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來和孩子一起看世界5(1 / 3)

第五章 善為人師,做一個合格的老師

教師是一項偉大的職業,也是一項特別艱難的事業,要想做一名合格的老師,更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我們做老師的不僅要不斷學習古今中外先進的教育經驗,更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與探新,爭取能把自己的身子真正的蹲下去,在心靈上同孩子達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1.奉獻師愛,讓學生感受溫暖

為人師者一定要能向學生無私奉獻師愛,因為師愛有時比淵博的知識更重要,尤其是對小學生來說。

美國芝加哥一所私立中學,一位教九年級英語的老師布朗女士正在給她的學生們上課。在討論完學習上的一道難題後,布朗女土突然想到一個問題:“請問同學們,如果洪水來臨時,你將先救誰?”這個提問立刻使課堂炸了鍋:學生們議論紛紛,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在同學們的一片笑聲和喝彩聲中,一位年僅15歲的男學生答道,如果他結婚了,他會救自己的妻子,而一位女生則大聲回答說,她要去救老師布朗女土。

“為什麼呢?”布朗女士問道。

“因為您最愛我們,最關心我們,您是我們最值得信賴的朋友!”

話音剛落,又是一片喝彩聲,情緒激動的學生們順著她的話,紛紛發言,一致讚美他們的老師是世界上最善良、最富有同情心、最完美的人,也是他們最可信賴的朋友。

看到孩子們這麼依戀她,布朗老師沉浸在無比的喜悅之中,十分感動,她忙說:“謝謝了!謝謝了!”

顯然,這位布朗女土的教育工作是成功的,這種成功來源於最根本的教師素質——師愛。

沒有師愛的教育是肯定不能成功的。在德、智、體、美、勞等各項教育中,師愛是基礎,是先決條件。因此,在教育過程中,無私地奉獻這種師愛,既是教育成功的關鍵,又是衡量一位教師素質的重要內容。

前蘇聯偉大的理論家、教育家捷爾任斯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隻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這些話,從師生關係上精辟地論述了師愛在教育工作中的極端重要性。

日本一家報刊,對千名學生進行調查,有52.8%的學生希望老師溫和、可親,具有愛心;而喜歡淵博知識型老師的隻占31.4%。由此可見,在教師的素質中,師愛占了多麼大的比重,有時,它比具有淵博的知識更重要。

愛是一種積極的情感,師愛則最能讓學生精神愉快,感受到溫暖,迸發出動力。中小學生屬於青少年,而青少年熱情高,他們渴望長輩的關心、支持和指導,他們特別渴求和珍惜師愛。愛,是每一位學生都希望得到的精神雨露。如果教師用這種殷殷的師愛建立起師生間真摯的感情,就會收到神奇的教育實效。

教育由內因和外因共同決定,內因又是最重要的,是決定外因的要素,而發揮學生的內因就是要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而師愛正是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最大動力。師愛猶如春雨,不管滋潤了哪一位性格不同的學生的心田,都會產生巨大的效應——使學生看到自身的價值,產生向上的力量,進而自勵進取。正因為如此,學生渴望愛的撫育,有時甚至超過對知識的追求。學生得到教師的愛,自然而然地會激發出對教師的愛,反饋回去,形成愛的雙向交流,心理學稱之為動情效應。這種效應將產生良好的後果,學生會自覺尊重教師的勞動,十分願意接近老師,希望與教師合作,把教師看成父母般的親人。他們願意向教師反映內心世界,坦露自己的思想,真誠地傾訴心裏的秘密。

奉獻師愛,就很容易進入學生的心靈,與他們成為好朋友,一位在陝北的農村教書的老師便深諳此點。一個女孩子把父母正在為她包辦婚姻的秘密告訴給他,並不許他告訴別人。還有一個男孩挨了父母的打,跑到這個老師的宿舍裏,以尋求“支持”。而這其中的原因就在於老師窺探到了學生的內心世界,抓住了教育的主動權,有針對性的教育隨著師生間愛的交融,而潤澤了學生的心田。師愛,不僅僅要求教師有愛學生的感情,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這種愛,從而有利於教育活動的順利進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愛既是一種艱辛的勞動,又是教師素質的最好體現。

既然如此,那麼我們做老師的又該怎麼去體現師愛呢?

