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來和孩子一起看世界2(2 / 3)

從以後的通信中肖老師陸續知道,徐穎當天回家大哭了一場,她一遍遍地咀嚼著老師的話,失眠到淩晨3點。從第二天起,她便憋足一股勁,向重點中學一中衝刺,當接到一中錄取通知書時,她告訴肖老師:“我又哭了,但那一次流下的是喜悅的淚水!”那年春節肖老師再見到徐穎時。他看到的是一個比以前更堅強、更有信心、更樂觀的女孩子。

上海青少年發展谘詢中心一項調查表明,目前中小學生心理方麵存在問題日趨嚴重,抗挫能力弱是其中突出表現之一。獨生子女是在重重嗬護中成長的,優等生大多是一帆風順,他們一旦遭受挫折,往往會一蹶不振。這樣的優等生是畸形的,長大後將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被淘汰,而挫折的磨勵正是訓練意誌的最好方法。因此,老師有必要讓學生經曆挫折,承擔失敗,在挫折與失敗中細心的培養學生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而麵對當前我國學生的這種普通的意誌薄弱,廣大教育工作者更應當承擔一份責任。

5.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單親家庭的逐漸普遍,越來越多的父母對孩子更傾向於溺愛,他們總想幫孩子把一切都辦好,這無疑讓孩子的動手能力越來越差。

我國教育工作者張世定一行到意大利考察。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主人安排他們去米蘭參觀幼兒園與托兒所。可惜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嘩嘩大雨,他們冒雨驅車到米蘭時,園長、所長們已經等候很長一段時間了。走進托兒所,中國客人看到的不是穿戴整齊的孩子們的歡迎場麵,而是一個3歲女孩滿身泥水地在玩弄水桶裏的泥沙,另外有10多個可愛的孩子各自埋頭認真地在用廢罐頭盒挖沙泥,或堆造型或挖坑洞。

中國客人好奇地問園長,為什麼要安排這次活動,主人回答說:“因為孩子的父母周末假日常常帶孩子去海灘度假,在幼兒園安排這個活動就是為了訓練孩子在海灘玩耍的能力。”

中國客人發現,這個幼兒園的教師們對孩子在活動中弄髒衣服與身體早已習以為常,至少在他們看來對孩子從小就不應嬌生慣養,而應在大自然的“泥河”中滾打,也許這更能順應孩子們的天性,讓他們順其自然地發展。

張世定一行走進教室,寬闊的空間給他們展示了豐富多彩的育兒活動場景:這裏像是個商店,有堆積待售的水果,還有磅秤、計數器,供孩子們動手演習。園長告訴中國客人,說有許多東西都是家長送的,家長很樂意送東西給學生。幼兒園還允許家長到園與教師一道帶孩子;那裏是“微型家庭”,在家庭式布置的環境裏,孩子們實習做飯等多種家務。

中國客人參觀了三所幼兒園,一般空間都很大,活動室、教室、午睡室及餐室是分開專用的,每班最多20位小朋友,教師全是女性,高中畢業文化程度。當地政府還十分注重對幼兒進行科學啟蒙教育,設了一個科學實驗的中心,向全市開放。1—6歲的孩子在老師帶領下到實驗中心來活動。中心寬敞的空間裏設有化學、物理、光學等實驗室,許多設備都是教師們自己製作的。化學實驗室讓孩子們知道水的三種形態,物理實驗室讓孩子們知道浮力與吸力原理,光學實驗室讓孩子們知道色彩七態的變幻與鏡子裏的變形;還有幾何圖形變換組合實驗等。這些實驗都以簡便的操作,易懂可感的形象,讓孩子們知道一些抽象的科學原理。

主人對中國客人說:“看書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動手,這對腦也很有用。孩子們在家裏盡看電視,無心思也無時間進行這方麵的訓練,所以我們要安排這項活動。”

訪問結束時,園長召集全園教師與遠道而來的中國客人座談,以他們的名酒,名點相招待。主人向客人詢問有關中國幼兒園教育的情況,雙方產生共鳴(例如各級教育的教師文化程度,工作的時間等等),但又有差別,比如他們更重視兒童的自然、科學、社會與生活的教育與訓練,這在幼兒教育中已經形成雛形,並將伴隨以後的小學、初中與高中教育,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人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看到國外對兒童這種動手能力的大力培養,再對照自己,我們不能熟視無睹,教育者應該深刻的明白孩子遲是總是要獨立的,而這種動手能力也是他們必須具備的生存能力,因此,一定要重視孩子這種動手能力的培養。

