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來和孩子一起看世界3(2 / 3)

在這件事情上,學生高興了,老師也高興了,因為盡管要訂正的地方不多,檢查訂正也隻是舉手之勞,但它的意義已不在事情本身,而是以事情為紐帶,加強了師生之間的聯係和相互接觸,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感情,激發了學生奮發向上的熱情,鼓起了學生與困難作鬥爭的幹勁。由此看來,教師有時有必要有意識地安排學生為自己作舉手之勞:登一下考試分數,在黑板上給大家寫兩條題目,臨時安排一次值日等等。特別要多給差生機會,以創造轉變的切入口。當然,捕捉“小事”同樣需要靈感,需要機智,讓誰做也值得推敲,因為同樣的小事給不同的學生做會帶來不同的心理作用和教育效果。在這些舉手之勞的小事中,學生常常因為自己顧了“小事”的主人而感到滿足。這是學生能為老師做事而自豪的滿足,是受到老師注意和重視的滿足,是自尊心更是上進心的滿足,學生渴望得到這種滿足,而且年級越低,這樣的渴望越強烈。不信嗎?假如有個小學一、二年級的老師到她班裏借用小刀,學生一定爭著借給老師,而未被借的學生一定很覺遺憾,甚至覺得受到了冷落。學生這種奇妙的心理應該引起我們教師的重視並應得到科學利用。所以,舉手之勞的小事,如果精心考慮,安排恰當,就能起到其他教育途徑難以替代的作用。當然教師也要善於為學生作舉手之勞。隻有這樣才能增加師生間的相互信任,深厚情誼,創造更多的育人機會。我們教師,如果既不善於自己為學生作舉手之勞的小事,也不善於讓學生為自己作舉手之勞的小事,那無疑是教育資源的浪費。

所以說,要想表達對學生的尊重,激發學生奮發向上就不妨讓學生幫幫自己,這是最尊重學生的方法。因為,在學生眼中,你這種做法,無疑是將他當成了一個與你等同的個體,他的自尊心也會得到空前的提高,自然也就更能奮發的學習。

5.多給孩子以機會

對於成功的人們來說,機會隻有一次。對於孩子,我們卻必須永遠給他們以機會。

下麵這位老師的經曆就很有代表性:

那天,我正在辦公室向校長彙報班上的情況,忽然,班長急衝衝地跑進來,氣喘籲籲:“老師不好了!李軍又和別人打架了。”

我一聽,“騰”地一下站了起來。這個李軍調皮得出奇,人長得牛高馬大,成績不好,卻愛搗蛋打架。我教育過他幾次了,他也知道了自己的錯誤,每次都很誠懇地保證:“一定改!一定改!”我也不知給過他多少次改正的機會了。怎麼又打架了呢?我的氣憤可想而知了;這次可不能那麼和氣,一定得狠狠批評他一頓。我對班長說:“去把李軍叫來!”

旁邊的老校長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語重心長地說;“小何,耐心點,鴨子越急越趕不上架,你再給他一次改正錯誤的機會吧!”

我冷靜下來,深感自己的性子太急。教育是一項必須耐心、持久的工作。孩子的心地是善良的,本質並不壞,犯錯誤後經過教育,他們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不對,並且要求改正缺點。但由於心理和生理上的不成熟,意誌和感情控製能力不強,或者認識不夠,難免再犯錯誤,但過後他的心裏一定很內疚,這種關頭,嚴厲的批評可能會使他產生反感、不滿的心理,效果適得其反。

我想,如果能夠寬容他,再給他一次改正的機會,那麼孩子就會自責,就會從內心裏對過失和錯誤進行檢討,產生一種贖罪感,促使自己在以後改正缺點,彌補過錯。大人們都懂得“百忍成金”這個道理,對於孩子,我們又何嚐不能容忍一下,多給他幾次改正的機會呢?絕對不能一盤否定,一次不行,第二次,二次不行,第三次……百忍一定出黃金。

想到這裏,我有了主意。

果然,李軍進來了,他耷拉著腦袋:等待著一場批評。我卻溫和地說:“你知錯了就好,老師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一定要改正喲!”李軍的臉紅了,頭低得更深了。

從那以後,李軍再也沒有打過架,成績也好了不少,還被選為班上的體育委員,整個兒變了樣。我非常高興,完全沒有料到他變得這麼快。私下裏有學生告訴我,那次談話後,李軍曾在同學中間說;“老師這麼相信我,我不改正行嗎?”

