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來和孩子一起看世界5(3 / 3)

從這個事例我們可以看到老師有意無意的與學生交流,給其以鼓勵,讓其享受成功帶來的喜悅,往往能收到奇效。如果趙老師當時怒目而視,再加以諷刺、挖苦,或揭穿他濫竽充數的心裏秘密,那課堂氣氛和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如果說教師真誠的教育語對學生起優化作用,那麼,教師的隨意行為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學生A在周記中這樣寫道:“化學教師踏著上課鈴聲,夾著教案進了教室,他很熟悉地站在講台偏左的那個位置,臉上依然帶著那種不令人有半點激情的神態,隻見他嘴角一動,那與我們沒有一點緣分份的元素符號名稱從耳邊飄過,我們也隻好無可奈何地打開課本開始了這堂難熬的化學課……”

學生B在作文《印象最深的老師》一文中寫道:“政治老師兩手撐著講桌,一動不動地講述著她那“備”得很熟的上課內容,隻偶爾見她轉過頭去,看看門口,或抬眼望一下天花板……我們也隻好一動不動地聽著,任何同學也不敢有一點輕舉妄動……”

從這兩段精彩的描繪中,形象地折射出了我們教育者的影子,即教師的隨意行為:臉上的表情,站的姿勢,動作等,時刻與學生進行著交流。可見,在那種冷麵孔、死板、窒息和緊張的學習氣氛裏,學生哪裏還有激情將化學這一學科變苦學為樂學呢?在一動不動的課堂環境裏談得上啟發和思考,達到開發智力、挖掘潛力的目的嗎?

由此可見,教師體態語言和隨意行為在教學活動中有意或無意運用,時刻影響著教育對象的學習、情趣、態度,對教學工作也起著積極或消極作用。為使我們的教學活動進行得圓滿、順利、生動、有趣,達到我們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教育目的,老師在教學活動不可忽視體態語言和隨意行為的作用。

9.教育孩子也要敢發怒

老師對學生的態度自然是以親切和藹為最好。但是有些時候,麵對有些事,有些學生,老師也要敢於發怒。

諸葛亮三氣周瑜,不但證明發怒有損於人的身體健康,而且也證明發怒確實是“殺人凶手”。

學生如同樹上的一群小鳥,如老師碰到不順心的事,經常怒吼,這豈不成了獵人的槍聲,隻能把鳥兒趕跑——學生畏而遠之。人是萬物之精靈,發怒作為人的一種固有情感,完全有自控的能力。“怒發衝冠”是人情感的偶然流露,這並非完全無益。相反,有理有度的發怒,可使情感驟然爆發,成為解決問題的契機,所以發怒也是一種教育方法。

巴頓將軍為了重振萎靡的美軍,“怒發衝冠”地用鞭子抽打士兵宿舍牆上的裸體像,把官兵集合起來嚴加訓斥,從而改變了部隊的軟弱狀態,並在蓋塔爾的激戰中打敗了德軍。

有一位老師在剛進入一個學校時,發現學生毀壞公物的現象很嚴重,而對學生的教育也沒什麼大的效果。

有一次,上體育課時,忽聽“砰”的一聲響,一塊玻璃被學生的彈槍打得粉碎,這位老師當即命令學生停止活動,迅速返回教室。他突然像棋盤上雷厲風行的炮一樣,當眾沒收彈槍,嚴厲訓斥玩彈槍的學生,命令他馬上統計全校所有被損壞的玻璃,告訴他必須在第二天課間操向全校師生彙報統計結果,然後當眾退還彈槍。

“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彙報”給學生帶來的心靈震蕩是前所未有的,從此,這個學校破壞公物的現象幾乎滅絕。

過多對孩子予以恐嚇固然是絕對不允許的,但是做老師的也應該有點脾氣,尤其是一些特殊的情況,老師也要敢以怒氣進行教育。這與耐心地說服教育並不矛盾,說服教育固然是促使學生改正缺點、錯誤的堅強後盾,但說服教育並非是萬能的教育方法。否則,校無需製訂紀律,國家無需製訂法律。

