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趙牧的成績一步步在提高,性格也一天天地開朗起來。我又因勢利導,讓他當上了班級的精神文明宣傳員,參與班級的管理。
孩子的進步,家長看在眼裏,喜在心裏。趙牧的母親特地來學校感謝我說:“現在這孩子有了信心,這是我最高興的。不知您注意了沒有,這孩子現在連走路都是昂首挺胸的了……”
是啊!有哪一個學生不想上進,而甘願自暴自棄的,隻要老師不拋棄學生,總是給他們以希望,那麼學生是絕對不會自我拋棄的。讓孩子永遠生活在希望之中,這絕對是有效教育必須遵守的一個原則。
10.尊重學生個性,允許學生說“不”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個性。在對其進行教育時,我們一定要充分尊重孩子的這種個性。
有這樣一幅漫畫:一群孩子,踏進學校時,有方形、圓形、菱形,神情活潑、各不相同。而畢業時個個都成了統一的方形圖案,表情木然。這幅漫畫生動的揭示了當今教學中,缺乏個性教育的現象,發人深思。現實中,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具有自己特有的性格、喜好。所以,每個孩子都有權利以自己的方式去學習,去生活,老師千萬不能去進幹涉,甚至強製孩子按某一種規矩而存在。
對孩子來說,他們可以把白紙上的一個黑點看成小石子、小蟲子、小蝌蚪等,這些都是想象的萌芽,連大人都不得不歎服他們的自由思維。因此,老師一定要非常小心的保護孩子的這種“與眾不同”,不要輕易的去否定學生,拒絕學生,而是要啟發、引導孩子的這種個性向好的方麵發揮。
在一次音樂課上,老師正在和學生討論如何創造小白兔的音樂形象,同學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蹦蹦跳跳”的節奏,最適合表現小白兔活潑可愛的形象,學生的反應正中老師的設計意圖,他自然深表同意,和學生們一起,興高采烈的演示著。這時卻有位學生大聲地說:”平穩緩慢的”,同學們“哄”的笑了起來,老師氣急敗壞的狠狠的拍了一下桌子,立刻,課堂靜了下來,所有的孩子都呆呆的看著這位老師,老師這時心裏則是矛盾異常,是維護“師道尊嚴”,還是站在學生的角度,重新審視這個問題。很快他有了決定,於是他壓抑著怒火問那個學生,”你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呢?”學生的回答很理直氣壯:”我們家就養著一隻小白兔,雖然有時活潑好動,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時間,是低頭覓食、靜靜吃草的,所以,表現小白兔的形象,不應僅僅局限在蹦蹦跳跳上,也可以平穩緩慢的”。這樣的回答讓老師不由得一愣:對啊,我實在不應該單憑自己的影響就冒然斷定是一個事物,孩子的想法很有道理啊。想到這他放緩語氣以讚賞的口吻說道:“沒想到,你的觀察還真仔細,考慮的也很周到,謝謝你,給老師和同學們提供的更開闊的思路。”說的那位同學有些不好意思,其他同學則用掌聲表達了對他的支持和鼓勵。
從此以後,在這位老師教育下的學生的思維更加靈活,發言更加踴躍,甚至以發表與眾不同,具有道理的觀點為榮。例如:在欣賞一段緩慢、平穩的音樂旋律時,許多同學想到了烏龜、大象、草原、天空,而有位同學卻想到了“老鼠偷蛋”。因為雞蛋太大、太沉,一隻老鼠躺在地上抱著蛋,另一隻老鼠則拖著抱蛋鼠的尾巴,吃力的走著。
這位老師無疑是尊重孩子個性的典範。孩子們的思想都極其豐富,而又各有特點,老師在教育時,就要善抓這種特點,尊重學生個性,允許學生說“不”。
11.傾聽學生的心聲
蹲下身子,和孩子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之後,我們就能進入孩子的心靈和孩子產生共鳴,但這前提必須是你要能傾聽孩子的心聲。
在一次語文練習課上,老師讓學生給詞語找家。一個學生把爸爸分到交通工具一欄。立刻引來其他同學的反駁:“爸爸不是交通工具。”老師也很愕然。“爸爸怎麼會是交通工具?”於是他讓這位學生解釋原因。“在家裏或上街的時候,爸爸經常給我當馬騎,他不就是交通工具嗎?”
