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改變”自己,心態上成為一個孩子
要能和孩子一起看世界,老師就必須真正的做到“蹲下來”,說穿了,就是老師要能“改變”自己,在心態上成為一個孩子。這樣老師就能在教育時做到凡事都從孩子的心理出發,以孩子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尋找最好教育方法。而這也必能讓孩子發自內心的接受你,尊重你,與你產生共鳴。
1.把童心運用到教育中去
老師隻要能保持一顆童心,就能很輕易的走入孩子的世界,國內外的心理學家都做過不少調查,結果發現孩子們喜歡的老師通常都是那些活潑、開朗、富有一顆童心、純真的老師。
教師的工作是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的。而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又要求班主任工作必須抓住兒童的特點,避免成人化的傾向。因此,如果老師滿懷一顆童心,變換一下教育形式,順應兒童自然的天性,開展一些富有童趣的活動,使學生在輕鬆自然、情趣昂然的氛圍中得到身心的愉悅,感悟教育的真理,寓教於樂,寓樂於教,一定會使教育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用童心進行教育活動。
新學期開始不久,老師就決定在班級裏開展一次學做家務的活動,以增強學生的勞動觀念,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怎樣開展才有效呢?班會課上,他給同學們出了個主意:“我們知道小兔子是很勤勞的。這次,我們就以實際行動,給爸爸媽媽一個驚喜——我們就搞一個‘勤勞的小兔悄悄地行動’主題活動。”同學們一聽,可高興啦!都認為做家務不讓爸媽知道確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於是,紛紛議論開了:該做哪些家務活?怎樣才能不讓爸爸媽媽發現?……活動在充滿趣味的氣氛中開始了。同學們趁父母不在家時悄悄地行動起來:掃地、擦窗、倒垃圾、洗毛巾、鋪床、洗襪子,有的還學著淘米洗菜呢!每天到校,同學們都到小組長那裏去登記自己所做的家務,還互相交流情況。老師也不斷鼓勵學生,同時又悄悄和家長取得聯係,向家長說明班組開展這項活動的意圖,取得了家長的支持、配合。過了一段時間,班裏舉行了一次“勤勞的小兔悄悄地行動——三(3)班的同學做家務”的主題班會。同學們製作了漂亮的賀卡,熱情邀請自己的父母參加。活動中,同學們表演了根據自己的經曆、體會編排的小品、笑話、遊戲等形式活潑、內容豐富的節目,還現場進行了迭衣服、剝毛豆等家務勞動比賽。最後,這位老師還為在這次主題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同學頒發了“勤勞小兔”獎。
小學生都有求新、求異、求趣的心理特點。針對他們的這些特點,我們在對其進行教育時,就應該保持一顆童心,以孩子的心理去想問題,這樣孩子們才會主動樂意地進入你所營造的教育環境中。
其次,不妨與孩子打個賭
保持一顆童心,就不妨在一些事情上與孩子“較較勁”,某班剛轉來個女生,人是很聰明,但是特別懶,作業常常拖拉不做,老師找他談話,也沒什麼效果。
這位老師也是比較認真,決定好好治治這個女生的毛病。有一次,老師對她說:“你今天的作業又沒有交,想不想交了啊?”她說:“今天媽媽把我的作業放家裏了,我明天一定交來。”老師說:“我看,你明天是不會交的,因為到了明天,你又會給我解釋理由的。”那女孩說:“老師,這次我保證不會,一定交給你,你再給我一次機會吧!”老師一本正經地說:“我還是不相信你的話,即使明天你交了作業,但我敢打賭,你還會拖拉作業的,肯定還會有第二次、第三次的,不信,我們走著瞧!”那女孩聽到這裏,急著說:“老師,請相信我,這是最後一次。”第二天,那女孩果然把作業補上了,交給了老師,以後的一段日子裏,她果然做到了按時完成作業,不拖拉。可是,有一天,她又沒有交作業。老師找到她,說:“你看,我說得不錯吧,我知道你還會有第二次的。以後,你還會有第三次、第四次的。”這下,那女孩真的急了,說:“老師,以後我再也不會有第三次了。”從此以後,這女孩再也不拖拉作業了。
同孩子打賭不同於成人,對孩子來說,這關係到自己的自尊心,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而在成人眼中,這卻隻是一種遊戲。這位老師以兒童處理問題的方式與學生談論拖拉作業的問題,似乎是避重就輕,而結果卻激起來學生想贏的好勝心,刺激了孩子的自尊心,從而達到了使學生改正錯誤的目的。因此,帶著一顆童心走入兒童世界,借用兒童感受外部世界的獨特方式,激起兒童純真的情感、美好的想象,就會走入兒童現實而美好的童話世界。
