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隻要稍加留意,類似這樣的“笑的尷尬”場麵,你總能經常碰到。接受多了,你就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的學生怎麼了?他們怎麼都不會笑?難道大多數孩子天生缺少一種幽默感?這樣想肯定又站不住腳,這樣一組數字就可以表明這點:研究認為孩子天生都有是愛笑的,而且每人平均每天笑400次以上,但這是小時候,到成人以後,多少?你猜不著,猜著了也要嚇自己一大跳:15次。從400到15,這是一組多麼大的遞減數字,它能說明什幺呢?沒有會認為自己越長大就越不想笑吧?可是為什麼又會是如此大的一個差別。成人我們先不管,我們先說屬於我們教育責任的這段,從7歲到17歲,在這段時間中,我們的孩子們每天在主要經曆都在課堂上,可是他們每天平均的笑的次數是多少呢?沒有人統計,但我們當教師的心裏卻都有數,因為誰都能估算出所有孩子在一節課上加起來笑的份量。
“人是環境的動物。”照這句話理解,我們的課堂教學對學生影響就不能推責了。一次聽一個講座,一個專家說了一個比方,說“中國的課堂上,孩子是坐著,而且雙手背著聽課,而美國的課堂上,孩子是跑著而且轉著圈兒聽課。”試想,一個總是正襟規坐、靜聲無息的課堂上,莫說少有幽默,即使偶而冒出點幽默來,誰又能笑得自然。更不用說我們的課堂語言多數情況下總是如同教師的衣著、表情一樣,無時不恪守著嚴謹、莊重的信條。難怪很多學生都在建議“希望老師不要總板著臉”,這絕對是非常有道理的。做老師的何不想一想自己在學生時期,麵對老師那種端正佇立、一絲不苟、嚴肅嚴謹的樣子有什麼印象,是不是覺得有些敬畏,仍至害怕,而這是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教學效果呢!
以笑為例,學生課堂不笑的可能性有三種:一是不敢笑,那可能是對我們的課堂敬而生畏,對我們的教師敬而遠之了。二是不會笑,那可能是我們的課堂少了笑的引導,學生對笑這種似乎與生個來的東西也有些手無足措了。三是不願笑,那可能就是我們的課堂少了情感,學生對我們的課堂已然失望,對我們的教師情感已然冷漠了。學生不笑的原因自然同教師有著直接的關係,不過教師不笑也可能有三:一則不敢笑,那可能是考慮到了神聖責任,一笑三亂,為了保持課堂的穩定性,隻好以犧牲課堂笑聲為代價,這也是中國式課堂的最大特點之一。二則不會笑,習慣成自然,就如同我的老師教我一樣,大家都這樣,都習慣這樣,忽然有一天笑起來,你不過意,學生還有些久違的難堪呢。三則不願笑,中國教師內心的壓力絕對是天下無二的,因為總有分數的排隊,久了,想笑還真笑不起來,笑不起來,就索性不願笑了,因為光笑是笑不不出分數來的。這樣一比較,學生不笑的原因也就有了個一二,一句話:你不笑,誰還笑。
下麵是一位頗有經驗的老師在笑與不笑兩種觀念間的轉換,大家不妨作一參考:
那是剛工作那會兒,我總是和小朋友們嘻嘻哈哈的,很開心,可是,小朋友們卻都不聽我的話,甚至還時不時地跑過來拍一下我的屁股,或者摸摸我的腦袋。從小到大,隻有我爸我媽才能享受到這種“待遇”,這幫小鬼……真是“沒大沒小”的,氣死我了!可是,和我搭班的老師隻要一出現,班裏任何聲音都會馬上“銷聲匿跡”了,即使是那幾個讓我頭疼的“調皮大王”也是立刻安安靜靜的,小背挺的直直的,可神氣呢!我真羨慕!老教師也總是“不遺餘力”地“告戒”我:對孩子,可不能老是嬉皮笑臉、沒大沒小的,要和他們嚴肅點,這樣他們才會怕你,你才有老師的威信,班級常規也就自然的好了。
從那以後,我總是認為,教師應該是嚴肅認真的,隻有這樣才能體現老師的“尊嚴”,說話才能管用。慢慢的,我變了,不再是“大小孩”的脾氣,變得越來越嚴肅了,越來越不苟言笑了,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和小朋友說話總是指令式的,表情也總是嚴肅的。可奇怪的是,班級常規是越來越好了,可我感覺自己越來越累了,工作也不再是一種享受了,小朋友們也離我越來越遠了:不再和我說“悄悄話”了,不再“偷偷”地帶好東西給我吃了,不再衝著我扮鬼臉了……
可,有一次——
在幼兒園,椅子搬動的頻率是相當高,上課、午點、分區,一天下來,幼兒搬動椅子的次數不少於5、6次。盡管我時時告誡、反複強調搬椅子的規定和要求,時不時地和孩子們練習枯燥的搬凳子。然而,幼兒拖著椅子走,舉著椅子跨越,背著椅子玩耍的現象仍屢屢發生,即便是馬上指出,小朋友們也似乎不以為然令人頭疼不已。
有一天,我按往常一樣,請幼兒搬椅子到外麵場地做遊戲,琪琪第一個搬起小椅子,動作相當規範,我情不自禁地點頭微笑起來。讓我怎麼也沒想到的是,這發自內心的微笑發生了神奇的作用,幼兒望著我還微笑的臉,先是都楞了一下,似乎都已經不太習慣看到我的笑臉了,繼而,他們相互對看著,也會心的笑了,學著琪琪規範的樣子搬著椅子走出教室。我忽然醒悟了,幼兒從這微笑中再次感受到了我的親切,並從中獲得了讚許和鼓勵,從而自願地愉快地接受了我的要求。
接下來的日子,我不再“吝嗇”自己的微笑了,嚴肅,隻能追求片刻的“安寧”,而笑,使我和幼兒之間的關係平等了,也更融洽了,幼兒也更喜歡我了。上課時,小眼睛都更願意找到我,和我做好朋友了。上課時,我不再板著臉尋找老師的“尊嚴”了,在嚴肅要求孩子們的同時,我更多地給予幼兒及時的微笑。你們看!孩子們笑了,笑的多幺甜!我也笑了,笑的也這麼甜!