可以說,作為教育者,我們給孩子的永遠不能有最後,因為教育無疑是必須持久耐心的工作,孩子們再冥頑不靈,也畢竟隻是孩子,到達一定的尺度,他們自然會為老師的真誠而感動。

6.向孩子學習學習

孩子們對老師的抱怨過多的就是老師不懂得他們的難處,隻知道派給他們任務。這個時候,教師如果能蹲下身子做一做學生們常做的事,向他們學習學習,那教育的效果很可能有意外之喜。

偶然聽一個男孩子挺動情地說:”那次我匆匆跑出去買鉛筆,把桌子上的暖瓶碰翻了,爸爸不但沒生氣,倒埋怨自己沒把暖瓶放好……”顯然,爸爸以寬宏的氣度承擔了兒子的責任,把摔暖瓶的責任歸咎到自己身上,“誠懇”的自責勝過直接指責孩子,孩子永遠記下了這次粗心的教訓。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理所當然地要向這位孩子的爸爸學習,也讓“責任遷移”的教育藝術在班級內綻放光彩。例如上課前擦黑板、整理講桌是值日生的職責,可小學生卻經常忙於課間10分鍾的活動而疏忽了,或匆匆了之。針對此事,解釋、表揚、批評……往往難以奏效。然而用一用“責任遷移”的方法卻會輕鬆地解決了這個難題。

一位老師剛走入教室準備上課,但他一看教室裏麵,心裏立馬不舒服起來。實在太刺眼了!許多學生正忙著掏課本、筆記,幾個同學還沒坐下;黑板上呢?上節課的板書齊刷刷的,一字不少;講桌上也鋪了一層薄薄的粉筆灰……

早有機靈的學生跑上來要“補償勞動”,但這位老師卻連忙製止住了他,不動聲色地說:“同學們上了三節課,夠辛苦啦!好不容易到課間10分鍾,還沒來得及輕鬆呢。這回呀,也該輪到老師擦擦黑板了……”說著,他拿起黑板擦,一板一眼地擦起來。一邊擦,一邊“請教”學生怎樣擦得最幹淨最衛生;擦完黑板,用抹布輕輕地擦掉講桌上的粉筆灰,擺好教案教具;隨後,他微笑著“征求”學生的意見:“這樣合格嗎?”得到了學生的肯定之後,他又乘勝追擊:“以後,老師一定提前到教室,多幫同學們擦黑板,讓同學們安心地上好課。請同學們監督老師,好嗎?”最後的問話,學生們都靜靜地聽著、思考著,竟忘了回答。

就這樣,老師一邊示範一邊敘談,把對學生的理解及誠懇的“自責”無聲地傳遞給學生,把擦黑板的責任悄悄地遷移到老師身上。學生的情感是豐富的,他們更深刻地認識到了課前擦好黑板的重要性。以後,每次上課前講台上都是一股清爽氣息,這位老師再也沒找到擦黑板的機會。

向孩子學習主要是讓孩子去體會老師的那種寬容與平等,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不對,當然,這種學習,這種蹲下身子的行為必須是老師自願的、誠懇的,不能帶有絲毫的欺騙。

7.老師要敢於說不知道

在我國的課堂教育中,很少有學生敢於與老師當堂爭論,老師麵對學生的問題也很少回答“不知道”的。仿佛覺得老師在學生麵前就應該什麼都知道似的,這對於我們的教育來說實在不可取。反觀國外教育,正好相反,老師的坦然與誠實往往能更讓學生們信任,更加積極的進行學習。

我國教育哲學博士楊之嶺、林冰二位學者應邀訪問美國的教育狀況,感觸很多,當有人間美國小學教師“最大的特點是什麼”這個問題時,二位學者不約而同地感慨:是美國教師的那種實事求是,嚴謹的科學態度。一方麵,鼓勵學生提問,另一方麵,對學生的問題,他們總是認真對待,給予盡可能完美的解答。如果學生所問剛好是教師不懂、不知、不會、有疑問的,就十分幹脆地回答:“不知道。等我查查資料,再考慮一下給你答複好麼?”