首先是尊重和信任學生。愛因斯坦能夠與鄰居孩子保持純真的友誼;林肯願為一個貧苦的孩子充任律師;冰心老人結交了那麼多素不相識的小讀者,無不是在與孩子們的交往中,奉獻一份尊重和信任。

其次是了解和關心。師愛的最突出表現就是深入的了解和熱情的關心。世界著名教育家讚可夫曾經說過:”當教師把一個學生認識到他是一個具有個人特點的,具有自己的誌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的人的時候,……才有助於教師去熱愛兒童和尊重兒童。”

再次是嚴格要求。愛而不嚴不是真正的愛。師愛有別於母愛,正是在於他突破了溺愛的圈子,嚴格要求與精心施教有機地相結合。

最後就是要民主,不能把自己放在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為人師表是師愛的重要體現,一位高素質的教師,必然是一個具有良好修養與情操的人。教師樹立自身美好的形象最重要,用美的形象,美的人格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這是一種無聲的愛。

師愛其實是每一個老師都具有的,試想能從事這麼神聖事業的人,又怎麼可能沒有一顆愛學生的心呢?但關鍵還是要能體現出來,要能讓學生感受到,否則也隻能是空中樓閣,隻能觀看,而不能登其上。

2.將師愛進行到底

夏沔尊先生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作為人師,我們能否無愧地說愛了每一位學生,無論是城鎮的還是鄉村的,家庭富裕的還是貧窮的,聰慧的還是愚笨的,溫順的還是叛逆的,善良的還是自私的,堅強的還是脆弱的。

我們能否問心無愧地說我們了解每一位學生,了解他們的家庭,了解他們的脾氣,了解他們的愛好,了解他們的才能了解他們的快樂與憂愁,了解小孩子豐富的精神世界……如果我們回答的是問心無愧的“是”,那這就是教育所期望的博愛。

不僅要把愛無私地灑向每一位學生,這愛,更應體現在教育者日漸成熟的、深刻的思想上,因為這將默默無聞的影響著學生的一生。沒有深刻的思想就沒有深刻的愛,睿智的愛。一個小男孩為了看真實的血管分布而殺了校長心愛的狗,校長得知後,“懲罰”小男孩畫出狗的血管圖。通過“殺狗事件”,校長洞察到了男孩旺盛的求知火花,這與其說是懲罰,不如說愛,深刻而別樣的愛。

一個班上有個聰明而又調皮的小男孩,經常拖欠作業,上學遲到。有一次老師上數學課,8∶20進教室,朝四周一瞧,這個學生還沒來,老師知道他肯定又睡過頭了,他的父母經常很早出去做生意,早上很少有人叫醒他,雖然老師知道原因,但還是非常生氣。直到8:40分,這個學生才趕來,他在門口喊報告喊了三聲,可是老師卻裝作沒聽見繼續上課,還是第一排的小女孩幫他開了門,學生進來之後老師連瞧都沒瞧他一眼。第二天數學課是第二節,老師走進教室,他的座位又空著,一直等到下課,他才氣喘噓噓地跑進教室,這時老師已是氣不打一處來,劈頭蓋腦地訓話:“你還知道來上課,幹脆回家睡大覺。扳著手指頭數一下離期終測試還有幾天,虧你還有心情睡懶覺……”等老師稍稍平靜下來,他拉了一下老師的衣角:“老師,別生氣了,我家裏有事情。”他又說:“我媽媽住院了,今天動手術,我很想知道結果,就在家裏等爸爸的電話……”這時老師的腦袋“嗡”的一下,不知道他後麵講了些什麼?

像這位老師一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數不勝數,我們會憂心忡忡地對學生說教,對學生作出必要的處罰,站在道德的高度譴責我們的學生……甚至我們會固執已見地看待發展中的學生,認這個就是好學生,那個就是壞學生。以致於我們的一些小班長、小老師們對傳統的道德說教深入人心,耳熟能詳。在教育過程中,我們往往為了愛而愛,而缺少了像蘇霍姆林斯基的那種高尚的師愛,理解的愛,孕育於教育教學全過程的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愛。