6.保護孩子的創造力

創造力不屬於品德教育的範疇,但是卻對孩子的品德形成有著極其巨大的影響,它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性,能讓孩子產生樂觀的心態和熱情的生活態度。因此,我們將對於這種能力的保護也歸於對孩子品格培養的範圍。

一個孩子的母親,因孩子把她剛買回家的一塊金表當成新鮮玩具給擺弄壞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並把這件事告訴了孩子的教師。不料,這位老師卻幽默地說:“恐怕一個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槍斃了。”這個母親不解其意,老師給她分析說:“孩子的這種行為是創造力的一種表現,你不該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雙手,讓他從小就有動手的機會。”

“那我現在該怎麼辦?”這位母親聽了老師的話,對自己的行為後悔不迭。

“補救的辦法是有的。”老師接著說道,“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鍾表鋪,讓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這樣,鍾表鋪就成了課堂,修表匠就成了先生,你的孩子就成了學生,修理費就成了學費,你孩子的好奇心可以得到滿足。說不定,他還可以學會修理呢!”這個故事發生在半個世紀前。故事中的那位老師就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愛迪生是世界著名的發明家,一生中共有大大小小的發明2000多種,人們稱他是“發明大王”。他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自幼富有幻想,愛動腦筋,特別喜歡做科學試驗。愛迪生隻上過3年小學,而這三年書,還是在淘氣中度過的,被老師認為是不堪造就的淘氣鬼,後來隻好去打工。12歲那年,他到火車上賣報,但同時又偷偷地在火車上做試驗,差點把列車給爆炸了,車長一怒之下,狠狠地抽了他一記耳光,這一記耳光,使愛迪生落下了終生的殘疾。後來,耳聾的他又當過鐵路電報員,繼續學習和研究。1862年,他發明了留聲機,轟動了全世界,為此法國政府授予他爵士頭銜,美國總統請他到白宮去表演。他發明了電燈、電話、電影、蓄電池,成功地進行了鐵道電氣化試驗。1883年發現了“愛迪生效應”,即熱電子發射現象。此外,他還在礦業、建築業、化工及軍事技術等方麵也有許多發明,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家、科學家。

縱觀愛迪生的成功,我們不難發現,是富於幻想、好奇心、愛動的性格與天賦造就了一個偉人,正是這些東西孕育和發展了他的創造力。

而在如今的社會,現代化的步奏越來越快,而社會最缺乏的人才就是這種具有創造力,創新才能的人。創造力是所有正常人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的一種特性,兒童當然也不例外,他們同樣具有和自己身心發展相適應的創造萌芽。如果你仔細地觀察一下孩子,他們的說和做,無不具有“創造”的因素。作為教育工作者,就要扶植孩子的創造萌芽,鼓勵學生的創造活動。心理學研究表明,有利於創造性發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也就是說,人們在進行創造性活動時,不希望因自己的行為和結果與眾不同而受到嘲笑或幹擾,從而能自由自在地繼續自己的創造活動。

由於孩子本身心智所限,他們的創造力在大人看來,或許往往顯得幼稚離奇,不可理喻,但是無論怎樣,老師都應該保護孩子的這種創造性,並且還要能對其予以適當的鼓勵和指導,要在一定程度上,允許學生犯錯誤,搞“破壞”,盡量的去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隻有這樣才可能讓孩子走向一條“天才”之路。

7.教育學生做自己的主人

掌握你命運的永遠隻是你自己,一定要能做自己的主人,不被其它的東西所操縱,這也應該是老師要教給學生知道的,不要以為孩子年紀小,就忽視了這方麵的教育,否則很可能造成大錯。

美國教師在培養學生勇敢、堅強、自主靈活地處理問題方麵,更多的是采用理解、信任、鼓勵、談心的方法,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位舊金山小學的教師遇到這樣一件事:她負責的班上,年齡最小的學生凱倫好幾天鬱鬱寡歡,愁眉不展。這位教師反複詢問,可小凱倫就是不肯把原委講出來。麵對僵局,老師不急不躁。利用一天下午放學的機會,她熱情邀請這個學生到自己家裏作客,向小凱倫講老師自己在遇到困難時所采取的辦法和態度。氣氛到了非常融洽的時候,這位教師顯得並不十分在意地問凱倫:“莫非出什麼事啦?”聲音柔和,神態安詳。老師繼續鼓勵自己的學生:“說出來吧,我看得出有事在煩惱著你,你要相信,我是會盡力幫助你的,不管那是什麼”。