我們為美國教師敢於說“不知道”拍案叫好!美國中小學的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教師把學生看成是與自己平等地、共同探討問題的人,允許他們提出各種不同的、相反的、甚至是錯誤的見解。美國教師被學生問住也是常有的事,他們絕不會為此而臉紅。他們經常對學生說,我們不懂的事情要比懂的事情多得多。有次上課,一位學生問老師如何使用圖書館裏的資料,這位教師想了想說:“這個問題我們最好還是去請這方麵的內行。”到下次上課時,那位教師幹脆把學生帶到圖書館,指著圖書管理員對同學們說:“在這方麵他是你們的老師,我和你們一樣都是以學生的身份來請教他的。”

在美國中小學讀書,如果你課堂上不提問題,就別想得到優異成績。

一天課間,有位數學教師問他的一個學生:“給你的成績評為B,你有意見嗎?”還沒等那個學生回答,這位老師接著說:”你應該有意見,因為從卷麵上看,你完全應該得A(全優)。可你又不應該有意見,因為在課堂上,你沒有提出過問題,也沒有發表過見解。這樣,我怎麼知道你弄懂了難點沒有?你看了參考書沒有?你的思路是否對頭?我講的程度深了,還是淺了?”

與美國教師的這種實事求是的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精神相比,我們有不少教師在遇上回答不出的問題時,就是不願意說“不知道”這三個字,好像說了就會丟掉老師的麵子似的。有的老師往往說些牽強附會的話,以搪塞過去,以致給學生帶來不少的不必要的麻煩;有的老師是當學生拿著書中的正確答案去證明老師的答案錯了的時候,他竟然還振振有詞,不肯服輸。學生為了不傷老師的麵子,也隻好違心地點點頭而去。

當今社會的學生,不僅希望老師成為他們步入科學殿堂的引路人,也非常希望老師成為他們真誠、坦率、無話不說的摯友。他們喜歡那些敢於把自己真實地毫不掩飾地放在人們麵前的人。

在這方麵,山東農業大學的簡方老師有一段感人的肺腑之言。他說:“不知別的教師在教學中是否被學生問倒過。可是,我做教師以來,卻讓學生問倒過好幾次,好不尷尬回答不來怎麼辦?隻好講‘不知道’。這本是順理成章的事,無須大驚小怪,更不值得大書特書。可是,在我第一次忐忑地說出‘不知道’三個字時,卻出乎意料地贏得了學生們的讚許和信任的目光,仿佛一下子拉近了我和學生之間感情上的距離,使我深受感動。自那以後,我經常和學生們一起學習和討論。他們常常海闊天空地向我提出各種問題,自然也常會得到我‘不知道’的回答。可是,他們卻願意問我。他們說:在這所高等學府中,你也許算不上第一流的教師,卻能算上是一個誠摯的教師,我們對敢說‘不知道’的老師更信任、喜歡。自然,我並沒有以敢說‘不知道’為榮的意思。我在默默地努力工作和學習,爭取盡量地少說‘不知道’,以真正對得起信任我的學生們”。

老師對學生的問題說“不知道”,並不是什麼很丟人的事,孔子不說過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教育本身就是一項很誠懇,很真實的工作,因為它麵對的是那些純真的孩子們,因此老師一定要敢於說“不知道”。

8.千萬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的自尊心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的增強,這個時候老師如果對其加以保護,充分的尊重孩子,他們往往會激發出最大的自信心和上進心,相反,如果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則往往給他們造成巨大的傷害,甚至影響他們的一生。

陶陶小時候長得異常的小巧活潑,聰明但卻很粗心,所以成績並不是很好。再加上在課堂上又坐不住,因此老師很不喜歡她。於是便找了個借口把她從第一排調到了最後一排,而把後排一個聽話的“尖子生”調到前麵,這時的陶陶雖已上五年級,可身高卻隻有一米多點,小小的她坐直了身子也隻能看到前麵同學的後腦勺。因為年齡太小,還不懂自律,所以看不見黑板就睡覺或搞小動作。也許她對語文有某種天份,成績並沒有太大變化,但數學卻開始直線下降,一次考試居然考了零分。這下可激怒了那位老師,他把陶陶叫到前麵,不但當著全班同學的麵狠狠地訓斥了她,而且讓她舉著那張零分的考卷在講台上站了一節課。從那以後,她就變得分外自卑和敏感。

