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來和孩子一起看世界2(1 / 3)

第二章 循序善誘,培養孩子的完美品格

眾所周知,我們的教育,不僅是給孩子傳輸知識,而且還要在德、智、體、美等多方麵對其進行培養。而這其中德又是居第一位的,最具有決定性的一個,因此老師一定不能忽視對學生道德的教育。而現實中,學校和老師也都很注意對孩子進行這方麵教育,但效果卻隻能是差強人意,為什麼呢?關鍵因素就在於沒有找到一個真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沒能蹲下自己的身子,沒能讓孩子自主、自發的去體會、去學習。

1.要注意孩子道德品格的培養

中國古代教育向來重視德才兼備,且以德居首,現行教育在不斷的革新過程中,也沒有忘了對學生的道德品格進行培養,但不可否認的是,德育真正的落實到學生身上的力度卻越來越小,再加上社會的影響、父母的愛護以至學生的學習越來越趨於功利。

1991年聖誕節前夕,美國依阿華大學校園內充溢著一片喜慶氣氛。就在這時,幾聲淒厲的槍擊聲劃過被燈火映紅的天空,一起震驚世界的血案發生了。

作案者是來自中國大陸的“高材生”盧剛。頃刻間,他的大陸同學杜小山,他的導師和係主任,還有依阿華大學的副校長都成了他的槍下之魂,辦公室的秘書也中彈受傷,他把第六顆子彈留給了自己,為自己流星般的一生匆匆地劃上了句號。此案影響非常之大,美國損失了兩位一流的科學家,在幾萬名中國留學生心中則留下了難以消失的陰影。

從盧剛留下的遺書來看,他的殺人動機非常簡單,就是要除掉和他作對的人,為自己討回“公道”。

1995年11月15日,北京市一所重點中學的好學生袁鑫兩次自殺未遂,給社會敲響了警鍾。

袁鑫自殺的起因,僅是因為說了一句議論老師胖瘦的話。11月15日下午,袁鑫和幾位女生在教室外看見一位女教師提著一袋梨,袁鑫說:“這麼胖,還吃梨!”,這位女教師聽見後就告訴了袁鑫的班主任薑老師。薑老師隨即把袁鑫叫到辦公室,連問都沒問她一聲,就令其站立一旁學習《學生守則》。袁鑫想解釋一下,薑老師卻對她說,“如果女老師告到學校,就要給你處分。”

那天恰好開家長會。會議結束後,袁鑫的母親跟薑老師來到辦公室。其時,袁鑫已在辦公室站立長達1小時。見到母親,袁鑫未說話就先哭了。袁鑫把同學李娜、崔敏等6位同學寫的證明給薑老師看。證明書上寫著:“薑老師:袁鑫沒說太過分的話,就說她有點胖。我們都可以證明,請您原諒她!”但薑老師看了看就把證明推給了袁鑫,讓袁鑫家長下周一上午9點半帶孩子向那位女教師賠禮道歉。

當晚10點多,袁鑫母親帶著她從姥姥家回到石景山家中,並將此事告訴了袁鑫父親。袁鑫父母也沒過多留心孩子的反應。而此時袁鑫心中正經曆著有生以來最難以排解的痛苦。當夜她給父母留下一封3頁紙的遺書,割開了左腕與左臂彎處的血管,惟恐死不了,又從6層樓上跳了下去。直到第二天早上,有鄰居見她躺在水泥地上,跑去告訴她家長,才將她送往石景山急救中心搶救。袁鑫雖然沒死,但其結果卻比死更痛苦。她給自己未來的人生投下了巨大的陰影,也給家人造成巨大的精神創傷和生存負擔,令社會為之扼腕。

袁鑫在小學曾連續6年被評為“三好學生”,小學畢業前被評為北京市優秀少先隊員,當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被保送到這所市重點中學。麵對如此痛心的事件,人們不僅要發問:如此一所重點中學,為什麼不配備一些至少能傾聽孩子聲音,能與孩子溝通的班主任?家長們滿懷希望地把孩子送到重點中學,心裏指望的是他們學得更多更好。但當孩子學到知識,卻拋棄了生命,這知識又有什麼意義?老師們日複一日地兢兢業業地授以學識,為什麼就不能對那些稚嫩的心靈多一份關懷呢?