當然,怒教隻能是輔佐手段,老師一定不能將其當為教育的重點手法。因為孩子的理智、情感與認知結構畢竟還不成熟,他們更需要的是老師的激勵與愛護。

10.信任學生的效應

老師要蹲下身子,對孩子進行教育,就需要與一人孩子處在一個對等的環境,這就需要你對孩子有足夠的信心,能信任孩子。

教育對像是孩子,但孩子也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因而,教育就沒有固定的模式,所謂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就是這個道理。對差生的教育,不少老師采取了很多有益的方法:有用英雄人物的優秀事跡激勵的;有用正反兩方麵結合教育進行幫助的;有以身作則、身先士卒進行誘導的;有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進行感化的等等。這些方法都是轉變差生的良方,都為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這些方法對某種有特殊個性的差生來說,都不一定起作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善於去信任學生,讓他知道你對他寄於的巨大期望。

學生Y是全校有名的差生。他經常遲到,作業馬虎而且經常不完成,考試成績總在30分左右徘徊。他每天都有打罵同學的現象,還經常撕爛同學的書、作業本,弄斷同學的筆,推倒同學的桌椅。上課時他把雙腳蹲在凳子上臉朝旁邊做鬼臉,甚至給男女生傳紙條做“媒”,弄得學生上課不得安寧,任課教師氣憤不已。一次練武打,他飛起雙腳踢傷兩個同學,又有一次他用尼龍繩纏住一個同學脖子差點出了人命。同學們恨他、懼他,不願和他同班,更不願和他同桌,連家長們也經常來學校要求調開他。老師為了教育好他,真是絞盡了腦汁。找來英雄故事讀給他聽,他說他有;要給他洗衣,他說家有洗衣機;給他補課,他人在麵前,眼在旁邊溜;找法律書給他讀,他說他又沒犯法。老師心裏真是失去了主意,感覺這個學生真是不可救藥了。

但一次偶然的機會,老師發現他能翻跟鬥。放學後,老師把他留下來。他以為又有什麼事要批評他,一臉怒氣。老師問他:“聽說你會翻跟鬥?”他說:“不大會。”老師心想:“不大會?還挺謙虛的。”於是說:“你翻兩個給我看。”他滿臉不高興,但為了盡早離開老師的房子,回到他的小天地,無可奈何地翻了兩個。啊!太漂亮了,老師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Y詫異地看著老師。“你還會什麼?”“我會手撐地倒栽蔥、會學狗叫鳥叫,會耍手指戴鐵甲做來無影去無蹤的魔術,會……”如數家珍,聽得老師嗬嗬直樂。Y則臉上充滿了得意的神情。於是老師讓他一一表演一番,還真棒!看Y的模樣,瘦瘦的,圓耳尖唇,眼睛滴溜溜,於是老師想起了六小齡童。老師問他:“你認識六小齡童嗎?”“不認識。”“那孫悟空呢?”“認識,認識,我還會演孫悟空呢。”說著Y左腳蹬地,右腿半弓,左手遠指,右手繞臂平額作遠觀之狀,似要騰雲駕霧,直逗得老師哈哈大笑。“孫悟空是六小齡童扮演的。”“他演得真好。”Y天真地看著老師,滿懷憧憬。“從今天起,我任命你為我們班的文娛委員,你要帶領有舞蹈、雜技等方麵的愛好者,在每天的文娛活動抽時間練習,要有組織、有計劃地練出幾個像樣的節目來,發揮你的特長,說不定今後有用呢?”Y嚴肅地看著老師,認真地點了點頭。“你作個計劃,告訴我,再在老師指導下練習。另外,學習、紀律一定要搞上去,不然,你怎麼能當‘六小齡童’呢?”“好!”Y高興地拉著老師的手,激動得眼淚鼻涕都流了下來,老師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從那以後,Y不但每天堅持練習,學習、紀律也一躍為班上前幾名。後來,學校搞節目表演,他演的猴戲還得了獎呢。在升學考試中,他又以較好的成績升入了中心完小。

所以說,教育者不但要寬容,要能永遠不放棄孩子,關鍵還要能有一雙慧眼,發現孩子的長處和優點,鼓勵他充分發揮,對之抱以最大限度的信任,這絕對能讓孩子走向正途,健康成長。

11.要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

教育學生,有時候會遇到些比較棘手的問題,老師可能辦法用盡,也不能讓了解學生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裏,這個時候老師就應該從學生的家庭入手,尋找學生性格形成的家庭背景。