兒童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兒童的教育也應該是生動有趣、快樂活潑的。讓我們每一個做老師的人,牽著孩子稚嫩的手,帶領他們走進如童話般美好奇妙的世界,讓他們在愉悅中感受教育,在愉悅中體會生活,在愉悅中舒展自己的生命活力。
著名的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早就勸告教師“不僅向書本學習”,而且“向你們的工作對象——少年兒童學習”,因為兒童的天真無邪能純潔我們的心靈,兒童的大膽想象能激發我們創新的勇氣,兒童的新穎玩法能啟發我們的智能……教師在與兒童相處的過程中了解了兒童,理解了童稚,也就有了更多的機會利用兒童感興趣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從而達到“師者有意,生者無意”的境界。
2.與孩子有共同的生活
在心靈深處保留一塊純潔的天空,有一顆孩子般的心,在從事教育工作時,你就會自然而然的想與孩子在一起,孩子就會成為你心靈的一部分,那麼你就已經學會了教育孩子。
老師由於在年齡和遭遇上的影響,在很多事情上難免受到世俗心態的影響,這不免讓他們的心與孩子的心靈越來越遠。由於孩子的閱曆淺顯,經驗有限,難免會出現令大人們不滿意的言行舉動。
作為老師,應該設身處地的為孩子著想,用你一顆童心去研究孩子的行為,聆聽孩子的心聲,走入孩子的心靈,那麼此時所引發出來的和諧和默契會讓我們的學校教育如虎添翼,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之間的溝通是沒有障礙的,因為他們都有一顆童心。為了使孩子與我們之間的溝通沒有障礙,老師保持一顆童心很有必要。
我們要去了解孩子喜歡玩的遊戲,這不僅能合理引導孩子,而且可以縮短與孩子的距離。有時我們會和孩子談論自己小時候流行玩的遊戲,孩子非常喜歡聽,有時還要求老師教。有時孩子會興致勃勃的講和同學玩的遊戲,為了滿足孩子我們應該和孩子一起玩那些在成人眼中極其無聊的遊戲。
某家國內規模最大、專業從事孕期培訓和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的綜合性服務機構舉行一場現場招聘。要招聘的職位是“幼兒早期教育中心主任”,這個職位吸引了很多人,最後竟聘的是三位青春靚麗的女孩。
這三位應聘者的條件都很優秀,主考官又出了一道題:假使回到童年3歲的時候,麵對眼前這3樣東西,你將選擇哪一樣做玩具?你選擇之後將怎樣玩?為什麼要選它?
在3位應聘者麵前放著一隻紅色高跟鞋、一個大掃把、還有一把黃色的水壺。
有兩位應聘者分別選了高跟鞋、水壺。理由分別是:穿上高跟鞋可以學媽媽那樣走來走去,因為小孩在那個年齡正處在模仿期,喜歡模仿成人。水壺是球形的,外表光滑,摸摸它比較好玩,而且敲打之後會有聲音,有蓋子,可以揭開放東西。
而那個叫靜的女孩選的是那把大掃把。她的玩法很多:1.可以騎著掃把當巫婆。2.可以用掃把夠東西,不管是在高處還是在低處,隻要不喜歡或者需要,就可以把它掃過來。3.還可以把掃把毛當頭發,用剪刀剪它,就像理發師給我剪頭發一樣。4.可以把掃把毛編成一撮一撮的小辮子。5.還可以拔掃把上的毛,最後比一比,是我拔的多還是掃把上剩的多。6.也可以用繩子把掃把的把綁得緊緊的,或者把毛紮得緊緊的,像媽媽把頭發紮成馬尾巴一樣。7.還可以把掃把的頭折過來折過去,折成孔雀開屏那樣散開來,也可以把它並在一起。
最後,主考官們選中的是靜。因為最後這道題考的是天性,看你有沒有一顆童心。
前兩位應聘者選擇的玩法太符合成人的思維方式,按兒童的心理,隻會想怎麼玩最好玩,而不會想什麼球形呀,什麼水壺可以裝東西等實際功用。其實想法越離譜就越有童心。而靜勝在她有一顆童心,這一點,對於一位嬰幼兒早期教育工作者,是相當重要的。
童心是什麼?就是能把一些很簡單枯燥的東西,變得有趣味。
隨著年齡的增大,煩惱也越來越多,這是大多數人的感受,老師也不例外,其實,其中的原因這就在於我們失去了一顆童心,失去對生活的不斷發現與挖掘。當好多事情我們都熟識了以後,我們就變得對世界失去了興趣,一切變得平淡無味。所以煩惱,鬱悶結伴而來。看看周圍無憂無慮的天真地笑臉,我們就有些感歎:長大了,感覺就是不一樣!其實,我們就是在恐懼和好奇中長大,如是好奇心大於我們對新事物的恐懼心理我們就會敢於探索,表現會非常的自信。相反,這種好奇心小於對新事物的恐懼心理,我們就會變得懦弱。所有的一切均是如此,諸如愛情,事業甚至友情都可以以此來論斷。所以,在生活中保持一顆童心,一顆時刻對周圍新生事物的好奇心,那麼,在與孩子相處時,我們便能輕易的進入他們的心理角色中,與其打成一篇,讓孩子主動、輕鬆的接受你。