看見這位老師的經曆,相信大家都會有些啟示吧,老師們,不要再有什麼“尊嚴的距離”了!嚴肅不能沒有,但是千萬不要總板著臉啊!
5.同孩子交朋友
老師在“蹲下來”以後,怎樣去和孩子一起看世界了,光成為一個“孩子”還不行,因為孩子和孩子間也會有不開心,會鬧矛盾。最為關鍵的是老師還要能同孩子交朋友。
同孩子交朋友是教育孩子的前提,這是大部分教育者的共識,那麼如何去同孩子交朋友呢?以下幾個方法或許有肋地實現這個目標,老師們不防用點。
1.改變說話的聲調
小孩子生氣時,往往不知道該怎樣處理自己的情緒,所以采取大吼大叫、反抗激變的方式,企圖掩飾過失。這時候,大人適時地將抵深調,用溫和的語氣回答或商量,往往能提醒他,使他有所收斂。
低沉平穩的聲調代表理性,用這樣的語調說話,容易讓人接受。父母親如果懂得適時壓低聲調,可以讓孩子很快接受勸誡,而且久久不忘。
2.借助有影響人士的話
孩子通常相信他所信賴的人,這是因為這些人在他心中有一定的地位。當我們碰到孩子鬧別扭、說不清的時候,可以試著改變作風通過第三者的話勸他,也許會有不錯的效果。
第三者的話代表可觀,也能過做到公正、公平。說話時,我們常引用名人、偉人的話,引證自己所說的很正確,就是基於這個原因。
直接勸說有時會讓孩子誤以為這是你的看法,別人可不這麼認為;假設你能找出他最喜歡或最尊重的人,告訴他這些人喜歡什幺、討厭什麼,無形之中,他會改變自己的成見,轉而人同大家的看法。
3.告訴他你的經驗
隻要是人,難免會做錯事。如果孩子已經做錯了,嚴厲責備,會使他常生怨恨之心,以至學會隱瞞事實真相,甚至於說謊、欺騙。
這時,做老師的一定很擔心。你會想:“如果現在不處罰他,將來越做越錯,怎幺辦?”是的,專家告訴我們:“事情還未發生以前,要實現預防;事情已經發生之後,要小心彌補。”小孩做錯了事,老師不妨這樣說:“記得以前我也曾經這樣……”通過這種方式,告訴他你是怎樣處理的,可以讓他做個借鑒,下一次也就知道怎麼預防了。
6.以孩子的眼光看孩子
孩子的眼睛是純潔無暇的,孩子的心靈是純真的,如果我們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用孩子的思維來思考,那教育必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們到戶外去活動,歡歡和東東之間發生了一點小矛盾,結果扭在了一起,歡歡的鼻子被地擦破了一點皮。當時老師的心裏是又生氣又緊張,分別將他們兩個人訓了一頓,並問他們,為什麼不好好玩,還打架?
