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來和孩子一起看世界7(1 / 3)

第七章 啟發教育,糾正孩子的學習誤區

孩子畢竟還是要以學習為主的,因此,我們在“蹲下來”時很重要的一點還是要能糾正“站立”時帶給孩子的學習誤區。要能讓孩子更好的,更有效的學習。

1.讓學生敢於質疑

我們的教育絕不能把學生培養成“應聲蟲”,要能讓學生敢於質疑,不明白的時候就要能提問,這是培養孩子創造性和想象力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

在一個封閉、偏遠的小鎮隻能聽到兩個電台:第一個電台專門廣播名人消息或是流行歌曲排行榜,他的收聽率相當高;第二個電台則是氣象專業電台,他的聽眾隻有一小群人。

一天晚上,氣象電台發出緊急警告:一場威力驚人的龍卷風將在午夜來襲本鎮,電台呼籲鎮民立刻疏散他處。

這一小群聽眾立刻組織起來,有的去找鎮長,有的敲鑼打鼓,有的打電話給第一電台,請求播出龍卷風消息,好保護小鎮居民身家性命。

可是鎮長說:“本鎮從未有過龍卷風,龍卷風的消息是第二電台誤報或者是捏造,為的是提高收聽率。”敲鑼打鼓的人則被視為瘋子。而第一電台則以現場正在采訪名人為由,不能插播這一“生死存亡”的消息。

小鎮最終被夷為平地,後來者也沒有人知道這裏曾經是一個小鎮。

從這個故事中,相信我們的教育者可以得出些啟示,在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中,質疑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品質,我們要能鼓勵孩子去提問,去懷疑,讓他們用心的看一切,不要把每件事都當成理所當然。

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必然會出現許多,他們或完全不懂、或理解的不是太透徹的問題,這時他們最需要就是提出自己的問題。但是,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束縛,教學中常常忽視學生的這種學習潛能,教師不能發揮他們參與學習的主動性,有意或無意地在壓抑學生好問的天性,致使學生產生了各種心理障礙。

老師要想幫助孩子們克服這種心理障礙,糾正他們這種不敢質疑的壞習慣,就應該首先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麼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其次,還要能告訴孩子,提問並不是老師的專權,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提問,隻有這樣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孩子的思維才能得以發展,學習才可能有好的效果。我們還可以將陶行知老前輩的小詩贈給學生,以鼓勵學生主動質疑:“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隻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隻在每事問。”

最後,老師還要能善於創造讓孩子質疑的環境,培養孩子善於質疑的精神。

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孩子“憤”、“悱”之際,正是老師引導質疑的最佳時機。以語文學習為例,當孩子在預習或初讀課文時,會遇到許多問題,這些問題有涉及內容、中心思想方麵的,也有寫作方法方麵的。孩子理解能力不同,問題的難易程度也不同。這時大多數孩子的心理狀態是,希望自己提出的問題能得到大家的重視,同時希望問題得到解決。因此,在這一環節中,老師主要應該激發孩子的質疑意識,鼓勵他大膽質疑。同時,老師要幫助學生對問題進行分類、梳理,從而發現學習的重點、難點,進而帶著問題去學習課文,解決問題。

此外,營造積極的質疑氛圍對孩子也是非常重要,老師應該遵循開發教學的原則,尊重孩子的人格與個性,解除他們的緊張與看法,使他們敢於提出問題。老師還應遵循延遲判斷原則,對孩子提出的各種意見、觀點,不要當即做出判斷,要不斷鼓勵他們產生新的想法,大膽地向同學質疑,向老師質疑,向教材質疑,在質疑中求疑,在求疑中發展思維。

2.教育學生持之以恒的學習

成功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有機會獲得的。從教育學的角度講,要想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上取的成效,老師最應該做的就是培養他們持之以恒的學習品質。

心理學家將一隻跳蚤放進沒有蓋子的杯子內,結果跳蚤輕而易舉地跳出了杯子。緊接著,心理學家用一塊玻璃蓋住杯子,於是,跳蚤每次往上跳時,都因撞到這塊玻璃而跳不出去。過了一些時候,心理學家把這塊玻璃拿掉,結果跳蚤再也不願意跳了,自然也就沒有跳出杯子。

