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要能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怯懦並不是學生樹立自信心的唯一障礙。從學生的角度講,自信心的喪失更多的是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與認可,也就是說其自尊心先受到了打擊。
每個人都有強烈的自尊心,學生自也不例外,他們也強烈的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自尊心會越來越強,一旦這種自尊得不到足夠的重視,自信心便也很難樹立。
下麵我們看看這位老師是如何來樹立學生自信心的,相信肯定會讓廣大教育者深有啟示。
四年級開學初,楊靜,一個白白淨淨的女孩子來到了我們班。作為一名留級生的她,臉上沒有一絲笑容,頭也總是深深地埋著,似乎想把自己隱藏起來。
我明白,失敗的打擊是沉重的,因為學習成績不合格而成為留級生,在她那比其他學生心理成熟一些,然而又無比脆弱的內心深處,將承擔起多麼沉重的負荷!這種負荷,足以摧毀她那本來就脆弱的心理防線。如果我們和家長再不及時去彌補,那麼她便很難在挫折的道路上重新站立起來。對於她而言,不僅僅是對學習的放棄,同時也是對生活、人際交往、追求的放棄,更重要的是對人生的放棄。他的自尊心時刻都會受到傷害,自卑將使她永遠拾不起頭來。為了使她重新正視自己,以新的麵貌來麵對陌生的集體,我思考了很久……
一天上數學課,我提出了一個簡單的問題請楊靜回答。她疑惑地抬起頭,似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聽到我又點她的名字,她才慢慢地從座位上站起來,用幾乎是耳語的聲音來回答。其他同學都哄笑起來。我看見楊靜的臉一下子紅了。我急忙用手勢製止住學生的笑聲,鼓勵她:“你回答的問題很正確,但聲音太小了。請你大聲些回答好嗎?”楊海靜鼓足了勇氣,又用比上次大了一點兒的聲音重複了一遍,這一次,全班同學都湊和著聽清了。我問同學們:“她回答得對嗎?”“對!”全班同學聲音是那樣整齊、響亮,仿佛是對她的稱讚,又像是對她的鼓勵。我緊接著補充:“要是聲音再大一些,那就更好了。”聽了我的話,她抬頭望了我一眼,歪了一下頭,似乎想表白什麼,然而又什麼也沒說。
以後每次上課,每當我提出問題,都看到她的眼裏閃現出了期盼的神色。然而我總是故意不去理會,而是找一些聲音響亮的同學來回答,還進行表揚。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有獲得承認的欲求,每一個人都不希望遭到別人的冷落與輕視,人都需要別人的讚賞。
終於有一次,在請同學回答問題時,我先提出要求:請聲音響亮的同學來回答。楊靜眼中的期盼尤其強烈,然而手卻還是不敢舉到桌子上。我於是點了她的名字。令我欣喜的是,她終於用響亮的聲音清晰地回答出了我所提出的問題,而且完全正確。我又找了幾個聲音較小的同學來回答,最後讓同學評判:“誰回答得最好?為什麼?”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楊靜。因為她回答的聲音響亮。”我看到其他同學對楊海靜有了新的評價。楊海靜也從其他同學那裏得到了承認和讚賞。我第一次看到在她的臉上露出了那樣滿足、美麗的笑容。從那以後,她在課堂上回答問題越來越積極、踴躍。
在小學生質量綜合評價課上,同學們在努力學習、初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勇於克服困難、有上進心的兩項中,都分別給楊海靜評上了優。楊海靜漸漸地與同學們融合在一起,她終於在同學們麵前抬起頭來。
楊靜的轉變,使我也有了新的思想認識:固然好學生能討自己喜歡,然而差生,無論如何差,作為一名教師,都必須以極大的耐心和熱情加以鼓勵和引導,甚至要付出比對優秀學生更多的愛來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這位老師把握住了學生楊靜自信心喪失的根本性原因,及自尊受到的壓製,知道他得不到足夠的尊重與認可。因此,他便對症下藥,不僅主動的鼓勵楊靜,還讓其餘的學生也主動的認可楊靜,這無疑會讓楊靜具有強烈的自信心。
9.讓孩子吃吃苦