歡歡委屈地說:“我是和東東好好玩的,我們想看看誰的力氣大,摔跤玩,就摔倒了。”東東說:“對,都是那個地不好,硬硬的,把歡歡的鼻子都弄破了。”聽到這裏,老師不禁臉上有些發紅,是啊,孩子們並沒因為鼻子的問題而不高興,他們還沉浸在摔跤的樂趣中,摔跤所帶來的樂趣遠遠大於鼻子被碰破這點兒小事;更何況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是難免遇到這樣或那樣諸如此類的挫折的,俗語說;吃一鑒長一智。孩子們都這樣想了,老師幹嘛還要訓他們呢?這個時候老師最應該做的事就是告誡他們,以後玩耍的時候要注意安全。
孩子眼裏的世界有時與大人是不一致甚至是截然不同的。作為大人,不能總站著,居高臨下地審視孩子,滔滔不絕地訓斥孩子,而應該蹲下身,和孩子站在同一視平線上,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孩子。而作為一個教師,在與孩子相處時,也不妨蹲下身子,走進孩子的眼裏,和孩子一起去感受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老師要想以孩子的眼光看問題,首先就要學會傾聽,成為孩子忠實的聽眾。孩子是一本無字的書,書的每一頁,浸透著爸爸媽媽的心血,凝聚著老師的愛。我們大人把孩子比喻成“小太陽”,甘心圍著“太陽”轉;而孩子卻不願當“太陽”,而要做“星星”,因為“太陽”太孤獨,“星星”卻有很多朋友。“獨苗苗”們害怕孤獨,渴求傾聽,渴望老師能成為自己的朋友,當他們的“孩子王”。因此,聰明的老師與其做一個高明的說者,不如做一個高明的傾聽者。當麵對著“雞蛋裏麵挑骨頭”、“打破沙鍋問到底”,滿腦子都是稀奇古怪的孩子時,不論孩子的問題多麼簡單、多麼幼稚,老師即使再忙再累也千萬不能漫不經心,眼睛左顧右盼,手裏不時地翻動著書報,嘴裏不停地說著“我早就知道”。而應該保持微笑、熱情地看著說話的孩子,並常常表現出驚訝的樣子,讚歎道:“真是這樣嗎?”“我跟你想的一樣!”“你的想法太好了,請繼續說!”“你真棒!我簡直不敢相信!”以此來表示自己對孩子所說的話的興趣和愉悅,同時對孩子所提的問題進行熱情的點撥,並及時為他們排憂解難。這樣孩子們便會認為你“夠朋友”,“了不起”,自然就樂於向你敞開心扉。
其次,要以孩子的眼光看問題,老師還應知道孩子並不是什麼都不懂,他們有自己獨立完整的人格,也有屬於自己的思想,老師要能尊重孩子,向孩子請教。隨著知識麵增廣,他們開始自己觀察、思考,對一些問題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如果一味以成人的標準來思考和行動,不敢越雷池一步,那麼就會壓抑孩子健康的個性和心理發展,不利於培養孩子完整的人格。因此,做教師的,應該平等地和學生相處,遇事多向孩子商量:“這樣做行嗎?”“你喜歡不喜歡?”“這件事這樣處理好不好?”“這樣講你聽得懂嗎?”這樣,孩子感受到教師對他的尊重,對他的關心,自然會奮發向上,朝著教師期望的方向努力。
最後,以孩子的眼光看問題,就還要能以一顆平常心去理解和寬容孩子的過錯。俗話說“十個指頭有長短,荷花出水有高低。”一個班集體裏,幾十個來自不同家庭,性格迥異的學生,他們的個性愛好、智商水平不盡相同,學習能力也差異很大。作為教師,要有大自然包容萬物一樣的胸懷包容我們的孩子,敬其所長,恕其所短。不要總以完美的標準去衡量孩子,“眼睛裏揉不得沙子”。應該將心比心,給予充分的理解,用寬容發展的目光看孩子,幫助孩子找出產生過錯或失誤的原因,了解和掌握防止過失的方法。這樣,孩子不僅能“吃一塹,長一智”,還會把教師的尊重與信賴化為神奇的靈魂感化力量,從而消除自卑心理,點燃起積極上進的火焰。
所以說,要教育孩子就要能聽到孩子心靈的呼聲,與孩子產生共鳴,恰如其分的評價孩子,而這些的前提就是要你用孩子的眼光看問題。
7.老師不要太功利
老師過於功利,往往會讓孩子的心智不能得以健康、健全的成長,會壓製孩子的天性,讓孩子承受太多的負擔。
《青年報》上一篇題為《假新聞收入小學語文課本》的新聞,曾轟動一時,新聞這樣寫道:“新學期伊始,王先生在他女兒所發的小學四年級的語文課本中發現了一篇名為《錢被風刮跑以後》的課文是曾刊登在《人民日報》上的通訊,從事多年新聞工作的王先生知道這是一篇‘著名’的假新聞,有些媒體還曾經以此文為反麵教材講過,怎麼就成了小學課文了呢?”
一篇已經被認定了是假新聞的文章,一篇在教學中,用來當著假新聞的經典案例的文章,居然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小學生的語文課本,其意欲何?我們先來看看這條假新聞的內容是什麼:一位老大爺在風中數錢,一不小心,錢被風吹得散落了一地,於是周圍的人全都來“搶錢”,老大爺非常著急,就在這時候,他們卻都把錢還給了老大爺,老大爺再一數,錢還多了一張。這篇新聞在立意上,的確應該算是一篇對孩子們進行道德感化教育的好文章,一些專家說,文章來源是《人民日報》,應該沒有問題。但是他們忽略了,這是一篇假新聞,用一篇假的文章來教育孩子,可行嗎?對孩子們進行這種欺騙,其結果是可怕的。今天還不能鑒別真偽的孩子們,可是到了明天,當他們不再是沒有鑒別能力的孩子,知道事情的真相後,其後果可能就很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