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來和孩子一起看世界7(2 / 3)

學習就是如此,不積小流,絕難成就江河,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一點要能將這一點,滲透到學生的腦子中。

4.讓學生擺脫拖拉

誰能抓緊時間,做時間的主人,誰就能成強者,而在學習中,能抓緊時間的孩子也必然會取得好成績,但事實上,老師經常都會發現一些喜歡拖拉,善於推諉的孩子,作為老師,我們一定要能讓孩子糾正這種壞習慣。

舞雞起舞的故事可謂眾所周知。他說的是晉代名將祖逖年輕時代,與熱血青年劉琨相互勉勵,爭分奪秒,苦練本領,決心拯救危難祖國的事。一個寒冷的夜晚,北風刺骨,雪花飄然。突然“喔喔”的雞鳴劃破寂靜的夜空。祖逖一推與自己一同下榻的劉琨喊道:“雞都叫了,咱們快抓緊時間舞劍去吧!”時值半夜,古時“半夜雞叫”有不吉之說,可祖逖一邊整裝,一邊對同伴說:“半夜雞叫有啥不好,它是在提醒我們別睡過了頭,耽誤了寶貴的時間!”他倆拿起寶劍來到室外,奮力舞動,隻聽寶劍嗖嗖、喘聲籲籲;腳下雪融化,身上汗淋淋。從此,不論嚴寒酷暑、風雪雨霜,兩人一聽雞鳴,立即翻身下床,勤奮練劍。後來,二人都馳騁疆場,為祖國建立了赫赫戰功。而如今的學生們,很少有人具有祖逖這種惜時如金的精神,愛磨蹭、愛拖拉的孩子,也是最讓老師頭痛的學生之一。

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魯迅,幼年在“三味書屋”求學時,就在課桌上寫下“早”字,以警示鞭策自己珍惜時間,發奮讀書。後來他寫文章,經常一寫就到天亮,有時實在困了,就泡一杯茶、抽一支煙,又繼續工作,直到他臨死前三天還替人家寫“序言”,臨死前一天,還記日記,實踐了他“節省時間,等於延長了一個人生命”的思想。

而現實中,老師們經常會發現很多學生有拖拉磨蹲的壞習慣,這不僅讓我們做老師的教育做了無用功,而且會耽誤了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實在是孩子學習的一個最大弊端。

所以老師一定要能隨時告誡孩子珍惜時間:

一、告訴孩子,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朱熹是南宋時期的偉大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治學勤奮,著作等身。他之所以能取得過人的成就,與他珍惜光陰、不舍分秒分不開。他特別強調讀書要“著緊用力”,不能因為時間寬裕而悠然自得地放鬆自己,而是要抖擻精神,像去救火治病那樣有緊迫感,像水上撐船那樣一篙不緩地努力往前。到了晚年,朱熹看到自己的滿頭白發,想到許多事情還沒有來得及完成,便深深感到“光陰似箭,歲月如流”,他望著梧桐樹的黃葉在秋風中簌簌落下,更感到人生短暫,來日不多,便慨然寫下一首詩:“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桐已秋聲。”

我們不妨為孩子們算一筆帳。人生短暫,轉眼就是百年。然而能活到上百歲的又有多少呢?即使上百,按三分之一的睡眠時間算,那麼你最少要睡上三十幾年,必要的飲食消遣也得花去十幾年時間,況且還有老弱幼稚階段。這樣細算之下,真正能用到學習、工作上的時間就少得可憐,這極有限的時間如果我們再抓不住,那就會一事無成。難怪古人雲:“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二、告訴孩子,浪費時間心將受到時間的懲罰。

曆史上因為等一天而耽誤事情,甚至釀成大禍的事例舉不勝舉

1814年6月17日,拿破侖在擊敗普魯士軍隊以後,錯誤地讓軍隊休息一天,6月18日才開始進攻固守在滑鐵盧的英軍,結果給了英軍構築工事的時間,從而導致18日滑鐵盧一戰的慘敗。試想,拿破侖抓住戰機,馬不停蹄地進攻英軍,那麼歐洲的曆史將會重寫,拿破侖統治的法國將更加強大。

“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青少年時期是學習的最好階段,一定要珍惜每一刻的時間,在這一點上如果孩子難以做到,那麼就需我們做老師的去教育。