“吃苦教育”在前幾年也曾被提倡一時,但終為各種原因沒有大行其道,這種教育方式在中國也確實不太適合。但是適當的讓孩子吃吃苦,培養孩子受困難的毅力確實也是很有必要的。
每天放學時分,在中國城市的任何一所小學,你都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盛況:許多無怨無悔的家長默默列在校門兩側。孩子們歡蹦亂跳地跑出來,幾乎是所有孩子的書包都在頃刻間移向大人的手中。還有頭發雪白的長者立即將雪糕、糖葫蘆或其他零食遞到孩子手中,於是孩子跑在前麵邊吃邊玩,而長者背著書包,老仆人一般地緊趕小主人。
就在許多家長挖空心思地滿足子女的各種要求時,富甲天下的日本人卻千方百計地對他們的孩子進行“吃苦教育”。為了不忘過去最困難的日子,日本一家學校給孩子們做了“憶苦飯”,結果,孩子們麵對當年大人吃過的糠菜嚎啕大哭,拒食三天。校方毫不動搖,第四天,孩子終於咽下了這頓憶苦飯。在日本的許多孤島或森林裏,人們常常可以看見日本小學生的身影。他們在沒有老師帶領的情況下,麵對著既無水源又無食物的可怕自然界,安營紮寨,尋覓野果,撿拾柴草,尋找水源,自己營救自己。一個孩子從荒島歸來後,感慨地對老師說:“我以前以為我們享受的一切現代化設施都是本來就有的,荒島的曆險才使我明白,人生來兩手空空,一切都是勞動創造的。過去老師講勞動光榮,我們感到很空洞,如今才真正理解了這個詞的含意。”
日本教育家指出,生存意誌的教育是品德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日本雖然實現了“富裕社會夢想”,但社會節奏加快和升學競爭的壓力,使孩子們與大自然的接觸少了。同時,日趨富裕的物質生活條件也削弱了孩子們應具備的人生忍耐力、心理承受力和克服困難、堅韌不拔的意誌力。日本中小學生中出現了動武,以強淩弱,違法亂紀的現象,這些問題的發生使日本各界產生了危機感。為此,日本神奈川縣的有識之士提出了“展開和促進與人接觸、感受自然的運動,恢複和充實孩子們的感性體驗”的建議,於1984年起在學校和社區開展了廣泛的“感觸性”教育運動。
為此,神奈川縣各地根據學校和社區的特點分別建立了—些教育基地——交流村。學校和社區組織孩子們到交流村集中生活、勞動、鍛煉,請交流村所在地的老人講過去的生活;或組織孩子們到敬老院和老人交談,為老人們服務;或組織家長和孩子一起到大自然中開展活動;或請農村老人向孩子及家長傳授打草鞋的方法;或者把不同年齡的孩子混編開展活動。孩子們通過各種各樣“感觸性”教育活動,對大自然、周圍的環境、生活有了切實的感性體驗,從中體會到做人的樂趣,感受到大自然的奧秘,激起了學習欲望,並且在集體活動中逐步培養了關心別人、攜手並肩、共同生存和發展的優良品德。
當然,我們並不是提倡在中國學生中大行“吃苦”之風,窮也不能窮孩子依然行得通,因為中國的教育環境確實是如此,畢竟還有一大部分學生就是在吃苦之中的,我們也應該讓他們接受正常的生活。但是,正所謂區別對待,對另一些一部分的小皇帝、小公主自小就在吃喝不愁,無憂無慮中長大的孩子我們老師要進行必要的吃苦教育,讓他們知道生存的不易,更加的珍惜他們的所有,努力的去學習。
10.讓孩子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愛
對孩子進行愛的啟迪,讓孩子的體會什麼是真正的愛,是我們做老師所必須開展的一項教育,那麼具體如何去操作呢?
一天,全國特級教師、孫蒲遠老師給低年級學生上課,講“愛是什麼”。
“我們愛自己的媽媽,愛我們周圍的花草樹木,愛我們偉大的祖國。今天,我們要表達出我們發自內心的愛。”一開課。孫老師就充滿感情地對孩子們說了這樣一番話。
“你們看到的‘愛’是什麼顏色的?從你手中的彩色紙裏找出這個顏色,再說說為什麼是這個顏色。”孫老師進一步啟發著孩子們。
“愛是紅色的,因為紅色鮮豔,國旗就是紅色的。”一個學生這樣說。
“愛是黃色的,因為黃色明亮,菊花就是黃色的。”一個學生又這樣說。
“愛是白色的,因為新娘穿的白色婚紗太美了,特別讓人喜歡。”
“愛是黑色的,因為黑色是大地母親的顏色。”
“愛是綠色的,大樹和小草都非常可愛。”
“愛是金色的,因為太陽是金色的。”
孩子們爭先恐後,舉起手中五顏六色表達愛的紙條。
“大家說得都很好。再想想,還有沒有同學認為愛是別的顏色的?”孫老師笑咪咪地問。
“有!”一個男孩站起來,“愛是無色的。因為空氣是無色的,我們誰也離不開空氣!”