後來她勉強地考上了初中。但經過中學六年的艱苦努力,她成了一所名牌大學中文係的學生。陶陶談起幼時這段經曆時說:不管我現在怎樣試圖去理解我當年的那位老師,但他給我幼小的心靈造成的創傷卻已無法愈合。說真的,如果他不采取那種方式懲罰我,我也許不會放棄數學。其實小時候,我也曾喜歡過那些阿拉伯數字,也曾有過考百分的自豪,也曾有過當科學家的美好理想。可自從那次以後,我所有的夢都破滅了。現在雖然考上了大學,但那個刺眼的紅紅的零分還時常走入我的夢裏,像一張譏諷嘲笑的臉,每做一次這樣的夢,好幾天心情都調整不過來。

的確,小學生畢竟還隻是一棵尚未成材的小樹,一株待開的花,需要整枝,打杈,但更需要精心的嗬護。對她們的教育不能采取這樣簡單而又粗暴的方式。她們還很稚嫩,還沒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為了她們健康快樂的成長,不致留下終生抹不去的陰影,我們做老師的一定要謹慎,千萬別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9.要讓孩子生活在希望之中

孩子是成長中的花朵,它離不開陽光的溫暖,而老師就是孩子成長的那束陽光,它能給孩子以希望和動力。因此,真正稱職的好老師都應該永遠的讓孩子生活在希望之中,不要輕易的摧毀他們的夢想。

先看看下麵這位老師的一次經曆:

我與趙牧同學第一次見麵時,他母親也在場。那是我剛走上工作崗位,第一天給孩子們注冊報到。“朱老師,這孩子的基礎很差,又貪玩。真過意不去,給您添了一個‘包袱’。”他母親深表歉意地說。

現在,趙牧就站在我麵前。他顯得很拘謹,低著頭,不敢正麵看我,目光一直盯著地麵。

“快坐下吧,看得出來,你是個挺好的孩子!隻要你願意認真學習,成績一定不會差的。”我輕輕地撫摸了一下他的頭。他母親拉著我,輕聲地說:“您別對他太客氣了。”臨走時,又一再叮囑我,對他兒子要嚴格些。我微笑著點點頭。我想,嚴格,在教育中往往有兩種截然相反的做法,作為新教師的我,應當追求哪一種呢?

第一次的作業交上來了。我批閱著趙牧的觀察日記,錯別字很多,語句也不通順……可是他的字卻寫得很認真,端端正正。透過這些字,我仿佛看到了他那顆要求上進的心。“良”字被我毫不猶豫地寫在文首,並寫下了評語:相信你一定會進步的。

誰知,這個小小的“良”字竟喚起他長眠於心中的對學習的極大熱情。過了一天,他又交來一份書寫工整的修改稿。真沒想到,一個分數,一句批語,竟會產生這樣巨大的力量。要知道,他還是個特別貪玩的孩子呢!我依舊寫下了鼓勵他前進的話。

學習成績的上下波動,對老師和學生都是一個考驗。在趙牧還沒有出現反複時,我就思考著:趙牧這孩子的詞語基礎差,如果他測驗結果不好怎麼辦?果然,第一次聽寫詞語,他得了個倒數第一的成績。

“我媽媽每天都給我聽寫詞語的,可是一到學校,我就又聽寫不出來了。”他說完眼淚便撲簌簌地落下。

“聽寫詞語沒寫好,你就沒信心了嗎?這是最基礎的東西了,沒什麼了不起的。”我不屑一顧地將他的聽寫本合上,繼續說:“你在家裏不是默寫對了嗎?在學校寫不出來一定是心理太緊張了。來!我們再來默寫看。”“嗯!”趙牧認真地點點頭,一雙大眼睛撲閃撲閃地、信任而感激地看著我。他迅速地打開聽寫本,對我說:“朱老師,您念吧,這次我一定能行。”我當時隻有一個信念:每個學生都是有潛力的。作為教師應當幫助孩子們樹立起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在我的啟發下,趙牧終於把一個單元的詞語認熟,記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