5.讓學生放開視野

時至今日,素質教育已漸漸成主流。“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傳統學習方法顯然已不適合現在的孩子,可是,由於多方麵因素的製約,很多學校和老師仍然再迫使學生將功夫都花到單純的書本學習上去,這實在愚不可及。我們做老師最應該做的其實是讓學生去接觸沸騰真實生活,去欣賞色彩斑瀾,多彩多姿的大千世界。

三年級語文課,老師宣布開講《小蘿卜頭》。首先是背景介紹——國民黨的白色恐怖。老師為了活躍氣氛,提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你們對‘白色恐怖’了解多少,請大家暢所欲言。”教室裏鴉雀無聲,老師納悶了:“今天學生怎麼那麼不積極?難道……”一分鍾後,終於有個學生舉起了手。老師舒了一口氣,鼓勵說:“請你大聲告訴大家!”學生答道:“老師,白色恐怖是因為當時中國的氣候霧多,所以叫白色恐怖吧。”聽了回答,老師怔住了。這雖然體現出這個孩子的勇氣和純真,但另一麵,也無疑是缺乏對生活的觀察而致。

孩子遲早都是要進入社會的,而我們所學的這些知識,最終也要能運用到實踐中,因此,他們的學習絕不能於社會絕緣,隻在課堂上接受死知識,那讀書就成了一件極其痛苦的事情,“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學校教育不能脫離社會。學生應該參與社會生活,了解社會實際,隻有這樣,它才能將學校小課堂與社會這個大課堂結合起來,深化理解所學知識,才能自覺地將自己培養成社會需要的人才。

1998年的高考作文題目之一是:戰勝脆弱。半數以上的考生寫到父母雙亡,自己忍受著喪親之痛努力學習奮鬥拚搏。父母雙亡的確是生命中的一大挫折,戰勝其中的痛苦的確是戰勝脆弱。但是生活中真的有那麼多悲慘的家庭嗎?中國真的有那麼多命途多舛的孤兒?稍微動一下腦筋,我們就會發現其中的虛偽性。為什麼考生們都冒著編造父母雙亡的風險做作為文呢?許多考生無可奈何地說,我們的生活一帆風順,何來挫折,又何來戰勝脆弱呢?這其實就暴露了一個問題,生活中其實永遠不缺乏真實的素材,可孩子們為什麼還要去這樣無中生有的虛構,其原因就在於學習與現實拖鉤,沒能開闊自己的視野深入觀察生活,而這原因就在於我們的教育。

所以說,老師一定要能教會孩子慧眼看世界,辨別美和醜。所謂“看”,就是讓孩子置身於社會生活中,不僅用自己的眼睛,更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和領略社會的生活狀況、人文狀況。使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積累豐富的生活素材,作為課堂學習的底蘊。

6.讓學生豐富想象

孩子的想象力是最值得我們老師保護的,想象力能讓孩子主動的學習,融會貫通。想象力稱得上是孩子們翱翔長空時最有力的翅膀。

媽媽正在做包子,5歲的小女兒坐在小凳子上看著。女兒忽然提了一個問題:“星星是從哪兒來的?”媽媽沒有急於回答她,而是說:“你想想看。”女兒出神地注視著母親揉麵的動作。母親揉麵,揪麵團,擀麵餅,包包子……看了好一陣子,女兒突然說:“我知道星星是怎麼做出來的了,是用做月亮剩下的東西做的。”媽媽聽了先是愣了一下,然後特別激動地親吻了自己的女兒:“寶貝,你的想像真奇特。”爸爸聽了這件事以後也非常高興,拉過女兒給她講女媧用泥造人的傳說。後來這位小姑娘成了著名的作家。

要保護孩子的想象力,老師其實並不需要做太多的事,因為孩子的想象力是無所不在的,隻要我們能放開孩子的手腳往往就可以事功功倍。從兒童期開始要給小孩子一些想像力的教育;到了青年,要讓他們去創造實踐想像力,即使在想像中碰壁,也無所謂。因為有想像才有創造力,才能成功。

