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種傳宗接代的理想帶來了某些問題。例如有些婦女隻生女不生男。而根據中國的傳統法律,女人如果生不出男性子嗣,丈夫就可以據此提出離婚。有的時候,有些男孩在達到生育年齡之前就先行去世,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往往會在不舉行任何喪葬儀式的情形下被草草埋葬。有的時候,做父親的未及年邁便撒手人寰,這時,他的家庭就得不到人們給予年邁者的那種尊敬。不過,雙親的早逝並不妨礙他們參與家庭生活,因為他們可以被列入祖先的牌位之中。而丈夫的早逝也不會削弱妻子在家譜中獲得一席之地的權利。另外,沒有男性子嗣的問題也可以通過過繼的方式得到解決。
這種以男性為基礎的家長製的取向導致了性別上的不平等。在家庭內,丈夫的地位高於妻子,兒子的地位也高於女兒。當妻子的隻有到了年邁的時候,才能獲得與丈夫相對平等的地位以及對成年兒子的一定程度的權威。隻有到這時,她才能得到尊敬與聲望。在這種條件下,多數活動都存在性別歧視。
過去,一夫多妻製在中國十分普遍,而且至今在一些農村地區依然有個案存在。這種習俗使家庭結構變得十分複雜,但是頭房妻子通常都享有最大的權威與聲望。在現代中國,男人隻娶一個女人,盡管他可能會有一個“小妾”,或者說是一個情人。由於對家庭予以的重視,中國的商人一般都在妻子身邊工作,要不然就是妻子負責管理辦公室事務,而丈夫則負責對外關係。但這種模式限製了許多中國公司的發展,因為隻有妻子和其他家庭成員能夠在公司內部出任權威職務。由於丈夫忙於外麵的活動,夫妻之間常常很難彼此相見。但隻要丈夫為了家庭的事業而辛勤工作,這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生活在泰國的一個中國家庭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每個星期天,這個家庭的大兒媳都要在自己的家裏招待全家的成員,包括丈夫的兄弟和他們的家人。大兒子是這個家庭所創辦的家庭企業的總經理,他一直讓他的兄弟們擔任自家企業的副職或部門經理,盡管該企業的關鍵決策者實際上是該企業當中與這個家庭毫無幹係的其他成員。由於這些決策成員隻是不定期地參加該家庭每星期天舉行的家庭聚會活動,被排除在其封閉的家族圈子之外,無法指望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企業所有者,因此他們常常在若幹年之後便拔腿走人,以便成就自己的營生。
中國人所特有的圓滿觀念使他們在處理和應對各種問題時總是抱有一種長期的觀點。大多數美國人製定長期計劃,頂多考慮到今後3年、5年。與美國人不同,中國人在設計計劃時則要考慮到今後10年、20年、甚至上百年。霍夫斯泰德在對53個國家的文化價值進行的研究中,把他自己以前的四維框架擴展為五維框架,而這恰恰是因為他對中國人進行了研究。他把這第五維稱之為“儒教動力學”,而它所反映的正是長期而不是短期的取向。這一“儒教動力學”在某些方麵同新教倫理有相似之處,即為了有助於實現家庭的長期的成功,個人的需要與滿足可以被推遲。
L.克拉爾在評論中國海外華人成功原因時,特別強調了這種儒教倫理:“不論他們生活在哪裏,不論他們多麼富有,海外華人都會堅定地信奉以下幾點,這就是辛勤地工作,保持強有力的家庭聯係,勤儉持家,注重教育。的確,西方人恰恰是用這些美德形容新教倫理的,但是對於海外華人來說,這些品質並不是他們往日文化的陳腐遺存,而是真誠信奉的生活規則”(克拉爾,1994年,第92~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