“爸爸是交通工具”多麼荒謬的一句話呀!可當我們聽了學生的解釋後,這句話又變得那麼的自然,那麼的有創意。而這許多本可以成為自然而又富有創意的東西,卻因為老師的固執,沒能給學生一個解釋的機會,沒能去傾聽學生的心聲而變得荒謬。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其實這裏還應該加上“應尊重學生在生活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多給學生一個解釋的機會,多去傾聽學生的心聲,就多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獨特體驗的機會。這獨特經驗猶如一個個奇異的景觀,形成一條條美麗的風景線,豐富了整個課堂。而沒給學生解釋的機會,自然就錯過了這美麗的風景線了。就如火車在行駛中,沿途有著許許多多的湖光山色,可你卻沒抬眼望窗外,那又怎能欣賞到呢?
多去傾聽學生的心聲,就多保護了一次學生發言的積極性。一位老師在論學生講完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後,他結合課後的練習,讓學生思考討論:你喜歡“五柳先生”嗎?有一個同學說:“我不喜歡五柳先生。理由是五柳先生這類人不適合當今社會,會被社會所淘汰。他不敢麵對生活,采取逃避的方式來對待。我認為這是沒有競爭意識,不負責任的表現,所以我不喜歡”。他的解釋讓老師耳目一新。於是老師肯定了他的說法:“XX同學的想法非常不錯,能夠結合生活實際談自己的感受,這一點是很值得大家學習的”。誰知一石激起了千層浪,老師的話音剛落,很多同學都開始爭相發言,另一個學生站了起來說:老師,我喜歡五柳先生。理由是五柳先生的名字中有一個“五”字,“這“五”字是現在的世界足球明星的球衣號碼。並不是我崇拜明星,也沒有將他將作為我的偶像,但他那種在球場上敢於拚搏、敢於表現自己的精神卻深深感染了我,我也因此記住了他的號碼,此時,我又見到了這“五”字,倍感親切,所以我喜歡五柳先生”。這個學生回答更是讓人瞠目,全體同學先是哄堂大笑,而後報以極熱烈的掌聲。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獨特的想法,隻要你願意去聽,去細心地感受,多給他們說的機會和言論的自由,你就會深入到他們的心靈深處,探知他們的需求和渴望,由此,你也會在教學方麵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多傾聽學生的心聲,是了解學生內心世界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給教師一次挑戰,充實自已的機會。還是上麵那位老師,在講《送東陽馬生序》一文時,在理解、分析課文內容後,他讓學生分組討論: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麵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方式?經過一番合作,學生們有了自己的答案。有一小組的同學認為:“我們認為作者的學習態度在當代的中學生身上較少發現,但這種學習態度是很值得我們去欣賞和學習的。不過我們小組不讚成作者從師尊師的方式。沒錯,老師是應該值得我們尊敬的,但我們不能唯師是從,應該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敢於向老師發問。同時作為老師,也應該放下師道尊嚴,應該從高高的講台上走下來,深入到學生中間,和學生融洽在一起,讓學生感到教師平易見人,和藹可親,使學生樂於和老師交往,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實踐”。從學生的這翻回答,不難聽出他們的心聲:原來學生需要的不再是孔子似的老師,而是朋友關係、夥伴關係似的老師,同時我們的學生在某一個層麵,某一個向度的知識,及其語言的豐富性,思維的獨特性已越過了我們。當我們放下尊嚴,露出友善的笑臉,用天街小雨般的愛感化每一棵成長的幼苗;當我們走下“神壇”,坐在學生們中間,以潤物細無聲的情滋養每一顆幼小的心,此時,班級就成為師生共同融築的溫馨的“家園”,教師就能夠成為學生可以信賴的知心朋友。拉近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製造了一種充滿人性美的氛圍,每一個學生也才可能敞開自己的心靈,把自己的真實的世界畢露出來,這樣也有助於他們心靈的健康成長,有助於我們的教育。
我們的教育不應隻是知識的傳授,更應是人的教育,是人與人之間心靈與心靈的互動,心靈的相互啟迪。我們所要培養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富有個性的,創造性的人。因而我們教師必須用自己的心靈去教學,真正視學生為朋友,可以肯定,隻要我們允許學生追求精神與思想的自由,追求獨立完整的人格,追求心靈的豐富與滋潤,多傾聽學生的心聲,學生一定會成為我們的“鐵哥們”!