一種強烈的被信任的感覺襲上小凱倫心頭,她感到老師是多麼地關心她,於是,她就把煩惱著她的整個事情盡情傾訴。那是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小凱倫沿著街道正朝朋友家走去。“喂!”灌木叢後麵傳來的喊聲使她停住了腳,她感到麻煩找上門來了。又是一聲“喂”的喊聲,使她嚇得脊梁骨直冒涼氣。

灌木叢後是兩個高中生吉姆和彼得,小凱倫認得他們,因為聽人講過他們結夥在學校販毒,知道他們不幹正事,小凱倫不想跟這些人打交道,於是,沒理他們,一個人繼續往前走。

彼得先開了口:“嘿,你想要大麻嗎?”

“不,謝謝。”回答完他的問話,凱倫使出全身的勁兒,一口氣跑到朋友家裏。

然而,事情並沒有結束。第二天,小凱倫正坐在自家門前的台階上,那兩個高中生又來了,她轉身想進去,不料門已被鎖上了。急中生智,凱倫撒開腿往後跑,但沒等跑開彼得就攔住了去路。

“讓我走!”小凱倫聲嘶力竭地大喊。

但這兩個人隻管把種類不同的毒品拿出來給她看。

接著是吉姆挑釁的聲音:“你改變主意了嗎?”

彼得接著說:“也許你想反應不那麼強烈,像喝些啤酒什麼的。你也知道,不是嗎?”

“不!”

“你不是膽小鬼,對吧,凱倫?”吉姆問道。凱倫不知如何回答,渾身顫抖著,仿佛穿著短褲站在冰天雪地裏。她又一次試圖脫身,但沒有成功。

接下來的一連幾個星期差不多天天都這樣。7月份,凱倫的生日到了,她仍然沒有采取任何行動,她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她害怕如果跟老師講了,老師能完全相信她嗎?萬一老師懷疑她跟那夥人有染,那豈不是真正陷入困境麼?

老師不動聲色地聽凱倫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講完,語重心長地說:“凱倫呀,你不需要證明什麼,你就是你自己的主人,完全沒必要向任何人證明任何事情。去向他們把話說清楚。勇敢些,相信你能辦好這件事!”

老師一席話,使小凱倫聽得瞪大了眼睛。

第二天去散步的路上,凱倫又一次與吉姆和彼得相遇了。他們又故伎重演糾纏不休。

凱倫嚴詞正色地告訴他們:“你們倆一直纏著要我吸毒。對此我做過思考,我已得出結論,如果我吸毒的話,那就證明我是一個膽小鬼。如果你倆不在上癮之前停止吸毒,你們以後的生活會很難過的”

見那兩個人不吱聲,凱倫豁出去了,索性大喊:“想想你們在做什麼!如果你們不尊重你們自己,至少該尊重我們當中那些有自尊心的人。不要糾纏我了,趁你們毒癮不深,快把那些毒品拿走吧!”

那兩個高中生一聲不響地走了。後來凱倫發現,吉姆和彼得不再企圖向其他孩子們販毒了,實際上,他們自己也在想法戒掉毒癮。

又是一次師生間的長談。凱倫對老師說:“從這件事上我得到一個教訓。當你明白不必向任何人證明任何事的時候,你會比原來想像的要勇敢得多。我害怕過那兩個男孩,但我有勇氣說‘不!’最重要的是,我懂得了老師是多麼關心和理解我,這一點在我處於困境時最明顯。”

這位美國老師的作法值得稱道,他對學生指出了“你就是你自己的主人”。更多的程度上能激起學生極大的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感。即要對自我負責任。

反觀我國的教育,老師們往往不太重視這一點,學生在大腦中留下最深刻的烙印往往是父母、是老師,凡事都以這倆方為主,生活中的問題也都以這兩方為尋求對象,一旦問題得不到解決,便可能沒了主意,瞎打亂撞,乃至走入歧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