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來和孩子一起看世界7(3 / 3)

他給中高年級學生布置的思考作業總是與某種勞動有關,而這種勞動的結果又大多取決於季節和天氣等客觀因素。例如,他要求七年級學生思考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和加速植物在結果期間的生長依賴於哪些條件。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懂得施肥和用化學物質處理種子等方麵的知識,而且要對勞動過程和自然現象進行考察。在蘇霍姆林斯基領導的學校裏,這種對觀察結果進行思考分析的方法為植物學、動物學、物理學和天文學等自然學科的教師所廣泛采用。而安排學生觀察周圍世界這一活動,則成為這些教師的必不可少的工作內容。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通過觀察寫作文這種創作活動對學生智力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他的學生都喜歡寫作文,其原因就是他們的作文是在大自然中邊遊覽、邊觀察、邊構思的情況下完成的。他認為,孩子們在大自然中遊覽能豐富他們的詞彙,有助於他們掌握表達現象和特征的細微差別的各種詞語,而且他們都想把所看到、感受到和體驗到的東西盡可能地用美麗詞彙表達出來。

蘇霍姆林斯基帶領孩子們觀察大自然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即觀察要為學習新課做準備。其目的就是讓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產生一係列問題,並將這些問題帶到課堂上去尋求答案。他發現,學生產生的問題越多,他們在課堂上就越積極,就越迫使他們去思考,知識就會在更大的程度上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因此他確信,觀察是一種智力活動,是發展智力的有效途徑;從觀察中不僅可以吸取知識,而且可能使知識在觀察時活躍起來。由此,他得出結論:“教學工作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觀察’在學生的智力發展上占據什麼樣的地位。”

由此可以看出學生的觀察能力是最能影響其學習能力和智力發展的要素,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這種能力的培養,要讓孩子多去觀察、多去思考,養成學生獨立觀察與思考的好習慣。

8.老師要能與學生互動

很多都老師都在感慨,自己忙死忙活,一門心思都撲在了學生身上,可他們的成績卻總是得不到提高,為什麼呢?這就在於單方麵的灌輸知識往往讓學生們失去了應有的對學習的興趣,讓他們覺得學得好與壞,完全在於老師的教和自己的學,而忽視了這種教與學的互動性。

中國人到美國去教書,一開始怎麼也習慣不了來自學生們的突如其來的轟炸式的提問。我國學者洪朝輝受聘於美國佐治亞沙瓦那州立大學,一下子被那裏的學生給搞懵了:課堂上,學生們極其活躍,沒等老師講幾句話,有人便開始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課堂在熱鬧的氣氛下顯得有些亂哄哄,不多久,這位大陸去的學者簡直有點招架不住了。他聽人講,在美國,絕不隻是大學才這樣,甚至在中小學的課堂上,學生也可以隨時、隨便地提問。

這一特點,對中國人而言,是最具挑戰性的。

因為在中國,學生們很少提問,老師們的課一般都按講義,教案進行,學生們大多隻是被動地坐在那裏聽講,而且,愈是安靜沉默、循規蹈矩,才愈是被認為是好學生。而老師呢,大都在“蠟燭精神”影響下,隻注重輸出,以燃燒自己為代價去“照亮別人”,恰恰忘卻了從學生中不斷輸入,以充實自己。而在美國各學校教書,最重要的一環是如何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如何針對學生的問題,科學地組織各類討論。

一個成功的課堂討論,首先是選擇可供爭論的問題。我國赴美學者洪朝輝教授就設計出像怎樣評價英國人征服北美印第安人,以及對美國奴隸製的道德評價和經濟評價等。然後,將學生分成兩組,分別扮演不同的曆史人物(英國人與印第安人、奴隸主與奴隸),鼓勵雙方完全忘記此時此地的現實身份,運用強烈的曆史感,去理解各自的曆史角色。討論先由一方陳述自己的理由,如英國人應說明征服印第安人的正麵意義;然後由另一方印第安人反駁這種侵略有利論;再由雙方交叉爭論。在爭論過程中,洪教授往往把學生的每一個觀點分兩組列在黑板上,便於學生及時跟蹤和記錄雙方爭論的問題。最後,由教師將學生所爭論的觀點進行理論總結。

上述這種教學方法有助於體現美國式的幾大教學原則。一是學會互相理解衝突雙方的立場和感情。“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行為,但我必須了解你這種行為和原因。”二是加強價值中立學術訓練。三是啟發學生的思維,加強師生雙向交流。

美國式的“油燈精神”,即學生是燈油,教師是燈芯,學生既為教師提供了知識動力,教師的智慧也照亮了學生。但同時,這種照亮的過程,絕不是以犧牲教師為代價,而是以師生相互促進、互通有無為基本特征。隻有具備這種積極的油燈精神,才能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界有一種共同的觀念,即教師既然要教學生,那麼就是付出,就是消耗,即是犧牲,這樣,不就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嗎?這裏,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當教師就非得把自己“犧牲”、“燃燒”掉嗎?二是在“燃燒自己”的悲壯氣氛之下,忽略了向學生學習,從學生那裏獲取有用的東西(包括知識、思維、啟示等等),因而使教學過程變為單向流動,而沒有真正體現出是一種雙向活動這樣一個特點來。

在這種陳腐觀念的支配下,多少年來,許多教師都是照本宣科,重複著一種“填鴨式”的老掉牙的套路,少、慢、差、費當然也就是必然的了。

9.平等的師生關係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

優秀教師之所以能夠輕鬆地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積極主動地運用所學知識在創設的環境中參與自由交流,主要的原因是他們能夠像對待朋友一樣平等地對待學生。