徐小燕的一隻筆掉了,經過她和王紅的分析,最可能在劉慶林的手中,經過一些爭執,劉慶林最後把筆給了徐小燕,但他們間的關係也鬧得很僵。

王紅就帶著徐小燕向老師報告了事情的始末。她們說別的同學還沒有知道此事。老師就要求她們要絕對保密,她們一口答應了。

作為班主任,這位老師很了解班上每一位學生,並且比較清楚他們的家庭情況。徐小燕的金筆貴重,這金筆還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所以,她平時都把金筆珍藏在家中,隻有考試才會拿來用。劉慶林是個可憐的孩子,父親犯了法被判了無期徒刑,母親扔下他改嫁,他跟祖母相依為命,性格特別孤僻、任性。開班會時,老師給大家講述了一個回大陸探親的退伍老兵的故事:一位與骨肉親人分離了將近半個世紀的白發老人,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鄉,他看到家鄉雖不是很富裕,但人民安居樂業,不禁感慨萬端。為了使家鄉建設得更美,他出巨資辦學,此義舉在家鄉傳為美談。返台臨行前,他把自己珍貴的金筆贈給了孫女,勉勵她為家鄉、為國努力學習……

講完後,大家都陷入了沉思。忽然,同學們的目光都轉向了徐小燕。隻見徐小燕手裏拿著那枝充滿著海峽兩岸骨肉深情的金筆,眼裏噙滿淚水……

人的一生,誰無過錯?或許從孩提時起,我們都會每每犯錯,我們也都領教過父親嚴厲的嗬斥,母親嗔怒的臉色,老師威嚴的目光。也許當時,在我們幼小的心靈中,眼淚和後悔往往交織著那脆弱的恨,甚至兩代人之間會形成一條感情的鴻溝。直到長大成熟才會明白,這些批評教育是父母和老師對自己的愛的延伸。

為人師者,對學生一定要有比較全麵和詳細的了解,尤其是對犯了錯誤的孩子,更要深入了解其犯錯的根源,再從根本上讓其得以醒悟。

12.做錯了,就要能向孩子做檢討

教育的錯誤往往不可避免,因為教師再高明也畢竟是要吃穀雜糧,有七情六欲的人,不可能什麼事都對的,那麼老師做錯了就應該向學生檢討,不要放不下自己的那點麵子。

××學校的初二(1)班是一個差班,陳老師是新任的代課老師。剛開始,就有一個姓趙的同學不知何故連續3天不交數學作業。

陳老師便把小趙叫到辦公室,問他:“為什麼不交數學作業?”小趙低頭不語。陳老師給他講學習的意義,做作業的重要性……他還是“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陳老師火了,上課時大發雷霆,責令小趙:必須當天把所缺作業補齊。否則……他原以為這最後通牒一定起作用,誰知,第二天小趙不但沒有把作業補上,反而不進教室上課了。這下陳老師沒轍了,可是若讓小趙開了先例,再有效仿的,那以後教學還怎麼進行?

於是,陳老師找來班幹研究對策,據反映:小趙是出名的廁所裏的石頭——臭而硬。有一次,因不進教室上課,被他姑父(學校一位教師)發現,批評他幾句,他竟強詞奪理不服批評。“以前,常在課堂上出洋相,現在好多了。這次您向他發火,他沒頂撞還是第一次。”“您要他做作業,他一竅不通怎麼做?”原來如此。

第三天,數學課時,陳老師首先做了自我檢討:檢討自己對情況了解不夠充分,對小趙處理欠妥,請同學們諒解;其次,檢討自己沒有教好數學,使像小趙這樣的同學沒有掌握應該掌握的知識,是自己失職。最後表示:今後,一定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把數學教好,不讓任何一個同學掉隊!同時,也對小趙作了分析:隨便不交作業,又不說明情況,是紀律觀念不強,不求上進的表現。不進教室上課,更是錯誤的。這樣隻能使學習越來越差。但從另一角度看,他又愛麵子,有一定的自尊心。學習方麵成績差,這是事實,可它隻能說明由於某種原因使過去沒有學好知識,不能說明將來。隻要發憤努力,成績完全可以提高。浪子回頭金不換,大器晚成也大有人在。希望大家都來關心幫助小趙!也希望小趙能接受我們的關心和幫助,把學習搞好!