這個“跳騷實驗”相信每一位老師都能心領神會,在教學中,很多情況下,孩子就與這些跳騷有相似之處。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而沒有達到預定目標時,便會灰心喪氣,認為自己比不上別人,不是學習的“材料”,永遠也達不到預定的學習目標,於是忽視自身潛能的激發和外界條件的改變,並放棄實現預定學習目標的努力,久而久之,將自己套在失敗的經驗中爬不出來,以致最終一事無成,白白耗費一生。記得有句哲語說得很精彩:“有些人一遇到挫折就輕易地放棄,結果往往是在距離金子三英寸的地方停了下來。”而孩子由於心智都尚未成熟的緣故,更容易在遭受挫折時半途而廢。

我們在燒開水時。即使到99℃也還不開,但若繼續燒,隻要再加一度,水就會冒氣衝蓋,沸騰起來。可是你若在每次燒開之前中途停頓下來,讓它冷卻,那麼就是重燒100次、1000次,這水也永遠不會成為開水,隻不過在燃料和時間上造成極大的浪費而已。

一位有名的作家回憶小時候讀古文、學英語未嚐中斷,不過3年,即達到了能自學的程度,終身難以忘懷。可是在學習俄語方麵的情形就完全不同了。解放後,他曾先後4次參加突擊學習俄語,每次約半年。由於種種原因,竟中斷了4次,每次都是在未達到能自修的程度前中斷的,因此每次繼續學習都得從頭開始。因為基礎不鞏固,荒廢數月,便忘得一幹二淨。直到如今,在俄語方麵的知識還是停留在最初的起跑線上。在學習時間上,還有什麼比這更大的浪費呢?

孩子們的學習同樣是如此,如果不能向燒開水那樣,不斷加熱,力爭一次燒開的話,那麼,即使學生再學若幹次,也難以學到真正的知識。

或許有的學生說,我之所以不能在學習的時候做到持之以恒,是因為我天生對學習不感興趣。其實,世上不存在天生愛學習和天生不愛學習的同學。我們可以把學習比喻成一個吃核桃的過程,核桃的肉是美的,但如果不把堅硬的外殼打開是嚐不到的。有的同學經過刻苦的學習,在學習上始終保持著一種拚勁兒,靠自己的意誌努力終於打開了“核桃殼”,嚐到了“核桃”的美味,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學習興趣也就建立起來了。所以對學習的興趣是苦盡甘來,他的成功是經過刻苦的付出才換來的。而那些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同學,多還徘徊在“核桃殼”外麵,由於在學習過程中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沒有付出足夠的勞動,也就沒有品嚐到“核桃肉”的美味,也就體驗不到學習成功的樂趣了。久而久之,失敗的次數多了,學習自然成了令人頭疼的事。為什麼我總是注意力不集中?為什麼別人學習時我卻安不下心來?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學習興趣不濃厚,意誌薄弱,沒有毅力,缺乏排除外界幹擾和誘惑的能力。沒有堅強、不為外界幹擾所動的意識和毅力,學習是很難堅持下去的。如同幹好任何一件事都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甚至巨大的犧牲一樣,學習也是一項艱苦的勞動,有時還要克服電視節目、小說、足球、撲克牌等的誘惑。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對那些成績較差,對學習不敢興趣的同學,老師要能想法設法的去磨煉他的意誌和毅力,從日常學習的點滴做起,讓他做好每道題,聽好每節課,逐步培養持之以恒的學習習慣,隻有這樣,才能逐步建立起他對學習的信心和興趣,持之以恒的去學習。

3.讓學生善於積累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學習從來就不是一蹴而能就的事情,所以在教學時老師一定要能培養學生善於積累的好習慣,讓他們知道學習絕不能臨時抱佛腳。