危險的警報不絕於耳:

沈陽八中七位初中學生集體服“安定”藥自殺,原因僅僅是因為“活著沒意思”;

鄭州十幾所中小學生為尋找精神刺激,流行吃一種“三唑侖”的藥物,孩子們吃後走路搖搖晃晃,神情恍惚,重者手舞足蹈、大喊大叫,以致精神失常。

如果說這些個例說明不了問題的話,請看看一項對北京542名中學生的問卷調查。在這項2000年的調查中,有34%的中學生承認自己平時與同學談得最多的是吃喝玩樂,“關心國家大事”一項中,有47%的學生回答說“不”。

一位中學老教師訴苦說,幾年前地理小組活動多遠都沒人缺席,現在組織一次活動去八寶山瞻仰革命烈士墓,卻沒一個願意去,他們的理由是:太遠,沒意思。

北京前門西街中學副校長王建宗負責的中小學熱線電話,常接到中學生是否退團入教的谘詢。他說,一本《聖經全集》在某些學生中很流行,入教信教的人也不少。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黃誌堅是研究青少年問題的專家。他用“灰色人生”來描述青少年中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黃教授在全國範圍內做了一次大規模的調查,他調查的結論說明,“灰色人生”在青少年中普遍流行,其表現是:

一、淡化理想,冷漠未來,主張“及時行樂”;

二、崇尚感性,鄙視理性,跟著感覺走;

三、物欲膨脹,精神萎縮,隻重實惠;

四、急功近利,目光短淺;

五、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

由此可見,思想品德教育確實已是迫在眉捷了,雖然學生這方麵的問題並不能完全怪乎於學校和老師,但從責任上說,老師確實不可推卸。

湖北省教委負責人說,多年來基礎教育一直存在著“三重三輕”,即,重智育,輕德育;重學業,輕品德;重分數,輕能力。不少學校對德育工作“口頭上重視,行動上忽視;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

為什麼形成這種局麵呢?主要原因是受片麵追求升學率傾向的影響。現在各方麵都把升學率當作衡量教育質量的惟一標準,在辦學水平和升學率之間劃上了等號。隻要升學率上去了,其他方麵都可以馬虎一點。輕視德育工作考核評估製度,政治課、思想品德課都成了“軟性”的,隨時可被擠掉。實際上,學生的思想品德培養也不僅僅是政治課所能包攬的,學校應把德育工作滲透在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麵,把培養學生品德,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放在第一位。

有些人或許會問,人家國外也並沒拿德育當回事,怎麼這樣令人瞠目的案例卻少有發生呢?說這句話的人肯定對外國的教育不知所以。事實上,國外很多國家和社會一直就很重視對學生的品德教育,而且力度也在不斷加強。

2.從禮儀角度規範孩子的道德行為

如何對學生的思想道德進行有效的引導和培養,這是困惑學校和老師的一個最大問題。而從禮儀角度去規範孩子的道德行為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在現實中,就拿日常行為規範來說,年年講,天天講,還有不少學生做不到,以至上學多年,坐沒坐相,站沒站相,不懂禮貌,舉止散漫,語言粗俗。諄諄告誡,學生感到聽膩了,聽煩了,甚至產生了逆反心理。

麵對教育工作遇到的新問題。一些優秀的教育工作者試圖從大規模的幾十所職高、數千師生人人參與的禮儀大賽中尋找答案。他們首先舉辦全區職高德育主任、禮儀教師、團幹部、班主任、政治教師、職業道德課教師參加的為期六周的禮儀培訓班,進行禮儀知識的學習和禮儀行為的訓練。而後,由他們給學生辦講座、上禮儀課、組織訓練、輔導參賽。禮儀大賽師生同台,由三個項目組成:禮儀知識競賽,包括必答搶答內容;風采展示,包括儀表、儀容、站姿、坐姿、握手、行禮、見麵介紹、遞接物品等;命題演講,包括《做現代文明人》《禮貌禮儀與事業成功》《禮儀是人際交往的通行證》《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談養成良好習慣的必要性》四題。學生們參賽的過程就是規範自身行為的過程,就是培養道德習慣的過程,就是認知做人準則的過程。為參賽所進行的培訓學習、演練、展示代替了通常的說教方式,代替了通常規則條文的硬性要求,學生感到有趣,在這當中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異乎尋常的,一個學期下來,效果是明顯的。學生違紀的少了,出口汙言穢語的少了,頂撞老師的少了……不少學校實行了禮儀站位活動崗,校園秩序井然,師生關係融洽,更顯生機勃勃。

從禮儀角度進行日常行為規範教育,學生易於接受,原因是:禮儀作為一種文化,作為民族傳統文化,學生從中學到知識,得到求知的滿足;禮儀作為完善自我形象的途徑,學生感到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翩翩的風度、優雅的舉止是學生所羨慕的,得到心理的滿足;好勝心強是孩子的特點,在競爭中獲勝,從禮儀走向成功,正適應了孩子的思想性格。

3.要能讓孩子克服怯懦

對孩子品格的培養除了道德方麵之外,首當其衝的就是個性培養,而個性方麵,最具有意義的無疑是讓孩子樹立強大的自信心,克服怯懦和自卑。

預定下午第三節與初二(2)班進行籃球比賽。體育老師已畫好場地,正換球鞋,她是S老師聘任的本場比賽的裁判。現在,一切就緒,他們走出了辦公室,朝操場走去。

離下課還有5分鍾,S見班長有些不安地向他走來。

“什麼事?”S問。

“老師,我們不想打了。”他答。

他雖然1.60米的個頭,但隻不過是個不滿13歲的孩子。

S平和地問:“為什麼?”