試想人的平均壽命是八十歲,一個人如果從幼兒園一直讀到大學畢業,他的一生中有十八年在學校裏度過的,占了整個年齡的五分之一多。如果在人生如此重要的時間內,我們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缺乏對學生的愛心,缺乏對學生的理解,缺乏對學生進行愛的熏陶,那樣的教育顯然是成功的。熱愛學生是教師最寶貴的品質,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最需要的是真誠地對孩子付出愛心。如果不能用愛心來對待孩子,孩子就會敏銳地感覺到老師對自己隻想訓斥和說教,而不是真正關心自己的成長。也許我們有些人會認為小孩子懂什麼,但實際上孩子的心是最敏感的。孩子的心靈好比一張白紙,我們的老師好比畫家,不同的方法可以畫出不同的圖畫,塑造出孩子不同的品性。所以作為一名教師,要愛教育,首先要學會愛學生。

愛學生,首先就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要學會尊重學生。教師在教育言行中絕不能傷害一個學生做人的尊嚴,個人的自尊心是人性的頂峰,是參加各項活動的重要內驅力和主要的精神支柱。一旦我們的老師傷害了學生的自尊,那麼學生對於學習有關的一切就都會表現出消極心理,甚至背上沉重的包袱,如此的傷痛將影響其一生。孩子畢竟是孩子,有淘氣的,有性格倔強的,有個性內向的……每一個孩子就象一個大問號,要尊重每位孩子的與眾不同,促使教師去觀察他們的個性、挖掘他們的潛能,更好地進行因材施教。

其次,愛學生,還要善於與學生進行交流,善於傾聽學生的訴說,進行心靈的溝通。教師的職業與其他職業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工作中是人與人之間直接的、長期的交流。教師與學生是處於平等關係的人,但是由於師道尊嚴的影響,我們的教師一直以來處於權威地位,從而使師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心理差距。而隻有與學生進行適當的交流,通過交流巧妙地處理師生之間的關係,縮短師生間的距離,甚至擺下教師的架子,和學生交朋友,課餘時間與學生玩在一起,聊在一起,讓學生感覺我們的老師是那樣的親切,那樣的平易近人。開心的時候願與老師一起分享快樂,有困難的時候願意向老師訴說,這樣我們的教育就會更有效。

再次,愛學生,也要善於發現弱勢群體關心弱勢群體。在我們周圍有一些特困學生、單親家庭學生,這些孩子往往表現為性格內向,不善言辭,不願與同學結伴玩耍。作為教師要花大量的心血在這些學生身上,關心他們的生活,讓他們感覺到教師給予的溫暖。對於成績不好的、性格怪異的學生,我們要尊重他們不同的特點,針對不同的特點加以不同的引導,善於用自己的愛心去維護學生的人格、保護學生的自尊,是學生在教師充滿愛心的教育下健康成長!

最後,愛學生,就要能理解學生,加強心理角色置換,充分體諒學生。若不能設身處地地體諒學生的難處,師愛就無法體現。魏書生老師曾說過:“在學校裏,最不容易的是後進生,他們每天得到的是冷眼,批評,課堂上由於基礎差,多半都聽不懂,還得耐著性子坐著。”是呀,作為教師,我們不妨站在學生的角度多想想諸如“假如我是後進生”、“假如我不能被老師體諒”、“假如我做錯了事”……

曾有一位教師巧妙地處理了班內失竊事件:一天晨操之後,一個孩子向老師報告,說自己放在書包裏準備交的錢不見了。這位老師並沒有馬上興師動眾地進行調查,而是利用晨談時間說了這樣幾句話:“我們班有一位同學不小心丟了錢,如果你撿到了,交給我或者還給那位同學。”說話之時,她不住地環顧教室四周,尋找線索。眼看著到了第三節下課,如果還不找出來,中午放學就很可能把錢轉移了。第四節課,這位教師沒有急著上課,她接著早上的話題,說:“如果是你丟了錢,也會很著急的。再給你們5分鍾時間,想一想,如果是你撿到了,請你還給這位女同學。”說完,有意地離開了教室。5分鍾後回到教室,沒有像她想象中的事情已經得到解決。她又說:“我們來做一個遊戲,我現在給每個同學發一張白紙,請你們把手放進抽屜裏,如果你撿了錢,就把錢包在白紙裏揉成團,如果你沒有撿到錢,也把白紙揉成團,然後都把白紙放在講台上。”結果,在一堆白紙裏打到了小女孩丟失的30元錢。不久這個班級學生畢業了,在教師節那天,這位教師收到了一個小男孩的信:“老師,我錯了,那天丟失的錢是我拿的。其實我知道您肯定已經注意到我,但是我不敢交出來,怕你傷心。謝謝你沒有在全班麵前點我的名……”