這是烏龜和兔子的另一場比賽。兩人都決定要經商,並且都選擇了釀酒業,看誰釀的酒好,誰賣的錢多。

兔子的動作很快,一天過去後,它已經開始喝自己釀出來的酒了。看到烏龜還在慢騰騰地釀酒,兔子一邊嘲笑烏龜,一邊將自己釀出來的酒拿到集市上去賣。

但是,它的酒味道又酸又澀,一壇也賣不出去,沮喪到極點的兔子隻好垂頭喪氣地回到家中。而此時,烏龜的酒剛剛釀好,酒香撲鼻,還沒有等到烏龜把自己的酒拿到集市上,就已經被那些聞香而至的客人買得一幹二淨了。

這個寓言告訴我們,釀酒與跑步不同,它是為了贏利,一定要注意質量,要一步一步來,其實學習也是一樣,其關鍵就在於平時點點滴滴,一步一個腳印的慢慢積累。

舉個例子來說吧,有很多孩子在寫作文時喜歡引用一些經典詩詞,名人名言,以此來增加文章的說服力和生動性。孰不知,結果往往適得其反,不是添字漏字,就是畫蛇添足,鬧出笑話。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就在於這種博大精深的詞句語言包含著人類豐富深刻的智慧,容不得一點胡來,他需要的是孩子們帶著好奇的心去一點點學習,慢慢積累,這是我們教育者所必須讓孩子領悟的。

從量變到質變有個“笨人吃餅”的笑話。說的是一個行路人,肚子餓極了,便到燒餅鋪買燒餅充饑。吃了一個不夠飽,又買一個,還不頂事,再買一個,這樣一連買了6個,吃後仍感不飽,又買了第7個燒餅隻吃了一半便飽了。這時他很後悔,狠狠地打了自己幾個耳光,懊喪地自責說:“唉,我這個人是多麼愚蠢啊,前麵吃的6個餅子都白白浪費了。早知道這半個燒餅就能吃飽,何必去買前6個燒餅呢!”這個故事的哲學意義是: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條件,質變則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事物的變化總是先從量變開始的。當量變的積累達到一定的程度時,才會引起質變。不懂得這一點,便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重複“笨人吃餅”的笑話。

在教學過程中,總有些孩子喜歡投機取巧,平時不注意知識的學習,考試前夕,才加班加點,夜以繼日的“磨刀”,這實在是最自欺欺人的做法,老師們一定能阻止孩子的這種愚蠢行為。

我們做老師一定要能提倡孩子們腳踏實地的學風。要讓孩子謹記: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裏。“小流”與“江海”,“跬步”與“千裏”的關係,是量與質的關係。沒有量的積累,就不會有質的飛躍。隻想飛躍而不講積累,是無論如何也“飛躍”不起來的。

江澤民總書記曾說:“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大多情況下,創新意識是一種隱性的東西。當隱性的東西積累到一定量時,才會發生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1999年9月6日,那天,北京奧申委宣布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向全社會公開征集會徽設計。決定發布之後,全國人民、海外同胞和國際友人表現出了極大的參與熱情。

奧申委的要求非常苛刻:規定設計時間為兩周,設計師們必須自費帶作品親自來北京;不發稿酬;包括路費自己解決。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一位名字叫陳紹華的美術愛好者決定另辟蹊徑,他從一幅五星聯結五環的草圖中找到了感覺,用中國傳統民間工藝品“中國結”象形,相互環扣象征著吉祥如意。並且圖案尤似一個打太極拳的人形,它表現了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精髓。後來他從眾多參賽者當中脫穎而出,榮登“國手”寶座,一舉中標,成為世界矚目的一顆明星。

陳紹華成了人們眼中的幸運兒,但是有誰知道,他的成功決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陳紹華是一個特別留意身邊小事的人,每一次靈感閃現,他都會記在一個小本子上,不管當時有沒有用,同時,他在平時也練就了相當深厚的美術功底。後來,他在第六屆全國美展大賽、全國第二屆廣告展平麵創意大獎賽、1992年“平麵設計在中國”海報征集比賽中都獲得了獎項。由此看來,陳紹華功夫是在平時善於積累,到了重要關頭才能厚積薄發的,他所設計的奧運會會徽的勝出正是“上帝”對他的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