“太好了!”孫老師滿意地說。“那麼,請大家再想想,‘愛’是什麼聲音的?你能表達出來嗎?”孫老師提出了第二個問題。
“愛是大聲的!我愛祖國,就對著紅色的國旗大聲喊:‘祖國媽媽,我愛你!’”一個女生激動地回答。
“愛是小聲的!我看到公園裏叔叔小聲對一個阿姨說:‘我愛你!’”這個男生的回答,引起全班哄堂大笑。
“還有不同的答案嗎?”孫老師又問。
“愛是無聲的,媽媽的愛是無聲的。”
孩子們精彩的回答,再一次得到老師的讚揚。
“我再問你們,你認為愛應該是什麼味道,什麼感覺的?”孫老師提出第三個問題。
“愛是甜甜的、甜甜蜜蜜的。愛是香香的,像花一樣香。”
“愛是溫柔的,讓人很舒服。”
“愛是光滑的,愛是暖暖的。”
最後,孫老師讓每個孩子都總結一下“你對愛的最深感受是什麼?是顏色?是聲音?是樣子?是感情?……”伴隨著孩子天真的回答,教室裏回響著歌頌愛的音樂。
這樣一堂關於“愛”的課程,對學生來說實在是最美妙不過的心靈享受,是最富有啟迪意義的愛的教育,它不僅讓孩子感受到了看得見的愛,有聲的愛,也讓孩子體會到了看不見的愛,無聲的愛,相信廣大教育者定能從中得出怎樣去進行愛的教育。
11.要將“身教”切實的用到孩子身上
老師以身作則,往往比空洞的說理更能讓孩子信服,但關於如何以身作則,卻存在著分歧。
魯迅先生到街上去給青年補靴子,北京大學的季羨林教授給前來報到的學生看行李,這些都是身教的典型材料。
去為學生做一些,那怕這事是極其微小毫不起眼,都能使學生難以忘懷。而語言教育現在似乎成了教師教育的惟一的途徑。語言教育總有貧乏的時候,但即使是有豐富的詞彙,有時也許不如一個行動的鼓勵和幫助。
人們對於以身作則的理解,往往隻限於老師為孩子作出了什麼樣的楷模,然而事實上,以身作則在教育上更為關鍵的意義是你為學生做了什麼。
記得前幾年曾有一個爭論。一個學校門前有一條小河,小學生上學總是要趟水而過,冬天特別冷,夏天水多的時候又有危險。有一位女教師就一直堅持把孩子背過來,多少年如一日,深受學生和家長的好評。後來又來了一位教師,頗費周折地在小河上架起了一座橋。可他反而沒有像先前那位老師那樣得到好評,也沒有像那位教師那樣獲得各種榮譽。兩個教師都有很值得讚美的地方,從務實的角度看,後邊的那位教師確實做得更好,但背學生的老師雖說傳統,卻給人們留下的是一種人情的關懷、一種心貼心的感覺。不要說每天把每個孩子背過河,即使在孩子們需要的時候,我們拉一下他們的小手,就可能產生一種巨大的力量和無窮的愛意。小橋修好了,也是做了好事,但學生的直接感覺就不同了。我們不是在這裏討論兩個教師的優點和長處,但這個事情卻很能說明身教的另一個意思。
同其它的榜樣與楷模一樣,老師的高尚品德,確實可以給學生以引導和啟示,但是老師畢竟是教育學生的,他需要長時間的與學生相處。這就要求老師不僅要為學生做個樣子,不僅要注意自己的修行,更要和學生走到一起,通過關注和關心,來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教師優良品行的實用意義和價值。否則,教師單純意義上獨善其身對教育來說並沒有太大的意義,所謂的身教就是還能兼濟學生。當前,一些教育工作者提倡用眼睛表揚學生,用手掌關心學生。摸摸頭,拍拍肩,學生就有很多的振作和感激。而實際上許多教師卻可能做得相反,有些是我們教師能夠輕易做到的事情也可能沒有去做。有一次體育課上,一個孩子摔倒了,當時小腿上就流出了血,我們體育教師卻視而不見,漠不關心,這個學生感到了什麼,是冷漠嗎,是委屈嗎?這對他以後對待別人的態度,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教育人關鍵是行動關懷,北京大學那個受到季先生自然狀態下關照的學生,肯定能夠獲得更多的人生感悟。季先生賦予行動教育以新的含義。
言傳當然是做老師所必須具備的一種本領,但身教更具意義,在教育中,隨時幫助和關心學生,是我們每個做老師都應當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