及時間本身是循環往複的,結為一體的,而且恰恰是由於這種循環性,世間的一切事物才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而這種觀點同佛教及道教的觀點也是吻合的。

根據這種圓滿的觀點,對於每一個中國人而言,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生兒育女,因為隻有這樣,才能有人來孝敬他們,死後也才有人來為他們提供膳食和供奉。如此這般,人們在過世後才能在陰間過上令人滿意的生活。因此,中國人在活著的時候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得到一個可以不斷循環下去的家庭,以使自己的血脈得以延續下去。這種圓滿性的特點要求每個家庭都建立在純粹的父係結構的基礎之上。所以,肩負祭神、祭祖之責的男性子嗣也就自然受到人們的寵愛。不過,傳宗接代的要求本身也自然而然地意味著,男人們必須擁有能夠給他們生育男性子嗣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