在老師與孩子的交流中,交談的話題開始可能是由老師提出來的,然而,學生樂意加入到老師的話題進行討論或自由地發展另辟話題,並能接納老師加入他們的新話題。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之間是互相信任的朋友關係,教師既是良好的導師,能及時有效地提供幫助,又是一個耐心的聽眾,更是一個談得攏的朋友。

我們知道,在課堂上師生關係的主導者是教師,教師用什麼態度對待學生直接影響學生對教師教學過程的參與。平等融洽的師生關係能緩解學生內心的緊張,從而激發他們的思維和想象能力,交際也就更為活躍。

另外,我們想要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係,那我們也應該注意到我們自己的態度對學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我也應該注意到我們一些細小的情節也會對學生產生負麵的影響。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盡量做到以下幾個方麵。

1、教師不能低估學生的創新能力,不能講解、包辦過多。

教師應該認識到,教學中“教”是為了學生“學”,而“學”才是主體。學生不主動去接納,缺乏創造性地“學”,教學就不會有好的效果。老師要能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學習,不要怕學生出錯,要相信學生是在不斷“摔跤”的過程中學會“走路”的。當學生回答問題出現困難時應先了解學生的思想感情,再決定如何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意願,並鼓勵他們創造出新穎的句子與對話。

2、教師不能對學生講得過多,不能引導地過多,在課堂上應該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

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使學生處於被動狀態,不利於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在教學中,教師不能把自己作為教學的中心,擔心學生讀不懂課文,就包辦代替。同時,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學評價標準也應以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為主。正如葉聖陶老先生所說的,“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看老師講課。”

3、教師對一些“後進生”不能漠視,應多多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從而更好地鼓勵與引導他們學習。

如果我們對“後進生”從不或很少關注的話,就會打擊他們的自尊心,還容易引起整個課堂氣氛的惡性循環。他們在和同學或老師交流時往往會帶有心理壓力,不能充分發揮思維能力進行交際。因此,我們在課堂上要關注他們,關注他們的進步。要能及時發現與引導他們的“閃光點”,並給予充分的肯定與鼓勵。

4、教師不能統一規格教育,應該進行差異性教育。

要讓學生全麵發展,並不是要讓每個學生、每個學生的每個方麵都按統一規格平均發展。有人說,黃沙如海,找不到絕對相似的兩顆沙粒;綠葉如雲,尋不見完全雷同的一雙葉片。那麼,我們也可以說,人海茫茫、教海無邊,我們既找不到兩個完全相似的學生,也不會找到能適合任何學生的一種教學方法。這就需要我們來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學依據。

5、教師不能處於居高臨下的地位,師生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

現代教學論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存在兩個心理過程。一個是感覺-思維-知識、智慧(包括知識技能的運用)的過程;另一個是感受-情緒-意誌、性格(包括行為)的過程。兩者密不可分,缺一項都不成其為真正合理的學習過程。

教學過程中最活躍的是師生之間的關係,教師與學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維的教學統一體。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同時,學生又要尊重教師的勞動。師生在教學中情感交融、氣氛和諧,才能達到師生情感上的共鳴,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農民在春天將玉米播種後,不久長出鮮嫩的玉米苗。有一天,他來到地裏,猛然發現有幾根長得矮小的玉米苗,在他眼中是那麼的不順眼,心中是那樣的不順氣,隨即,順手把這幾根玉米拔了,心想,這下可好了,地裏全剩下長勢比較好的玉米苗,正感到愜意時,突然發現身後的幾根玉米苗也比較矮,於是……最後,地裏連最後的一根玉米苗也被拔了。我們現在不再討論這個故事是否真實,還是人為杜撰,但故事給我們教育者以深刻的啟示:別讓對比使老師步入誤區。剛才故事中農夫在對比中拔掉矮的玉米苗,在農夫對比的眼光中所有的玉米苗就長不高。作為教師,我們麵對的是幾十個具有鮮活生命力,並且具有差異的兒童。兒童的差異是我們教學的重要資源,老師絕不能在對比的眼光中“拔”掉任何一個學生。兒童在形象思維和邏輯分析思維存在差異,同一件事,有部分兒童需通過努力,遲緩地才能解決,有些比較聰明、機敏的兒童快速地得到了解決,因此,而引起了教師對比較遲緩的兒童產生了不滿情緒,萌生了不正確地看法,認為兒童的智力有問題,甚至對孩子產生歧視。試想,兒童的差異是永遠存在的,古言常說:“十根手指扯不齊”,任何一件事情不可能十全十美,假若教師步入了對比的誤區,其結局可能會與農夫的結局一樣。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育觀念並非是用統一、唯一的標準去衡量評價學生。教育是活生生的,尋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是關心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學生年輕的心靈。課堂教學是促進每個學生在其原基礎上得到發展,體現“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的教學理念,堅持分層對待,因材施教,教師擁有一顆等待、容納的愛心,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找準學生的興奮點,點燃學生心中的智慧的火花,輕輕地觸及孩子那童心未泯的心靈。

教育,是愛的教育,不是對比式教育,愛包含教師耐心地等待和精心地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用發展的眼光對比學生,而不是橫向比較。師生之間是朋友、朋友在需要幫助的時候,拉一把才是真正的朋友,親愛的老師們,讓我們擁有顆平常的心,一雙充滿愛意的眼睛,一雙幫助學生的熱情之乎,學會期待和等待,讓所有的兒童快樂幸福地成長,讓我們的教育是充滿愛的教育,是回歸學生的生命的教育。