12.給孩子的心靈以足夠的空間
把自由還給孩子,很大程度上是要求老師們不要在心靈上給孩子太大的壓力,不要無節製的給孩子的心靈塞滿東西,要能讓孩子的心靈有足夠的空間去容納他的想象,他的創造。
有一次,在為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舉行的宴會上,一些貴族認為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完全出於偶然。
哥倫布沒有辯駁,他在宴席上拿起一個雞蛋,對這些貴族說:“諸位先生,你們能把這個雞蛋立在桌子上嗎?”
那些貴族拿起雞蛋,左立右立,怎麼也立不起來,隻好請哥倫布來立。
哥倫布把雞蛋朝桌上一磕,雞蛋立住了。
貴族們很不服氣,說這樣他們也會做。
哥倫布笑笑說:“問題是你們這些聰明人,誰也沒有在我之前想起這樣做!”
雖然這是一個笑話,但卻說明一個道理:有創新意識的人往往能產生奇思妙想,發現別人所沒發現的東西。
人們常常感歎,我們今天的時代,這種具有發散性思維的人才太少了,原創性的東西也太少了,為什麼呢?
原因當然很多,但有一點卻不容我們忽視那就是我們在教育上,從小時候起就沒能給孩子的心靈以足夠的空間。
給孩子心靈足夠的空間就是給他們以自由,而自由又是創新思維的源頭,這就好比水對人體的作用一樣,一時一刻都不能少。人體缺了水,細胞就會枯萎;心靈缺少自由,頭腦就會僵化,靈感就會消失。所以有位作家說:“我不願有一個塞滿東西的頭腦,而情願有一個思想開闊的頭腦。”
看看下麵這個頗為有趣的故事。
老師問同學:“樹上有10隻鳥,開槍打死一隻,還剩幾隻?”
這是一個傳統的腦筋急轉彎題目,不夠聰明的人會老老實實地回答“還剩9隻”,聰明人會回答“一隻不剩。”但是有個孩子卻是這樣反應的。
他反問:“是無聲手槍嗎?”
“不是。”
“槍聲有多大?”
“80分貝至100分貝。”
“那就是說會震得耳朵疼?”
“是。”
“在這個城市裏打鳥犯不犯法?”
“不犯。”
“您確定那隻鳥真的被打死啦?”
“確定。”老師已經不耐煩了:“拜托,你告訴我還剩幾隻就行了,OK?”
“OK,樹上的鳥裏有沒有聾子?”
“沒有。”
“有沒有關在籠子裏的?”
“沒有。”
“邊上還有沒有其它的樹,樹上還有沒有其它的鳥?”
“沒有。”
“有沒有殘疾的或餓得飛不動的鳥?”
“沒有。”
“算不算懷孕肚子裏的小鳥?”
“不算。”
“打鳥的人眼有沒有花?保證是10隻?”
“沒有花,就10隻。”
老師已經滿頭是汗,但那個孩子還在繼續問:“有沒有傻得不怕死的?”
“都怕死。”
“會不會一槍打死兩隻?”
“不會。”
“所有的鳥都可以自由活動嗎?”
“完全可以。”
“如果您的回答沒有騙人,”學生滿懷信心地說,“打死的鳥要是掛在樹上沒掉下來,那麼就剩一隻,如果掉下來,就一隻不剩。”
這位學生的話還沒說完,習慣於標準答案的老師已經暈倒了!