“我們怕,怕輸,肯定會輸得挺慘!”

“我知道。”S笑了,“輸就輸,有贏就有輸,今天,我就是要你們拿出最大的勇氣爭個輸,拚個輸。”S的聲音輕柔有力,又有講課時那股威嚴莊重。

“老師,二(2)班有3名校隊隊員,凶得很呢。萬一得不了分丟了麵子怎麼辦?”班長仍憂心忡忡。

“那也沒關係,打個禿子好長毛呀!”沒等S說完,班長笑了。

時間還有2分鍾,S與班長進了教室,沒想到士氣竟然衰落至此。有幾位同學失態地從位子上一躍而起,搶著說要取消比賽。S本能地靈光一閃,問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

“同學們,人會不會長生不老呢?”

“不會。”

“那麼每個人肯定會死的,對嗎?”

“對。”“當然!”“可這和比賽沒有什麼關係。”

“真沒有關係?”S斬釘截鐵地說:“有。既然每個人最後的結果都是死,為什麼人類不一齊自殺,反而都在追求理想與幸福的生活呢?”

教室裏靜了下來,說話聲沒了,一雙雙眼睛忽然亮了。

“打!”不知誰激動地喊了一聲。“打!重在參與,我們懂了,老師!”繼而熱烈的場麵出現了,S讓想參與球賽的同學舉手,不料有半數以上的男生揮起了手臂,握緊了拳頭……球賽開始,雙方難解難分,陣陣掌聲、笑聲、加油聲此起彼伏。怯懦、憂慮與擔心早巳消失得無影無蹤。比分以48:22結束。雖然因年齡懸殊輸了比賽,但同學們很興奮,因為比分比他們預料的高出許多!

回到教室,S及時表揚了孩子們,並把契訶夫的一句話寫在黑板上:“有大狗,有小狗,但小狗不要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S想,他們一定有不少人從比賽中懂得了這句話的哲理。

孩子在麵對強大的壓力和對手時,不知所措、惶恐不安,甚至因擔心而喪失起碼的勇氣這並不為怪。這時,如果有老師及時正確地引導,指點迷津,學生就能從此得到人生的啟迪,就會明白:他們的對手不是三頭六臂的怪物,阻礙我們向上攀登的也不是壑壁千仞的巨峰,而是自己心理上的屏障——怯懦。

4.培養孩子百折不撓的精神

孩童時期,是個性最易塑成的時期,而他們麵臨的困難也並不如大人所遇到的那樣難以攀越。因此,老師應該多讓他們在困難中磨勵,培養他們百折不撓的精神。

肖老師看到以前學生徐穎的信不禁思緒萬端。徐穎信上這樣說:“肖老師,您記得畢業前夕那一番長談嗎?它讓我第一次失眠。沒有它,我不可能考取重點中學,也不可能有充足的信心麵對現在緊張的學習和工作……”看到這,肖老師的思緒不禁又回到了兩年前。

徐穎當了五年的學校三好學生,能在最後一年選上區“三好”,便是給小學階段打上一個完美的句號。可是隻有兩個名額,卻有三個候選人。作為中隊長,徐穎學習、工作都相當出色,班級同學一致推她去競選。優中拔尖,必落選一個。這落選的可經受得住打擊?這是肖老師最擔心的。於是,在評選前他給三人打預防針,讓他們思考,假如自己落選了怎麼辦?其他兩人表示已有心理準備,可以承受考驗,隻有徐穎一口咬定,自己不可能落選,可偏偏她的選票最少。當時,肖老師知道如果冒然宣布結果,她一定會受不住,尤其麵臨畢業會考的衝刺階段,如果沒有十足的信心,便會在進軍重點中學的競爭中不戰而敗。當天下午,肖老師便邀徐穎單獨談話。從老師的表情中,徐穎立即預感到什麼,緊張的神態躍然臉上。見此,老師開門見山地將評選結果告訴了她。不出所料,她麵無表情,呆呆地坐著,紋絲不動。表現出的那種震驚、痛苦和迷惘令人驚訝,不由得讓肖老師感到這次談話的分量。看得出,徐穎在強抑著自己,眼圈紅了又紅,但她硬是沒讓眼淚流出來。望著徐穎,肖老師用平靜的語氣緩緩地道出她的不足之處,又給她逐一分析落選的原因。徐穎空空的眼睛慢慢地有神了,她在認真聽,並且在仔細品味著老師的話。於是肖老師繼續往下說,給徐穎講述了幾個失敗是成功之母的故事,要求她從這次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接著,又把她的學習、工作情況列舉出來,肯定她的成績,指出不足,提出建議和希望。那天下午,肖老師說了很多很多,徐穎卻一直一言不發,從神情上看,雖然開始時的那種頹喪表情不見了,但她還處在痛苦的思考之中。最後,肖老師語重心長地送她一句話:“在哪跌倒了,就在哪兒爬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