盡管小男孩拿了別人的東西,這位老師通過觀察學生的神態已經知道了是誰,但是她沒有一遍遍的說教,或是直接找男孩談話,甚至在全班進行調查。站在學生的角度,她原諒了男孩,誰沒有錯誤,犯錯是難免的。從男孩的信中,我們不難看出教師的做法已經深深地影響著這位學生,或許是影響他的一生。教育需要愛,沒有愛的教育是沒有生命力的。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堅信:三尺講台,師愛無限。

3.親切的語言能讓學生如沐春風

老師與學生最常用的溝通工具無疑就是語言,它不僅起著傳業解感受道的作用,還是老師了解學生的必備工具,話說的好、夠親切,則學生必能如沐春風,體會老師的良苦用心,更加積極投入到學習中,不負老師期往,反之,則必會使兩者產生隔閡,甚而是誤會,影響老師對學生的教育效果。

法國作家拉封丹有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試,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施展威力。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拂,頓時,行人覺得春暖衣厚,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北風和南風都是要使行人脫掉大衣,但由於方法不一樣,結果大相徑庭。在教育方麵,這則寓言向我們昭示了一個真理和法則:親切的語言、耐心的態度對於培養人教育人,有著很重要的意義與作用。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他擔任一所農村中學的校長期間,就提出了“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的著名論斷。他尤其重視教師親切的語言在整個教育行為中所占的比重與位置。每天清晨,身為校長的偉大教育家,不顧年事已高,總是風雨無阻地站在學校大門口,親自迎接那些可愛的學生們的到來,每見一個學生,他都要麵帶笑容地問候一句:“同學們早,歡迎你到校!”他的親切的話語化作了學生們學習的巨大力量,他對學生們高超的教育藝術使孩子們對自己母校的深情終生難忘……以致他逝世後,成千上萬的學生從四麵八方趕回母校為他送葬。他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專門就教師的語言問題作了精辟而透徹的論述:“說話是一門學問,而教師的語言更是值得每一位從事教育的人花畢生的精力去研究探討的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

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我們要想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往往會由於不同的話而產生不同的效果。

據報載,我國某中學一位班主任路遇未請假擅自回家的學生:

老師:(吆喝)嗨,你過來!

學生:(不快地)幹嗎?

老師:(責問)你為什麼不請假就回家?

學生:(不耐煩地)家裏有事。

老師:(生氣地)你怎麼這個態度?

學生:(抵觸不滿地)我怎麼啦?

另一位班主任也遇到了類似情況。一位學生上課遲到了,正好被班主任碰到。老師:(溫和地)XX同學,今天來遲了,是家裏有事,還是身體不舒服?你可以告訴我嗎?

學生:(難為情地)不是。

老師:(委婉地)你今天起床遲了?昨晚睡得太遲了吧?以後可要早睡早起啊!

學生:(由衷地)老師,我明白了。

將上麵的這兩個事例相對比,我們不難看出,第一位班主任的批評引起學生的抵觸和不滿,“嗨”的口吻和類似審問的語氣,使學生感到自尊心受到傷害,師生思想無法溝通,收不到教育的效果。第二位班主任通過設問誘導,沒有一句訓斥的話,既問清了遲到的原因,又使遲到的學生受到教育。

所以說,在教育工作中,老師親切的語言確實如陽光般溫暖,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它比聲色俱曆的去教育學生更易讓他們接受。

4.因勢利導,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

為人師者,一定要懂得隨機應變,因勢利導的道理。麵對尷尬的局麵,要能巧妙化解,讓其成為教學的助推器,而不是障礙。

這是一節新加坡某中學的語文課,同學們正聚精會神地聽講,然後要當堂作文。而一個不愛寫作的學生卻在興致致勃勃地玩一隻褚色的硬殼蟲。

善於觀察的老師一邊講課,一邊想:“他為什麼會對這隻硬殼蟲發生興趣呢?”於是,教師隻是輕輕地示意,讓學生把硬殼蟲放進文具盒裏,收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