這個笑話所體現的正是:孩子的思想,心靈在沒有受到壓製禁錮時,其所具有的活力是多麼的自由奔放,充滿想象。
13.寬容是為人師者最大的美德
寬容是老師展示高超教育藝術的一柄利劍,它往往和大度連在一起,能讓學生“如沐春風”,深刻感受到老師的愛。
這是在美國加州一所中學的課堂上,老師正在講數學,突然,從教室的後部傳來了粗獷的流行歌曲聲音。這聲音很大,全班都能聽到,以至於講課的這位數學教師不得不停下來,他停頓了一下,然後笑著向學生們說:“這麼美妙的歌聲真把我給陶醉了。這首歌曲我也特別喜歡,就是我自己唱不好。我們今天下午抽個時間,一起請這位同學給我們唱—遍,好不好?”班裏一片掌聲,“那麼,我們繼續來解這道題……
這位美國教師的做法真高明。
一是遇到特殊情況能夠保持冷靜的頭腦,巧妙地加以解決;
二是“化險為夷”,保證了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三是維護了在課堂上隨便唱歌的學生的自尊心與麵子,從而進一步融洽了師生關係。
而所有這一切,都來源於作為教師的一個可貴的素質——寬容。
原來,那位學生在頭天晚上看電視,被紅極一時的一個搖滾歌星的歌曲迷住了,到校上課,仍不能從頭晚的興奮中走出來。上課哼歌,純屬“情不自禁”。
對人寬容,是做人的一種美德;而對自己的學生寬容,更是作為一名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學生都是孩子,為什麼要到校學習?就是他們還很不成熟,不僅僅是知識、能力的欠缺,還有自控力的不完善。作為教師,就要充分地理解,體諒學生的這種客觀的“不完善”。
對學生寬容,一是學生不是敵人;二是學生都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成人都難免犯錯誤,何況他們;三是寬容比訓斥更能感化學生,有利於學生接受教育。寬容是心底裏對學生過錯的諒解。
奧地利著名教育家布貝爾說過:“教育者的最大任務是幫助塑造人的品格,即完全是為了把自己培養為獨一無二的個性。”他主張師生之間應該建立一種信任感,隻有通過這種師生關係,才能幫助學生按照個人的意誌自由選擇道路,促進人格的自我完善。而寬容,正是體現教師對處理師生關係的最佳途徑與方法。
而我們的老師,大多數卻缺乏這種寬容、大度的胸懷和虛懷若懷的性格。學生有錯誤,他們往往就大發脾氣,對學生橫加訓斥,胡亂指責。對犯錯誤的同學,有的教師一味責怪訓斥謾罵;有的橫眉怒目,變相體罰;有的則望之興歎,撒手不管。一句話,很難寬容。其結果呢?看起來學生是檢討了自己的錯誤,保證今後不再重犯,然而,這隻不過是他們一時的敷衍,過後就可能忘掉,根本上沒有得到任何教育。
我們的老師中有一部分特別善長於挖苦諷刺學生,對學生的缺點錯誤往往抓住不放,一竿子打到底,其實,這正是最不合格的表現。因為諷刺與挖苦不僅是對老師人格的一種貶低,更會扼殺學生的自我教育精神。全國著名教育家魏書生老師曾說:“學生的大腦忙著接受訓斥和處罰的信息,也就無暇靜下心來裁判心靈中舊我與新我的論戰。”魏書生老師對於犯錯誤的學生,常常讓他們先做好事,然後寫一份心理活動說明書,要求反映出事前、事上、事後的心靈深處舊我與新我是怎樣論戰的。這種做法,既使他們體驗到自我放縱的痛苦,又發展了“新我”前進的陣地,在痛苦與歡樂的交織中邁出了新的一步。
總之,寬容就是要讓學生能有一段認識和轉變的過程,對學生的教育不能操之過急,要有耐心,選擇最恰當的時候,最適合的方法對孩子進行多方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