由此可見,保持一顆童心對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可謂影響深遠。當然保持童心並不是要我們失去成熟的風度,因為我們的童心不等於幼稚。
3.蹲下來,才能看到孩子的世界
教育孩子,就應當認識到孩子畢竟是一個平等獨立的個體,如果你永遠高高在上,以老師的身份自居,便很難獲得孩子的信任,教育往往也不會有什麼好的效果。
當我們跟自己的小孩子,跟親戚朋友的小孩子玩耍的時候往往會蹲下來笑眯眯地和孩子交流:“來,抱一抱。”“噢,真乖。”“來,叫一聲叔叔、叫一聲阿姨。”等等,而這時候的小朋友都比較快樂。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你隻有蹲下來,孩子才能看到你的眼神,才能體會到你與他是在一個平等的位置的,孩子也才能從你的眼神中感受到你的教育是否真誠。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不光是大人們能體會,二、三歲的小孩也能體會,我們所教的中小學生同樣能體會。如果我們老師沒有從內心上把孩子擺上平等的地位,那我們的學生就會遠離我們,甚至懼怕我們。我們給學生留下的隻能是一種居高臨下的令人生畏的感覺。對孩子來說,我們就不足以信任。退一步來說,即使從生理學角度來看,我們站著教育,孩子們就要仰著頭接受,這是非常累的,久而久之,很容易造成孩子的畸形,所以很多聰明的孩子可能就會對你不理不睬,不和你交流。
為什麼說我們要蹲下來和孩子一起看世界呢?現在的超市經營者,很懂得少兒心理,在超市的貨架的低架處一般都擺放兒童玩具和兒童食品,而高架處則擺放供成人挑選的貨物。如果我們帶孩子走進超市,在我們的視線內的物品問孩子要不要,大多數的孩子是不理睬你的,因為他看不到你所指的那種商品。而在他的視線內,他看到的都是他喜歡的琳琅滿目的兒童商品。如果你蹲下來,問他視線內的商品他要不要,他往往會歡天喜地的接受。
教育小朋友時,很多老師發現如果你去讓他接受那些空洞乏味,但卻很有教育意義的文章,他們往往覺得乏味,難於接受,這其實並不是孩子的錯,而是你在教育上的失誤,你沒能蹲下去和孩子一起看這個世界。
曾經有一位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對稱”這個詞時,為了讓學生們對“對稱”這個詞有更深的理解,就在課堂上提了一個問題:“同學們,誰能說說人身上什麼東西是對稱的啊?”同學們的回答非常踴躍。“耳朵是對稱的,眼睛是對稱的,手是對稱的,腳是對稱的”……這時候,有一位男生舉手回答說:“老師,屁股是對稱的,我小雞雞上的兩個蛋蛋是對稱的,我媽媽……”沒等孩子說完,老師用嚴厲的目光盯著這位學生訓斥說:”你坐下,不要你說了!”孩子驚奇了,委屈了:“同學們不知道的東西,我說了,老師為什麼會不高興呢?”下課後,老師又把孩子叫到辦公室進行了嚴厲地批評,並立即打電話給他的家長,告訴他的家長說:”你兒子這麼小就這樣流氓,長大了怎麼辦?”搞得家長驚慌失措。
4.老師不要總板著臉
很多老師都認為,為人師者就應該嚴肅,不能嘻皮笑臉,失了自己的身份,其實,這對教育不見得有益,對於兒童來說,正處於快樂活潑的年齡,如果他們成天麵對的是一個板著臉的老師,那麼肯定不會有什麼好心情,那即使老師再苦口婆心,再會教書,也難有什麼好效果。
一位老師在講課時,想使課常氣氛輕鬆一些,便講了兩個非常有趣的笑話,結果連聽課的老師都笑了起來。全班同學卻沒有見一個人笑。學生是這位老師的“原班人馬”,可能是老師覺得不對勁,於是自我解嘲了一下,又繪聲繪色的講了第二個笑話,當然同樣十分精彩,這次不少同學笑了,但聽起來卻非“原汁原味”,叫人感覺特別別扭。後來評課時,這位老師對這節課的開始回顧時,說了一句讓人有些費解的話:“換了不是自己班的可能放鬆些。”
與此相似,另一位教師在講課前,對講課過程設計得非常好。為此花了多少心血,你甚至很難推測到這位老師在課堂上的那一句話都是有備而出的。這位老師也準備了“調劑”,在幾個關鍵的問題學生答案對後,順便來了點兒看似“即興”的幽默,其中一次是故意對學生的回答開了個善意玩笑,並順便講了一個笑料。原以為無論是回答問題的學生,還是聽課的學生,都會來點會心一笑什麼的,可是沒有,不僅回答問題的同學在接受幽默時,顯得不知如何是好,以致於滿麵窘態,其它同學們大都表現得“泰然自若”。於是聽課發笑的教師們甚至有點不好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