第四天,小趙紅著臉來承認錯誤了。手裏還拿著數學課本和作業,並說由同學們幫助,自己已做好一部分,還有幾題,要老師給他講講。幾十分鍾後,小趙做齊了作業,臉上露出了可愛的笑容。陳老師問他:“為什麼第一次問你,你不說明情況呢?”小趙說:“我怕像以前一樣越說被訓得越狠。”小趙這句回答使陳老師無心再往下問了。轉眼事情已經過去兩年了,小趙已高中二年級。可每當陳老師想起此事,他心中仍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受。老師對學生恨鐵不成鋼,是一種崇高的敬業精神。但嚴格要求不是嚴酷管束;更不是挖苦、訓斥、甚至打罵,而是滿腔熱情的愛,是耐心細致地引導。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諷中有愛迪生。”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如果學生生活在受歡迎的環境中,他會鍾愛他人,積極向上。我們在教育、教學中,要多給學生(特別是差生)一些理解和支持,多給一些鼓勵和溫馨。這樣才會消除學生對老師心理障礙,糾正逆反心理,樂於接受教育和幫助。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為人師者應該時刻記住這個道理,教學中出現錯漏並不可怕,可怕是老師將錯就錯,文過飾非,這不僅會影響孩子們的學習和成長,更是對教師這個神聖職業的侮辱。

13.“對”於“錯”不能過於僵化

老師出了錯一定要能認,那麼學生呢?答案當然一樣,但是對於學習上的事,老師不能過於僵化,有些問題的答案並不是簡單用對與錯就可以交待的。

1995年初,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教授來國內講學。

一位電視台記者問道:“您在國外大學教書多年,在您看來,中國留學生與外國留學生有哪些不同?”楊教授回答說:“在國外,中國留學生無論在普通大學還是在一流大學,學習成績都是非常出色的。同樣一類題目,中國留學生在中學時代已做過成百上千道題了,不少外國學生才知道一些皮毛。但中國學生膽子小,老師沒講過的不敢想,老師沒教過的不敢做。”

一位留學德國的博士回國後頗有感觸地向人們介紹說,如果德國老師提出一個問題,10個中國留學生的答案往往都差不多。而這種現象在外國學生中是決不會發生的,他們10個人或許會講出20種答案,盡管有些想法非常離奇。而中國學生一般是不會有這些離奇的想法的。

楊振寧和這位博士對同一個問題所談的角度不同,而反映出的目前中國教育的缺陷卻是相同的。科學領域中的任何建樹,都需要以超乎尋常的想像為前提,如果對現成的科學成果隻求理解、掌握、運用、詮釋,頂多在不超乎基本原理的範疇內有所延伸,那就很難談得上創新。

尊師重道固然值得提倡,但這並不代表老師說的一切就是完全正確的,對老師片麵的信任往往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麵影響。一位在中國一所一流大學教書的外籍教授不解地問:這樣聰明的學生為什麼提問總是不踴躍?他得到的回答是:“老師的課講得太好了,沒有什麼問題可提。”然而,同樣是這位教授,在國外教書時,情況卻大不相同。他認為這裏有一個求異思維的問題,中國的學生需要培養這種思維的勇氣和習慣。

應該重視的是,這雖然是大學生身上表現出來的問題,但在我國的教育環境下歸根結底還是在中小學教育時就埋下了隱患。一個一年級的小女孩在不長時間裏就遇到了兩件事:一次是看圖寫話,女孩麵對畫麵上正在給小樹苗澆水的男孩寫道:“哥哥在種樹”,結果被老師判為錯。標準答案是:“哥哥在澆水”,另一次也是看圖寫話,女孩麵對畫麵上大片成熟的麥子和兩個正在捉蝴蝶的小孩寫道:“莊稼豐收了。”結果又是錯,標準答案是:“小朋友捉蝴蝶。”同樣是小學教育,一位隨父母在美國念書的中國小學生說,他的老師讓他們為—個故事每人編三個不同的結尾。在這些看似非常具體又是極為普通的教育環節中,不同的教育思想便在受教育者身上潛移默化地發生著作用,影響著他們的思維方式,也影響著他們的創造意識。

我們能說那位一年級女孩受到的教育與楊振寧教授和留學德國的博士在海外大學中遇到的情況毫不相幹嗎?

老師絕對是值得每一個學生去尊重的,他們的話一般也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這並代表所有老師說的就是板上釘釘的,不可懷疑的,做老師的在這方麵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要鼓勵學生提出疑問質疑老師,指出老師的錯誤,隻有這樣學生和老師,才能真正的在一個平行線上才能更好的成長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