1996年7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分析文章,題為《別讓孩子患上集體的“失語症”》。文章寫道:如今的孩子有集體患上“失語症”的危險。而這危險又是在規範化、標準化的學校教育一步步慫恿下漸次加重的,且看事實:某小學一年級的課堂上,黑板上寫著一個“雲”字。一個小男孩被老師叫了起來:“這是什麼字?”小男孩清脆地答道:“是‘雲’字。”老師的臉沉了下來:“他說錯了,誰來糾正?”一個小女孩站了起來,背書般地大聲說:“雲雲雲,這個字我認識,橫、橫、撇、折、點,這個字念‘雲’。”老師笑了:“對了,老師不是教過嗎?每個小朋友都要這樣說,才算對。”

在一次小學語文考試試卷上有這樣一道題:“進”的反義詞是什麼?至少有一半的人寫出的答案會被判為錯的。因為標準答案是“退”,答“出”的隻能算錯。

孩子們所處的年齡段正是學習能力最好接受能力最強的時候,實在不應該長時間機械地“栽培”。否則就會腐蝕他們的創造力,讓孩子患上集體“失語症”。我們必須明白,孩子們的答案之所以那麼豐富多彩,就是因為他們的想像在天馬行空似地展翅高飛。如果我們硬將這雙翅膀折斷,孩子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

想象力在受到現實事物的啟示後往往會事發巨大的力量,例如萊特兄弟看到飛鳥,因此創造發明了飛機,這就是想像力。牛頓看到蘋果掉落地上而發現地心引力,如果沒有想像力,即使整樹的蘋果掉光,他也無所感,無從發現,所以說想象力是最具有創造性的。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孩子的想像力卻被嚴重幽閉。最受兒童喜愛的科幻讀物,在20世紀80年代曾被當作有害兒童身心健康的毒草而被全麵禁止出版,直到1999年高考作文題中出現科幻式命題以前,仍有大批老師和家長不準孩子讀科幻小說。一位未敢署名的高中學生給《科幻世界》月刊編輯部寫信,訴說苦悶和委屈。信中說:

“我們很幸福,也很痛苦,我們是學生。我的這封信代表我校168名科幻迷。當我拿著第一篇科幻稿件請我心目中一位較‘通情達理’的語文老師修改時,他連看都沒看就扔過來一句話:‘當心幻倒在地!’這句話對我打擊極大,每想起它心裏就痛。”

《科幻世界》的編輯讀了這封信後,發表公開信呼籲老師和家長多一份寬容:“也許,你現在一巴掌打掉的、一把火燒掉的,很可能就是明天的又一個愛迪生、凡爾納、愛因斯坦……”

而老師要想激發孩子們的想象力,就要能做到把“自由”還給孩子,讓孩子自發的去想象,不要總是把什麼都告訴他,這樣孩子才會有想家的空間。

7.要把提倡學生的“觀察”能力當為主攻方向

學生的觀察能力,往往決定著他在學習時是否用了心?是否深入到學習之中。

那麼如何去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呢?影響學生學習能力發展有哪些因素呢?這是每一們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無不關心的問題。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這方麵很有研究,也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蘇霍姆林斯基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形成這樣一種堅定的信念:學校的首要任務是發展學生的智力,學校的理想就是不讓任何一個未受過智力訓練的人進入社會。這是因為智力不開化的人不僅不可能成為幸福的人,而且會有害於社會,有害於他人。因此,他的結論是,“沒有智力的發展,沒有靈活、活躍的思維,也就不可能有智育”,“智育的重要目的就是發展智力。”

蘇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視各種環境因素對學生智力的影響。所謂環境,主要是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和家庭環境等。

他認為,智力發達的一個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善於觀察。“觀察是任何東西也取代不了的思維源泉。”他還認為,學齡早期的觀察訓練,是智力發展的必要條件。

為了培養孩子們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智力興趣,蘇霍姆林斯基經常帶孩子們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和思考周圍世界的事物和現象,通過觀察來發展孩子們特別是剛入學的孩子們關於各種現象及這些現象之間的因果關係和某一事物的特點的最初概念。蘇霍姆森斯基還給學生布置一些以觀察為依據的專門的思考作業。他認為,這不僅是一種學習教材的方法,而且也是發展智力,培養智能的手段。為此,他為不同年級的學生編寫了不同類型和不同要求的思考作業。他給低年級學生編的作業大多與自然現象變化有關。例如,他要求這些學生在觀察秋天果園發生變化時思考以下問題:為什麼一些樹九月落葉,另一些樹十月落葉,而有些樹到春天才落葉?落時的時間與某類樹春季發芽的時間有什麼依從關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